全文图书

[上一记录][下一记录]

第十三章 第一节 边区新文化运动的发展——1


  一 边区文化艺术活动的成绩与缺点
  抗战爆发以后,边区的抗日文化运动迅速兴起,并飞快的发展,使边区在文化上成为先进的地区。其表现是:第一,广大工农士兵的文化程度提高了,民众对于抗战建国的认识增强了;第二,党、政、军干部的理论研究、特别是马列主义理论研究不断的加深了;第三,文化艺术各部门不断的进步,全国许多文化人和专家来到了边区,使许多部门的文化工作很快赶上了全国的水准;第四,堕落、腐化、失业的现象消灭了,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优秀的民族精神和民族道德,普遍得到发扬。这一切,对于全国抗战发生了较大影响和推动作用。
  在文化艺术方面,边区的文艺工作者组织了许多文化工作团和服务团。比如“西北战地服务团”、“民众剧团”、“抗战文艺工作团”、“延安电影团”等,运用各种艺术形式广泛开展宣传活动,并在实践中产生了一大批优秀作品,极大地鼓舞了边区和敌后根据地军民的士气。与此同时,边区各种群众性的文艺学术团体,比如战歌社、海燕社、音乐界救亡协会、民众娱乐改进会、诗歌总会、戏剧界抗战联合会等,积极从事抗战文艺工作的研究,促进边区文艺工作的开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首先,创作了大量的文艺作品。据1940年召开边区文协第一次代表大会时的统计,在美术方面,抗战以来各种宣传画、漫画、木刻、壁画等的创作,数量在3500件以上;音乐方面的创作,从小调歌曲一直到大合唱,共计300个以上;戏剧的作品,由活报杂耍到两三幕的大戏,有100种以上;文学创作如诗歌、小说、报告文学之类,数量特别多,无从估计。大量的创作表明,边区的文艺工作者是以极大的力量,努力探求中华民族新文艺的内容和形式。
  其次,在质量方面也有很多特点。第一,大胆尝试了各种艺术形式,不论新形式,旧形式,中国的,外国的,地方的,民间的,最简单的和最复杂的艺术形式,凡有可以利用之处,几乎没有不尝试到的。第二,一切创作都是以抗战的现实为内容,至少是暴露现实矛盾。艺术至上主义的无病呻吟以及迎合落后意识的低级趣味的东西,都是边区的新文艺中所反对的。第三,利用旧形式,加以相当的改造,使它适合于新内容,或在旧形式旧内容中(如历史剧),加入新的观点,以纠正旧艺术对于现实的脱离。第四,边区的文艺工作,提高了边区干部和群众的鉴赏水准。例如民众接受新内容的秦腔,而对于旧内容的东西感到厌弃,也能够接受复杂的大合唱,而且只有新的东西,才能使他们感到满足。边区产生的不少优秀作品,足以成为全国模范的抗日艺术作品。
  边区的文艺工作中也还存在许多缺点,主要是文艺工作者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偏向。虽然也多次派遣艺术工作团到前线、到农村巡回演出,但有的没有能够亲身深入体验民族斗争和阶级斗争的实际生活,因而直接创作反映这方面斗争的作品不够多,所以在抗日峰火正炽的情况下,延安和边区的舞台上一时竞相上演《日出》、《雷雨》、《李秀成之死》、《岳飞》、《钦差大臣》等大型戏剧。一些文艺工作者,看不起反映火热的现实生活、为群众所欢迎的短小精悍的节目,认为是“小玩意”、“豆芽菜”而不屑一顾。
  在创作的形式上,公式主义或近于公式主义的毛病还很普遍,比如在戏剧创作上,常常是一个日本人、一个汉奸、一个老百姓、一个抗日军官等几个脸谱成搭挡的公式,有着支配的作用,具体灵活地反映现实的作品还不多。在创作内容上,存在着小资产阶级自我表现的倾向,热衷于描绘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个人际遇、生活琐事和苦闷消极情绪,对于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的英勇斗争精神和丰功伟绩不去热情的歌颂与表现。特别是在边区紧张的斗争环境和艰苦的物质生活条件下,夸大小资产阶级作用,发泄个人不满情绪的作品与言论,就愈益增多,用文艺的方式“顽强地表现他们自己,宣传他们的主张”。
  

陕甘宁边区史抗日战争时期(中、下篇)/雷云峰.—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1993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