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献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历史文献 > 消息 报道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沟门民小新合工厂合并成立合作纺织学校

1946年4月14日《解放日报》


  南区教育合作社主持的沟门民办小学,为使学生的学习和生产劳动结合,已于3月20日改为合作织业学校。群众极表拥护,学生由60名增至70名。并将原来新合工厂和学校合并。
  该校最大的特点,就是学生自动入学,完全不要动员工作。例如今年通知3月18日开学,人数限制只收60名,适遇连日天雨,不能按期举行,但是学生们还是冒雨来校,恐怕误期。为什么学生会争先恐后地上学呢?首先应归功于教育合作社的成功,解决了学生的吃住和学校的费用。解决的办法有三种:(一)学生入股;(二)合作社公益金入股;(三)老百姓自动入股。共收股金(边洋)l500万,一年可挣上两个本对利,即有3000万的盈余。估计学校全年开支也得3000万,收支相抵,相差不多。其次就是干部的模范作用,先送自己娃娃上学校。现在学校的60名学生,合作社和区乡干部的子弟就占了15名。同时,娃娃看到娃娃演剧,引起了他们上学的兴趣,大人不得不答应。如三十里铺的李发祥,前年政府动员几次,都不念书,今年看了秧歌剧,弟兄两个自动上学了。教员也好,家长愿意送娃娃上学校。
  第二个特点,就是学校和工厂结合,学生一方面学文化,一方面学生产,使他们学成文武双全的知识分子。有些记忆力差的娃娃,可以偏重做工,使他们成为有技术的工人,或成为领导生产的干部。学生得的工资,设法给他们解决穿衣问题。
  第三个特点,就是教育和实际结合。比如高级班的学生,除过学习高级课本以外,还学教员自编的合作课、会计课、教学法、珠算、应用文等课。使他们不仅有高小的知识,并有区级干部的本领。第四个特点,就是帮助群众提高文化,实行“小先生”办法。比如由高级班的学生教其他分校、教一年级的娃娃、教妇女识字;出黑板报,用秧歌剧等方式宣传群众生产、卫生:组织村民民主会,解决群众当前的实际问题、纠纷和各种建设。
  (原载1946年4月14日《解放日报》)
  

南区合作社史料选/延安地区供销合作社,延安市供销合作社联合社编.—西安: 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4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