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图书

[上一记录][下一记录]

第十三章 第二节 文艺工作队伍的成长——1


  一 文艺团体的发展
  延安的民主空气和抗战热潮,为革命文艺的发展提供了最好的条件。早在1936年11月21日,陕北苏区就成立了中国文艺协会,这是第一个文艺领导机构。发起人是丁玲、伍修权、徐特立、李克农、成仿吾、李伯钊、陆定一、徐梦秋等34人。毛泽东称赞它的成立“是近十年来苏维埃运动的创举”,“过去我们都是干武的,现在我们不但要武的,我们也要文的了,我们要文武双全”。
  1937年11月24日,在延安成立了陕甘宁边区文化界救亡协会,简称“边区文协”。它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含有社会科学研究会、国防教育研究会、国防科学社、战歌社、海燕社、音乐界救亡协会、世界语协会、新文字研究会、民众娱乐改进会、抗战文艺工作团、文艺界抗战联合会、文艺突击社、诗歌总会、戏剧界抗战联合总会、文艺顾问委员会等众多文艺团体。“边区文协”是全国文协的一个分会。最初由艾思奇任主任,柯仲平任副主任;后由吴玉章任主任,艾思奇、柯仲平、丁玲任副主任。其间赵伯平也任过一段主任。1942年以后由柯仲平任主任。文协的任务“是集中自己的一切力量,唤起广大人民群众的民族自觉,争取思想界的民主,扩大反帝反封建的文化运动”。1940年1月,文协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许多中央领导和文艺工作者在会上讲话和发言。毛泽东抱病向大会作《新民主主义的政治与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即《新民主主义论》的重要报告。
  1939年5月14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延安分会成立,简称“延安文抗”。这是与“边区文协”并行的文艺团体。周扬、肖三、沙可夫、丁玲、艾思奇、柯仲平、马健翎等为理事。丁玲曾任主任委员。抗战胜利后,“延安文抗”改名为“延安文协”。它在领导延安文艺运动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边区其他专业性文艺团体,虽属边区文协领导,但它们都有相对的独立性。其中有1938年1月9日成立的陕甘宁边区音乐界救亡协会,简称“边区音协”;1939年2月10日成立的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边区分会,简称“边区剧协”;陕甘宁边区美术工作者协会,简称“边区美协”。这些协会活动内容甚多,如组织创作,观摩演出,举办展览,创办期刊,开办讲座,进行辅导,评奖等。
  在戏剧团体中,成立最早的是1937年8月由原人民抗日总剧社更名的抗战剧团,叶石任主任,杨醉乡、李柯任副主任。该团活跃在绥德、云阳、三原、富平、韩城等地,也远去西安、山西等地。影响大的剧目有《放下你的鞭子》、《亡国恨》、《消灭汉奸》等。1942年3月,边区文协决定以抗战剧团为基础,创办边区地方艺术干部学校,简称“边艺”。
  1938年8月12日成立的西北战地服务团,由丁玲和周巍峙先后任主任,是活跃在敌后抗日根据地的一支文艺劲旅。毛泽东在欢送“西战团”出征演出的晚会上致词说:“战地服务团是件大工作”,希望出去“用你们的笔,用你们的口,与日本打仗”。他们在抗日前线为军民演出秦腔、京剧、大鼓、相声、快报、活报等多种节目。被毛泽东誉为“昨日文小姐”“今日武将军”的丁玲,不仅写剧本《重逢》、《河内一郎》,还亲自登台演戏,被传为佳话。
  部队戏剧团体主要有1937年10月成立的“烽火剧团”,由蔺子安、高波先后任团长。1939年开赴河防前线,进行战地宣传。8月,改为烽火剧社总社,将各部队原有的宣传队改为分社或支社。陈明任总社主任。1941年4月10日,该社与鲁艺的部队艺术干部训练班合并,成立“部队艺术学校”。还有1939年8月成立的“边保剧团”,以宣传保卫中共中央、保卫边区为已任。1943年12月1日,“联政宣传队”成立,联政宣传部长肖向荣兼任队长,侧重为兵服务,强调写兵、演兵、为兵演出。
  边区文协领导的三个艺术团体:民众剧团、西北文艺工作团、延安杂技团,都是以扎根在民间、服务于群众而著称。民众剧团,1938年7月4日成立。柯仲平、马健翎先后任团长。他们演的《十二把镰刀》,成为秧歌运动的先声;演出的《中国魂》、《大家喜欢》、《血泪仇》、《穷人恨》,曾风靡一时。西北文工团,1940年9月1日成立。王亚凡、苏一平先后任团长。1943年5月4日,该团与边区艺术干部学校、延安杂技团合并,团长为边艺校长张季纯。主要剧目有《一朵红花》、《回娘家》、《选好人》、《二媳妇纺线》、《红布条》等。延安杂技团,1941年4月20日成立,团长地子,教练张金奎。宗旨是锻炼体格,启发智力,调剂生活。
  延安平剧研究院,1942年10月10日正式成立,是平剧改革的重要阵地,属联防司令部领导。康生、张经武、刘芝明曾先后兼任院长,最后专职院长为杨绍萱。在祝贺该院成立时,毛泽东题词:“推陈出新”;朱德题词:“宣扬中华民族四千余年的历史光荣传统”。影响最大的戏,是任桂林、魏晨旭、李伦改编的《三打祝家庄》,毛泽东称它“很有教育意义”,“巩固了平剧革命的道路”。
  延安青年艺术剧院,1941年9月下旬成立,属中央青委领导。院长塞克。其宗旨是:“积极发展剧场艺术,掌握中国典型的戏剧,介绍世界名剧及理论,在奠定中国的民族的演剧艺术中,尽一份力量”。演出的第一个戏是夏衍的《上海屋檐下》,还有《伪君子》、《抓壮丁》等。1943年12月与部队艺术学校合并,组成联政宣传队。
  此外,还有1938年8月1日成立的鲁艺实验剧团;1940年4月5日成立的鲁艺平剧团;1940年4月成立的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总剧团;以及绥德分区文工团、三边分区文工团、陇东剧团、关中剧团、八一剧团等。这些剧团在当时演出活动中都有一定影响。
  在音乐团体中,影响最大的是1939年3月5日在鲁艺成立的中国民间音乐研究会。会长吕骥。会员达110多人。会刊为《民间音乐研究》,在八年抗战中,采集出版了10种研究资料。鲁艺音乐工作团,1940年7月15日成立,团长由鲁艺音乐系主任吕骥兼任,后由冼星海兼任。他们曾开赴陇东、关中、三边、绥德、安塞等地做音乐普及工作,深受群众欢迎。中央管弦乐团是边区唯一的大型乐团,主任邓洁,团长贺绿汀,指挥李德伦。曾演出孔厥、袁静创作,梁寒光、金紫光谱曲的大型歌剧《蓝花花》,引起很大反响。
  在美术团体中,边区文协新洋片组是最活跃的一个。他们一直活跃在边区的城镇乡村,群众送锦旗称“群众喉舌”、“普及教育”。画家石鲁、李梓盛、张明坦自始至终给予很大的支持与帮助。鲁艺内部还有三个美术组织:一是鲁艺术刻工作团,胡一川任团长;二是鲁艺漫画研究会,华君武任负责人;三是鲁艺美术工场,先后由江丰、钟敬之、华君武负责。此外,延安美术工作者自愿结合组成大众美术研究社,编辑出版《大众美术》墙报和举办美术作品展览。1942年2月1日成立的延安D·H·孚版画研究社,由刘岘、辛可、蜚生负责,目的是“团结版画爱好者,介绍中欧版画,相互研究版画技术”。
  电影工作,完全是靠自己动手,艰苦创业,拍下了不少珍贵历史资料。1938年4月1日成立的陕甘宁边区抗敌电影社,是最早的一个电影团体,高朗山为主任、赵品三为副主任,徐肖冰为技术部长,沙可夫为技术顾问。该社拍摄了不少抗战素材和边区生活影片。1938年9月成立的延安电影团,拍摄了《延安与八路军》、《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会》等纪录片。1942年拍摄的大型纪录片《生产与战斗结合起来》即《南泥湾》,被誉为“纪录片中不可多得的佳作”。1945年拍摄的《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已成为唯一的历史文献资料。
  专业艺术院校有三所:鲁迅艺术文学院,1938年4月10日成立,其宗旨是为了“培养抗战的艺术工作干部”。开始设戏剧、音乐、美术三系。沙可夫任副院长。第二届招生,增设文学系。另创办普通班、前干班、干部班、地干班。1939年5月,吴玉章任院长,周扬为副院长。1942年5月,毛泽东号召走出“小鲁艺”到群众的“大鲁艺”以后,该校创作的秧歌剧《兄妹开荒》和歌剧《白毛女》,成为新文艺的代表作。在八年抗战中,鲁艺共招收五届学生,培养人才685名,分布全国各地。陕甘宁边区艺术干部学校,1942年5月1日成立。柯仲平任校长。学员主要来自抗战剧团,分甲乙两班,文化课和艺术课各半,后并入西北文工团。延安部队艺术学校,1942年4月1日成立。莫文骅兼任校长。设戏剧、音乐、美术、文学四系和一个培养演员的普通班。该校曾演出《李秀成之死》、《太平天国》等剧。1943年冬,与青艺合并,改为“联政宣传队”。
  

陕甘宁边区史抗日战争时期(中、下篇)/雷云峰.—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1993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