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图书

[上一记录][下一记录]

7、陕甘宁边区抗敌后援会成立

雷云峰 张宏志


  (1938年1月29日)
  抗日战争爆发后,陕甘宁边区成立了各种抗日救国团体,原来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陕甘苏区成立的工人、青年、妇女等群众团体,也经过改造成为适应抗战时期形势需要,便于推行统一战线政策的群众组织。这些抗日团体当时的中心任务是做好各阶层人民的抗战动员工作。为了使各群众团体行动统一,便于领导,需要把这些组织纳入一个统一的领导机构。当时全国各地已相继成立了抗敌后援会,也需要有一个相应的名义与他们取得联系,因此决定成立陕甘宁边区抗敌后援会。
  1938年1月11日,由边区总工会等团体发起成立了边区各界抗敌后援会筹备委员会。经半个月筹备,1月29日,边区各界抗敌后援会举行成立大会。会上由筹备委员会主任毛齐华报告成立抗敌后援会的意义及筹备经过。边区党委代表郭洪涛、国民党肤施县党部代表及各界代表讲了话。接着通过了章程、成立宣言,选举了执行委员与候补执行委员共23人,边区抗敌后援会正式成立。不久,召集了第一次执行委员会,推选艾思奇、毛齐华、史秀云、崔田夫、马豫章、谭希林、周子和、沙可夫,高朗山、管瑞才、周兴等11人为常务委员,李凡夫、张光远为候补常务委员。由常务委员推选毛齐华为主任,马豫章为副主任,沙可夫为秘书长,艾思奇为宣传部长,崔田夫为组织部长兼农民部长,李凡夫为组织部副部长,管瑞才为职工部长,高朗山为青年部长,史秀云为妇女部长,谭希林为武装动员部长,周兴为锄奸部长,周子和为商民部长。
  边区抗敌后援会成立初期,先后加入受其领导的有边区总工会、边区青年救国会、边区妇女联合会、边区农民会、延安市商会、陕公学生会、抗大同学会、边区文化界救亡协会、国防教育研究会、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延安队部、世界语协会、新文字研究会、延安中华基督教会、边区民众娱乐改进会、边区民众抗敌互济会、边区战时儿童保育会、国民外交协会、边区体育委员会、边区抗敌电影社,鲁迅艺术学院学生会、音乐界救亡协会、西北战地服务团、青年记者协会延安分会、实验剧团、边区中学学生会等群众团体。
  边区抗敌后援会成立后,统一领导各项群众性抗战动员工作,起了广泛发动群众的作用。其工作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动员群众参加自卫军及少年先锋队;帮助组织救护队、担架
  队、运输队、看护队、慰劳队、缝衣队、洗衣队、宣传队、通讯队,侦察队、破坏队、防空队、代耕队、妇女生产组、儿童杂务队、劳动互助社、战地服务团等战时组织;动员缴纳救国公粮;募捐慰劳前方将士;组织拥军及优待抗属。
  组织各种形式的宣传队,宣传抗日救亡。
  发动群众响应政府关于发展生产的各项号召,积极参加战时经济建设,保证物资供给。
  通过“互济会”这一组织,救济贫苦抗工属及由沦陷区逃来的难民。
  通过商会组织督促商人纳税,动员购买公债,抵制日货。
  抗敌后援会作为群众团体的代表参加政府某些会议,反映群众意见,协助政府制定政策,起着政府与各群众团体之间的桥梁作用;尤其在贯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方面,抗敌后援会起的作用更为重要。
  1943年边区群众团体实行精简,边区总工会、边区青救会、边区妇联会工作机构合并于边区抗敌后援会,改名为陕甘宁边区抗敌救国联合会,主任为崔田夫(崔以前为高长久)、联合会设部,分管工、青、妇工作。(张莘)
  

陕甘宁边区大事记述/主编:雷云峰;副主编:张宏志,—西安:三秦出版社1990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