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图书

[上一记录][下一记录]

第十三章 第一节 边区新文化运动的发展——4


  四 新闻广播出版事业的发展
  为了宣传和动员人民,进行抗日战争,中共中央和边区党、政十分重视新闻、广播和出版事业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当时在边区创办的报纸约有近百种,除先后作为中共中央机关报的《新中华报》、《解放日报》外,还有《群众报》、《救亡报》(后改为《陇东报》)、《关中报》、《战声报》、《抗战报》、《三边报》、《进步报》、《民先报》、《新边墙报》、《新文字报》、《新神府》、《米脂报》、《子洲报》、《延川报》、《赤水报》、《靖边报》、《佳县报》、《练兵报》、《战力报》、《战火报》、《生产报》、《塞锋报》、《前进报》、《冲锋报》、《勇敢报》、《战旗报》、《猛进报》、《战卫报》、《前哨报》、《胜利报》、《部队生活报》、《边防战士报》、《延市通讯》等等。
  边区部队的报纸就有17种之多,印数达8700份,这些报纸都是部队的干部和战士自己动手办的,都是反映边区部队实际生活的,所以他们爱看爱读。更可贵的是各部队几乎普遍办起了黑板报和墙报,共计有250多个。警3旅9团5连自“李文奎班”首创,每个班都办有一个《练兵小报》,全连有47个战士写稿,仅1945年12月的半月内,该连战士就写稿484篇。为了鼓励写稿和交流写稿经验,还举办了“通讯展览”。红星部和新四旅都普遍用写日记来推动通讯工作,战旗报和冲锋报常有战士的日记登载出来。在生产和作战的特殊情况下,部队还想办法出《贴稿报》和《阵中小报》,即时反映生产和战斗情况,鼓舞斗志。
  在众多的地方报纸中,关中报办得最好。它的主要特点是:第一,分区领导重视报纸,特别是代理专员张德生,更是深入细密的领导。每期报纸的主要内容,几乎都是他和地委宣传部长高仰云根据需要商量确定的,他亲自写了很多社论和代论,每期重要的稿件,如社论、专文或头条新闻,他都要认真看过,提出意见,有时还帮助修改。因此,对各方面的工作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区乡干部大都把关中报上的社论等重要文章,作为上级指示来研究贯彻。第二,编辑工作有计划,主编把每天收到的稿件,都仔细看过一次,把可用的稿件分类登记,所以,编辑人员比较熟悉各地的情况,并且能根据每个时期的中心工作,有计划的配备稿件。第三,关中各县的通讯工作做得好,写稿热情高,1944年1月至8月,共有636人写稿(军队不在内),来稿2568篇。因为稿件多,编辑能在富裕的来稿中挑选出精彩的稿件。第四,编排活泼,语言清新。他们常在报头和文章中,配一些画,群众很喜欢;在文字上,非常注意口语化,使文章读起顺口,听来顺耳。
  所有这些报纸,在向边区和各根据地及时传达中共中央的声音,宣传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介绍国内外大事、生产、文教、卫生情况等方面,起了党的喉舌作用,对于宣传、教育、动员、鼓励广大干部和群众,响应党的号召,做好工作,积极生产,支援前线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战斗作用。特别是广大群众因陋就简办起了600多块黑板报,这是当时大众办报的一种好形式。
  除了形式多样的各种报纸之外,边区在纸张、印刷十分困难的条件下,还创办了许多五彩缤纷的期刊杂志。比如,《解放》、《共产党人》、《八路军军政杂志》、《学习导报》、《团结》、《抗战中的八路军》、《中国工人》、《中国青年》、《中国妇女》、《中国青年通讯》、《学生通讯》、《青年新闻》、《中国文化》、《诗刊》、《西北儿童》、《国防卫生》、《边区教育通讯》、《药学摘要》、《时事论谈》等60多种。其中有文艺期刊24种,如《文艺战线》、《中国文艺》、《大众习作》、《群众文艺》、《新诗歌》、《文艺突击》、《文艺月报》、《前线画报》、《部队文艺》、《部队歌曲》、《音乐工作》、《民族音乐》、《美术工作》、《边区戏剧》、《戏剧工作》、《谷雨》、《草叶》等,其中1/3的刊名,是由毛泽东题签的。这些刊物,对于传播新文化、新知识,提高人民的思想认识水平,开展学术研究,发挥了积极作用。
  与此同时,还成立了解放出版社和边区出版社,开办了边区新华书店,出版发行了大量马、恩、列、斯著作和毛泽东著作。主要有《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法兰西内战》、《哥达纲领批判》、《资本论提纲》、《列宁选集》、《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斯大林选集》、《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等。还有大量的中、小学文化课本。这些书籍在宣传马列主义、传播文化科学知识方面,起了积极的作用,使边区和敌后各抗日根据地的广大干部与群众,获得革命理论,掌握党的方针政策。
  为了打破敌△顽的新闻封锁,1940年3月26日,周恩来、任弼时等从莫斯科回延安时,带回了经过他们努力由第三国际援助的一部广播发射机。中央当即决定成立了由周恩来担任主任的广播委员会,中央军委三局局长王诤、新华社社长向中华等为委员会成员,领导广播电台的筹建工作。5月间,周恩来去重庆工作以后,由朱德主持筹建工作,由财政部部长李富春、中央直属机关财政处处长邓发负责经营,王诤负责业务。军委三局组建了九分队,队长傅英豪,政委周浣白,主要成员有汤翰璋(丁戈)、毛动之、苟在尚、唐旦、徐路等同志,担负具体建台任务。阙明主持电台基建工程,台址选在延安城西北19公里比较隐蔽的王皮湾村,任务限于年底完成。
  当时,抗日战争正处在极端艰苦的阶段,物资器材十分匮乏。但九分队的同志们深知建台工作的责任重大,便想尽各种办法,克服一切困难,去完成任务。他们和民工一起吃住在工地上,经过两个多月的苦战,在王皮湾村对面墩儿山半山腰的老石崖上开凿了两孔面积分别为27平方米和16平方米的石窑,作为动力间和机房。在石窑上面的山坡上,挖了上下两排5孔土窑洞,做试播的临时播音室、文字广播的机房和宿舍等。播音室设在王皮湾村西山下一孔新挖的土窑内,窑内只放着一张未油漆的白木桌子和一条凳子,桌上放一个擦得干干净净的旧麦克风和一盏油灯。没有隔音设备,就在门口和室内墙壁上挂着边区生产的粗羊毛毯,用作隔音消音。没有钢材架设发射天线,就用三根大树杆捆成“Y”形栽在山上因陋就简。没有动力设备,就把旧汽车的引擎改成以木炭为原料的煤气发生器带动发电机土法发电。没有零部件更换发射机经过长途颠簸的缺损,就和材料厂的同志在实践中摸索,土法制造。经过近半年的奋战,为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正式播音作好了一切准备。
  1940年12月30日,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呼号为“XNCR”。“NCR”是英语“新华广播电台”的缩写,“X”代表中国)经过试播后正式播音。播音员是麦风(徐瑞璋)和姚雯。广播节目的内容,除报道国际国内及抗日消息外,还有中央文件、新中华报(后为解放日报)重要社论和文章、科学常识、革命故事、音乐等。1941年1月,国民党顽固派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掀起了新的反共高潮,事变发生后,国民党开动各种宣传工具,大肆造谣,歪曲真象。在这关键时刻,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反复播放了毛泽东为中央军委撰写的命令和谈话,有力地揭露了事变的真象,声讨了国民党顽固派反共和破坏抗日的滔天罪行。5月,经中共中央政治局批准的《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新华广播电台也反复广播宣传,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声音,传向祖国的四面八方,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942年中共中央曾收到云南昆明西南联大师生和学生联合会写来的热情洋溢的信,信中表达了他们远在国民党统治区的边远地区,收听到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播发的内容后的喜悦心情,把新华广播电台比作“黑暗里的一盏明灯。”
  1943年3月8日,因为机器发生故障,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停止播音。1945年8月中旬恢复播音,9月5日正式广播,首先播出的是朱德就日寇投降事向各解放区武装部队发布的进军命令。
  

陕甘宁边区史抗日战争时期(中、下篇)/雷云峰.—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1993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