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图书

[上一记录][下一记录]

一、民主建设

任学岭 谭虎娃

        
  (一)各级抗日民主政权的建立
  1.陕甘宁边区第一次民主选举运动
  早在1937年5月,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就确立了把陕甘宁边区“造成抗日和民主的模范区”的边区建设总方针,1938年10月,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赋予陕甘宁边区的使命是:“进行切实的抗战动员,民主政治的建设,文化教育工作的普及,增进国防与民生的经济建设,肃清土匪汉奸,发扬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在全国起模范的与推动的作用。”①
  根据中共中央所赋予的任务和提出的建设方针,陕甘宁边区不断加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抗日军事各方面的建设,其中包括实行民主政治。1937年5月12日,苏维埃西北办事处讨论通过了蔡树藩为主任,高朗亭为副主作的特区政府选举委员会。5月23日,公布《陕甘宁边区选举条例》,并成立了特区政府选举委员会。之后,各地组织起选举委员会,利用各种形式到乡村、工厂宣传选举意义和办法。6月12日,内务部举办的边区选举工作人员训练班开学。7月15日开始了民主普选工作。在选举中,凡年满16岁以上,不分阶级、党派、民族、性别及宗教信仰,普遍具有选举权;不论职业、文化程度、财产、资格及民族差异等在选举上一律平等。共产党提出自己的候选名单和施政纲领,其他阶级、党派、社团也提出自己的竞选名单参加竞选。这次选举,用直接的、不记名的投票方式和投豆、画圈、画杠、用香火烧洞等灵活多样的方法。以20人为单位,选出1名乡代表,由乡代表会推选乡长;以50人为单位选举区议员,由区议会推选区长。居民每200人选举县议员1人,由县议会产生县长。居民每1500人选举边区议员1人,由边区议员推选出边区政府主席,副主席。8月底,乡选普遍完成。边区政府为了加强对选举运动的指导,于9月初成立了以高朗亭为主任,林里夫为秘书,由9人组成的边区选举委员会。9月20日左右,区一级的选举完成。10月30日,县级选举全部完成。在乡、区、县议会和政府组织的选举中,70%的选民参加了选举运动,2/3的选民提出了具体提案与批评建议,保证了工农出身的代表参加政权。
  边区在乡、区、县各级选举的基础上,于1937年底进行边区议会的选举。毛泽东和边区政府十分重视这一选举。11月13日,毛泽东致电八路军各级领导和政治机关,要求八路军必须积极的热烈的参加特区大会的选举,并指出:“当此抗战紧急,中华民族生死存亡关头,特区政府在党中央的领导下,首先在西北广大地区实施抗日的普选的民主政治,做全国民主政治之先导。特区大会的开幕,将更进一步推动全国的民主力量,围绕在特区政府周围,在活的榜样之下,为实现全国的民主制度而努力,为救亡图存而抗战到底。特区民主政治的实施,在巩固和开展全国统一战线的基础上,也是国共合作迅速走上新的阶段的推动力。”②11月22日,中国共产党陕甘宁边区委员会向特区各级党组织发出《关于进行特区政府民主选举的指示》,提出这次选举运动的总方针,即要使特区成为抗战与民主的模范区域,去影响与推动全国的民主运动,改造南京政府的政治机构,实行全面的全民的抗战,以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12月,陕甘宁边区经过选举,产生了500多名边区议员,但由于战争环境和其他原因,边区议会未能及时召开。1938年11月25日,陕甘宁边区根据首届国民参议会制定的省、市参议会组织条例,决定将陕甘宁边区议会改为陕甘宁边区参议会,所选的边区议员改为边区参议员。
  2.第一届参议会的召开与民主制度的确立
  1939年1月17日至24日,陕甘宁边区第一届参议会在延安召开,到会参议员145人,其中有边区政府聘请的开明绅士特约参议员12人。中共中央领导人毛泽东、王明(陈绍禹)、洛甫(张闻天)、陈云、王稼祥等出席了开幕式,并作了讲演。
  会议听取了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所作的《陕甘宁边区政府对边区第一届参议会的工作报告》。报告强调指出:“边区今后工作的总的方针,就是团结边区全体人民,在国民政府和蒋委员长领导下,坚持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持持久抗战,保卫边区,保卫西北,保卫全中国,为争取抗战最后胜利,实现三民主义新中国而奋斗。”③会议还听取了边区政府各厅、处以及高等法院的工作报告。经过热烈讨论,大会一致通过了政府工作报告和《陕甘宁边区抗战时期施政纲领》。陕甘宁边区委员会提出的《陕甘宁边区抗战时期施政纲领》,是中国共产党为之奋斗的革命三民主义在陕甘宁边区的具体实施。纲领规定在边区实行“坚持巩固与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全边区人民与党派,动员一切人力、物力、财力、智力,为保卫边区、保卫西北、保卫中国、收复一切失地而战”的彻底的民族主义;“发扬民主政治,采用直接、普遍、平等、不记名的选举制,健全民主集中制的政治机构,增强人民之自治能力”的彻底的民权主义;“确定私人财产所有权,保护边区人民由土地改革所得之利益”,“增加农业生产”,“发展手工业及其他可能开办之工业”,“发展边区商业”,以改善人民生活的彻底的民生主义。④
  会议还通过了《陕甘宁边区政府组织条例》、《陕甘宁边区选举条例》、《陕甘宁边区各级参议会组织条例》、《陕甘宁边区土地条例》和《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组织条例》,以及根绝汉奸、土匪,扩大地方武装和统一战线,发展经济、教育等12件重要提案。
  大会选举高岗为陕甘宁边区参议会议长,张邦英为副议长,选举高岗、张邦英、毛齐华、崔田夫、陈伯达、周长安、路志亮(女)、王观澜、高述先为边区参议会常驻参议员。选举林伯渠为边区政府主席,高自力为副主席,林伯渠、高自力等15人为边区政府委员。选举雷经天为高等法院院长,曹力如为边区政府秘书长。1939年2月6日,边区政府委员在延安宣誓就职,第一届民选政府正式成立。至此,边区各级抗日民主政权机关进一步健全起来。朱德指出:“在中国,由议会选举政府,决定施政方针,边区是第一个。”⑤
  陕甘宁边区第一届参议会的召开,具有重大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边区参议会的创立,使边区的人民抗日民主运动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它奠定了边区抗日民主政治的基础,保证和推动了边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项事业的发展,并且为各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以至全国实行民主政治树立了榜样。
  (二)民主改革与民众运动
  1.民众抗敌互济会
  为了更好地组织各阶层抗日人民,加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边区党和政府对原有的群众团体进行了改革,并新成立了许多抗日救亡团体。原来以生产互济为主的农业“互济会”转变成为“民众抗敌互济会”,吸收一切愿意抗日救国的农民包括富农和地主分子参加,扩大了抗日阵营。农民自卫军成了边区农民运动的主要组织形式,人数始终居于各群众团体的首位,在支援抗战、保卫边区、河防、剿匪锄奸等活动中作出了贡献。
  2.边区总工会
  1935年10月,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建立了全国总工会西北执行局。抗战爆发后,根据国共合作的协议,陕北苏区改为陕甘宁边区,1937年11月26日,边区总工会筹备委员会成立。筹委会根据边区地广人稀,交通不便,没有大企业,农业工人居多等特点,按照产业和地区相结合、以地区为主的原则来划分和建立工会的组织系统,采用民主选举的形式,在分别召开城市和乡村工人代表会议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健全了各级工会组织。到1937年12月,全边区已成立了20个县工会,116个区工会,546个乡工会。1938年4月17日在延安召开的边区第一次工人代表大会上,正式成立了边区总工会(简称“边总”),推选毛齐华为主任、管瑞才为副主任。到1938年底,参加工会的工人已达到4.8万余人,占边区工人总数的90%以上,其中约占边区工人总数7%的印刷、修械、煤矿、石油矿4个部门的2800多产业工人全部加入了工会组织。工人们按照自己的意志,选出他们信赖的代表400多人到各级政府中工作,工会与政府的关系在民主改革中得到改善。政府不再用命令去干涉工会的事务,工会保持着相对独立性。同时工会亦经常与政府交换意见,反映情况,并主动接受政府的指导,以使边区工人运动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3.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
  1935年国际形势出现剧烈变化,法西斯反动势力迅速兴起,使世界面临更加严重的战争危机。7月,共产国际“七大”召开,决定建立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统一战线。随后举行的青年共产国际“六大”,要求改造各国共青团,使之成为广大青年群众的组织。1936年9月下旬,中共中央和共青团中央收到青年共产国际发来的电报,要求中国共青团“从绝对严密的工作方式转变到利用一切公开和半公开的可能,建立包括不仅青年工人而且包括广大农民、学生及失业青年等民族解放性质的群众的青年团”⑥。党中央开始筹划共青团的全面改造。11月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专门讨论共青团改造问题,作出《中央关于青年工作的决定》。决定指出:“由于中国国内形势的剧烈的变动,最广大青年群众参加到救亡运动与民主自由的斗争中来,在中国共产党前面提出了根本改造青年团,及其组织形式,使团变为广大群众的非党的青年组织,把吸收广大青年参加抗日救国的民族统一战线中来,把建立为发扬文化与争取民主自由的广大的青年运动,当作自己为民主共和国而斗争的最中心任务。”⑦
  1937年4月12日至17日,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延安召开。这次大会的任务是:总结青年抗日救亡运动的经验教训,进一步号召和团结全国青年参加民族解放斗争。出席大会的代表312人,代表20多万有组织的青年群众。毛泽东、周恩来、洛甫、朱德、博古、林伯渠等到会并发表讲话。大会通过了《关于救亡运动任务的决议案》,提出了《全国青年救国纲领章程(草案)》,确定青救会“是各党派各界青年联合的群众团体”,以“一切为着中华民族的团结和统一而奋斗”作为中心任务。大会特别强调了争取抗日民主权利和加强全国青年团结的重要性,要求各地青年救亡团体在《全国青年救国纲领》的基础上,“紧密团结起来,一切为中华民族解放而奋斗到底”,并要求各地组织利用各种方式去建立多种多样的青年救亡团体。大会决定建立“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作为全国青年救国会成立前现有各地青年救国团体的最高领导机关。大会选出55位执行委员,冯文彬、白治民、高朗山、刘秀梅、黄庆熙、徐克仁、李瑞山、胡耀邦、刘西元9人为常委。这次大会为抗日战争时期青年运动的发展做了思想上组织上的准备。
  1938年10月10日至11月21日西北青年救国会第二次代表大会在延安召开。到会代表除了西北青年救国会代表外,还有华北、华南、内蒙、南洋等地的青年团体和青年工作者的代表,国共两党的青年代表都参加了会议,共314人。中共中央和边区政府的领导人朱德、王明、陈云、林伯渠、徐特立等出席大会并分别做了讲话。王明做了《在抗战建国的目标下来团结全国青年》的报告,朱德做了《青年把抗战建国事业担当起来》的讲话,林伯渠做了《介绍边区工作经验给全体青年》的发言,冯文彬做了《中国青年运动的新方向》的总结报告。大会认真研究了抗战以来全国青年运动的情况和经验,具体讨论了青年统一战线问题,决定成立“中华青年救国团体联合办事处”,以作为全国青年抗日救国运动的领导机关,并选出执委55人,以冯文彬为主任,李昌为副主任兼组织部长,黄华为副部长,胡乔木为宣传部长,刘光悌为副部长,冯文彬兼任军事部长,刘玉堂为副部长。同时发表了给全国青年的宣言,要求全国青年团结起来,积极投入军队、游击队、建立广泛的少年先锋队和战地工作团组织。大会还通过了《抗日少年先锋队章程》和《儿童组织章程》。这次大会成为抗日战争开始后全国抗日青年的一次大会师,对全国各地青年运动的开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4.边区各界妇女联合会
  1937年7月,中共边区党委根据形势的变化和中共中央的指示,就妇女组织问题作出《陕甘宁边区党委关于妇女组织的决定》:在老苏区仍旧建立妇女代表会的组织;在没有组织起代表会的地方,最好以村为单位以妇女集中的地方组织妇女救国联合会的小组,由村妇女群众大会选出小组长;然后经过乡、区妇女代表会(有条件的地方开妇女群众大会)选出乡和区的妇女救国联合会委员会。9月,边区党委又作出了《关于边区妇女群众组织的新决定》,决定指出,边区妇女的紧迫任务,就是把各阶层的广大妇女群众更广泛地团结与组织起来,扩大抗战力量。9月中旬,边区各界妇女联合会筹委会成立,选举李坚贞、史秀云为正副主任。1938年3月8日,在延安师范学校举行了边区妇女代表大会,正式成立了边区各界妇女联合会。会议讨论了抗战形势,检查了边区妇女运动工作,分析了边区妇女运动的特点,提出了边区妇女运动的任务:一方面使妇女运动和整个民众救亡运动统一起来,成为整个民众运动的一部分,配合各种救亡团体,坚持为保卫边区、西北、全中国而斗争;另一方面发动边区妇女群众积极参加紧急的抗战动员工作,使边区成为全国妇女运动的先进地区,成为全国妇女运动的推动机。会议决定边区妇联总机构设在延安。毛泽东应邀出席并讲了话,号召广大妇女积极抗日,努力生产。大会还向全国姊妹们发了宣言书,指出要争取妇女的自由解放,首先要争取民族的自由解放,要不惜牺牲一切地去争取抗战的胜利。1939年3月,边区妇联根据中央妇委作出的关于妇女组织“原则上应向着达到使各地组织的群众性、统一性和民主性的目标前进”的指示精神,召开了各直属县妇联主任联席会议,提出了整顿妇联组织、培养妇女干部等具体任务,讨论了妇女支前、武装、知识教育等问题,并通过了建立妇女自卫军模范班、排、连的决议。不久,边区妇女直属自卫军就涌现出了8个模范班,1个模范连;在各分区出现了319个模范班,4个模范排;妇救会会员也由边区妇联成立时的17万人增加到21万人。
  5.边区文化界救亡协会
  边区文协是在抗日战争爆发后,由延安及陕甘宁边区的广大文艺工作者为挽救民族以及民族文化的危亡而组织的文化机构。1937年11月14日,边区文协在陕北公学大礼堂召开成立大会,周扬做了文协筹备经过和意义的报告,洛甫做了题为《十年来文化运动的检讨及目前文化运动的任务》的报告。大会通过了会章及宣言,明确地规定了自己的任务:“在于集中自己的一切力量,唤起我们伟大人民群众之民族的自觉,争取思想界的民主,扩大反帝反封建的文化运动,不屈不挠,为抗战而服务,为保卫祖国,保卫中华民族的文化,为发展中国文化中最优秀的传统,为创造中国崭新的文化,而尽自己最后一滴血。”边区文协成立后,努力开展工作,在配合边区党政机关普及文化教育,编辑出版大众读物,组织抗战文艺工作团和文艺创作等方面,都取得了十分可观的成绩。1940年1月4日,延安召开边区文协第一次代表大会。大会听取了王明、洛甫、吴玉章、罗迈、杨松、李初梨、陈康白、饶玉锡、萧向荣、萧立、丁玲等的报告,特别是毛泽东抱病向大会做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与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的报告。1942年2月9日,西北中央局及边区政府开始直接领导边区文协工作。1944年10月,边区文协参与筹办了边区文教会议。毛泽东向大会做了《文化工作中的统一战线》的报告;大会对卫生、教育、艺术、报纸等四项工作进行了多次讨论研究,做出了相应的总结及决议章案,其中有:《关于开展群众卫生医药工作的决议》、《关于培养知识分子与普及群众教育的决议》、《关于发展群众艺术的决议》、《关于发展群众读报办报与通讯工作的决议》、《关于开展工厂文教工作的决议》、《关于机关学校文教工作中几个问题的决议》等等。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正式更名为“中华全国文艺协会”,仍简称“文协”。1939年成立的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延安分会也随之更名“延安文艺界协会”,简称“延安文协”。此后,边区文协与延安文协曾多次联名召开座谈会,举办展览,筹办丛刊《延安生活》(欧阳山主编)和月刊《延安文艺》(柯仲平主编)等等。边区自卫动员后,为配合边区自卫活动,边区文协还组织了两个文艺工作组下乡宣传,其成员包括作家、诗人、戏剧工作者、摄影者、新闻记者等等;工作内容包括:建立各地文艺通讯网,搜集各地方抗战的现实材料,有系统的编写文艺通讯报告,搜集各地民间文艺,摄影,文艺的宣传工作等等。
  6.边区抗敌后援会
  在全国各种民众抗敌团体纷纷成立和边区民众团体的抗日救亡运动大规模展开以后,国民党政府颁布了《抗敌后援会工作纲要》。为使边区的抗日救亡活动和全国相联系并使全国都朝着政治生活民主化的方向发展,1938年1月,边区总工会等团体代表经过讨论,决定成立陕甘宁边区各界抗敌后援会。1月29日在延安举行成立大会。筹备会主任齐华主持会议并作了工作报告,指出后援会的任务是统一边区民众运动,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进行政治动员工作,加紧民众教育,武装动员民众、发展自卫军与少先队,锄奸,帮助政府建设国防工业,开展卫生工作,实行新生活,慰劳抗战将士家属。中共边区党委、国民党肤施县党部、边区政府、八路军后方政治部、抗大政治部等代表分别向大会致贺词。大会讨论通过了边区各界抗敌后援会章程和成立宣言,发了通电,选出了齐华、周兴、崔田夫、任耀国、马豫章、成仿吾、高朗山、史秀云、艾思奇、卫之、李凡夫、沙可夫、张人杰等21人为执行委员,吕骥、朱光等为候补执委。2月19日,边区抗敌后援会召开了第十次执行委员会议,推定艾思奇、齐华、史秀云、崔田夫、马豫章、谭希林、周子和、沙可夫、高朗山、管瑞才、周兴11人为常务委员,李凡夫、张光远为候补常委,并由常委推选齐华为主任,沙可夫为秘书长,艾思奇为宣传部长,崔田夫为组织部长兼农民部长,管瑞才为职工部长,高朗山为青年部长,史秀云为妇女部长,谭希林为武装动员部长,周兴为锄奸部长,周子和为商民部长。
  抗敌后援会成立后,把边区总工会、边区青年救国会、边区各界妇女联合会、边区农会等25个群众团体统一在自己的领导之下,在统一的目标和方针下,互通情报,互相帮助,共同发展,保证了各项任务的完成。
  

陕甘宁边区史稿/任学岭,谭虎娃编著.—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11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