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图书

[上一记录][下一记录]

第一节 1943年——1945年的财政方针和机关部队学校的生产自给

星光 张杨


  一、1943年——1945年的财政方针
  从1943年到抗战胜利的几年中,边区政府根据“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财政经济工作总方针,以及当时的政治经济形势,每年都要制定财政工作的具体方针,以指导财政工作的顺利发展。
  1943年,改进了1942年统收统支过于集中的缺点,实行统一领导、分区统筹的方针。即在实行统一的政策、标准、制度下,经费的供给根据各分区脱产人员的多少、生产基础的强弱、地方税收情况,将任务包给各分区自筹,边区政府在必要时予以适当的补助。
  1944年,全国抗日战争正在进行局部反攻:边区及各解放区已渡过财政经济的严重困难时期。但是,抗日战争还在继续,国民党顽固派仍然对边区实行封锁包围。同时,边区必须做好预防各种自然灾害的准备,克服有的单位存在的浪费财力、物力等现象。因此,1944年边区财政实行“节约储蓄,增加生产自给,备战备荒”的方针。
  1945年,边区财政仍有一定的困难。抗日战争进入战略反攻阶段,上半年,各解放区军民发动春季和夏季攻势作战,8月,日本投降,边区大批干部、部队开拔到前方去,经费开支大量增加。另外,边区从4月开始发生旱灾,给财政带来一定困难。因此,边区财政实行“生产节约,长期打算,积蓄物资,准备反攻”的方针。
  总之,这些方针,都贯彻了“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财政经济工作总方针,强调了发展生产,包括人民的生产和机关、部队、学校的自给生产,通过发展经济解决财政问题。并强调了厉行节约。对边区财政工作以及整个经济建设指明了方向。
  二、机关部队学校的生产自给
  1942年12月,毛泽东在边区高干会上的报告中,不仅提出了“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财政经济工作总方针,而且充分说明了机关、部队、学校人员生产自给的重要意义及方针政策,从而使机关、部队、学校的生产自给运动进入了健康发展的阶段。大大提高了自给能力。
  据统计:1943年,边区生产自给达38亿元,占财政支出60亿元的64%;1944年生产自给占财政收入的62.8%;1945年占财政收入的61.4%①。
  边区部队、机关、学校的生产自给运动,不但克服了财政经济的严重困难,使边区财政状况显著好转,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而且减轻了人民负担,改善了军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①西北财经办事处:《抗战以来的陕甘宁边区财政概况》,1948年2月18日。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稿/星光 张杨主编.——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2.9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