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图书

[上一记录][下一记录]

第三章 第五节 陕甘宁边区的大生产运动——1

梁星亮 杨洪 姚文琦


  第三章 陕甘宁边区在困境中巩固和发展
  第五节 陕甘宁边区的大生产运动
  一、大生产运动的缘起和指导方针
  1942年到1943年,为了战胜严重的经济困难,保障抗战的各种物资供给,坚持抗战到底,在中共中央的领导下,陕甘宁边区军民响应党中央“自力更生,克服困难”的号召,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
  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之初,根据中共中央《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的基本精神,从边区肩负的使命和所处的重要地位出发,确定了“休养民力”,恢复与发展人民经济的政策,提出边区经济建设的基本任务是:发展国防生产、充实抗战力量,供给战争,改善人民生活,团结广大民众,推进民主政治,参加战时生产,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
  1939年1月,边区第一届参议会通过了《工作人员参加生产运动案》。2月4日,边区党委、边区政府发出《关于开展生产运动的紧急通知》,提出生产规划和各系统生产自给的任务,并成立了边区系统总生产委员会,领导边区各系统的生产运动。6月10日,毛泽东在延安高级干部会议上所作的报告中再次强调指出:“吃饭是第一个问题”,要“自力更生克服困难”。号召“一切可能地方,一切可能时机,一切可能种类,必须发展人民的与机关部队学校的农业、工业、合作社运动,用自己动手的方法,解决吃饭、穿衣、住屋、用品问题之全部或一部,克服困难,以利抗战”。11月,中共陕甘宁边区第二次代表大会总结了抗战以来边区经济工作的经验,通过了《关于继续发展边区经济改善人民生活的决议》,号召边区人民,继续发展边区经济,使边区全体人民丰衣足食,使边区能在抗战建国的艰苦过程中,奠定克服困难与自给自足的基础。边区党和政府响应党中央的号召,明确提出“自给自足”的奋斗目标。
  从1940年下半年开始,由于国民党顽固派对边区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以及边区频发的自然灾害,使边区的经济和财政遇到了极大的困难。同年11月,中共陕甘宁边区中央局作出了《关于开展边区经济建设的决定》,指出:“广泛地开展边区经济建设,是边区当前刻不容缓的迫切任务”,“各级党委必须以开展经济建设,作为当前最迫切的实际中心工作之一”。1941年底,中共西北中央局作出《关于1942年边区经济建设的决定》,再次明确指出:“目前边区的经济财政还处在一个达到自给自足的过渡阶段,困难还远远未完全克服,战争与革命环境的持久与日益发展着的艰巨斗争,百倍的要求我们党要加强经济财政建设工作,并应确定经济财政建设为边区党最中心的任务之一。”在中共中央、毛泽东的号召下,在西北局和边区政府的领导下,边区的生产运动很快开展起来,并取得成效。
  1939年至1940年是边区生产运动的初始阶段,亦即发动和摸索的阶段。边区的机关、部队、学校只是参加普通的种菜养猪,改善生活,进而开荒种粮食,搞副业、手工业等,由解决财政经济的一般需要向自给自足阶段过渡。
  1941年和1942年,是抗日战争最艰苦和最困难的时期。在这两年之中,边区军政人数明显地增加了。国民党统治区许多人因受国民党当局迫害来到边区;各解放区的干部也陆续来到延安参加整风学习;为了保卫边区,边区的军队人数也增加了一万多人。这样,陕甘宁边区财政发生了极大的困难,前一阶段小规模的生产,已远远不能适应形势变化的需要,只有开展大规模生产自给运动,建立自己的公营经济,才能解决军需民用的问题。1942年10月,中共西北中央局召开了高级干部会议。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在会议上指出:“在目前情况下,发展生产是一切工作的中心之中心。”这次会议确定:“边区党今后的基本任务是建设,而建设的任务就是生产与教育两大工作,其中生产更有决定性。”在中共中央、西北局和边区政府的号召和正确领导下,陕甘宁边区和敌后各抗日根据地军民的大生产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
  1943年以后,大生产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即实现丰衣足食,建设革命家务的阶段。边区军民响应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关于“组织起来”的号召,开展了大规模的生产竞赛,大生产运动步步走向深入,边区农业、手工业、畜牧业、运输业等都得到迅速发展,并取得了显著成绩。
  为了指导大生产运动的开展,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从当时的实际情况出发,作了一系列指示,阐明中共关于指导大生产运动的方针和政策。早在1938年12月13日,毛泽东在中央组织部召开的延安党、政、军及群众团体检查工作的干部会议上讲话,号召各机关深入工作检查,振奋工作精神,担负起本身职务;加强学习,提高理论水平;积极参加生产运动,健全党内生活。1939年2月2日,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党政军生产动员大会,毛泽东、张闻天、李富春等出席大会。毛泽东在会上讲话指出,在目前严重的困难面前,“饿死呢?解散呢?还是自己动手呢?饿死是没有一个人赞成的,解散也是没有一个人赞成的,还是自己动手吧!”他号召陕甘宁边区军民自己动手,克服困难。
  在领导大生产运动的过程中,毛泽东先后发表了《抗日时期的经济问题和财政问题》、《开展根据地的减租、生产和拥政爱民运动》以及《组织起来》等著作,提出了“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经济工作和财政工作总方针,规定了领导解放区大生产运动的基本纲领。毛泽东提出的这个总方针,正确地反映了发展经济与保障供给的关系,经济工作与财政工作的关系,也就是生产与分配之间的关系,纠正了那种不注重发展生产,开辟财源,而单纯在财政收支上打算盘的错误做法。这个总方针要求从实际出发,发动和组织军队、机关、学校和人民群众自力更生,开展生产运动,在着重发展民营经济的同时,大力发展公营经济,以求解决边区政府的财政困难,满足军民必不可少的物质需要。毛泽东代表党中央提出的边区经济与财政工作的总方针,既反映了大生产的目的和基本经济规律,也保证了大生产运动发展的正确方向。
  为了把“发展经济,保障供给”这一总方针落实到实际工作中,中共中央和边区政府还制定了一系列具体政策和措施。主要有:
  第一,农业是主要的经济事业。当时边区和解放区急需的大部分物品是农产品,且农产品又可以出口换取工业品,因此中共中央提出了在工、农、商各项经济事业中,必须实行“以农业为第一”的方针。明确要求,除集体进行开荒、种粮、种菜之外,还要组织专门人员创办农场、牧场、菜园或者和农民伙种粮食、蔬菜、养猪、养羊,以便增加粮食、蔬菜、食油和肉类,逐步实现粮、菜、油、肉的半自给或自给。
  第二,为了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中共中央制定了减租减息、增开荒地、推广植棉、不误农时、调剂劳动力、增加农贷、提高技术、实行累进税制八项政策。鉴于解放区是农业区域,基本的经济是小农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一家一户使用畜力和旧式农具在小块地上进行个体生产;又由于国内外敌人的残杀、破坏和广大农民的踊跃参军、支前,使解放区在劳动力、畜力、农具等方面都很缺乏,如1942年在陕甘宁边区就有1/3的农户缺乏畜力和农具。因此,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又提出了“组织起来”开展劳动互助的方针。
  第三,为了正确处理公营经济内部军队、政府、机关、学校等各部门之间的关系问题,正确处理各部门中的上级和下级、集中和分散、这一单位和那一单位之间的关系问题,充分调动各部门、各单位发展经济的积极性,保证生产运动沿着正确方向前进,中共中央提出了“统一领导,分散经营”的方针。
  第四,为了大力发展公营经济和私营经济,正确处理公私之间、军民之间、集体和个人之间的关系,中共中央制订了“公私兼顾”和“军民兼顾”的政策。
  第五,为了克服财政经济困难,不仅要增加生产,还必须厉行节约,在处理生产和消费关系上,中共中央提出必须实行生产和节约并重的方针等。
  这些方针政策,正确地解决了发展生产和抗日战争的关系,经济工作和财政工作的关系,农业和工业、商业的关系,集中领导和分散经营的关系,革命全局的利益与集团利益、个人利益的关系,调动了各方面积极因素,保证了边区大生产运动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陕甘宁边区史纲/梁星亮,杨洪,姚文琦主编;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编.—西安:陕西出版集团、陕西人民出版社201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