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内涵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精神内涵 > 理论联系实际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党在延安时期群众工作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及其启示

王胜


  中共陕西省委党校 王胜
  延安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对党的群众路线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群众工作理沦,为党开展群众工作提供了理论指导。这一时期,我们党创造了极为丰富有效的群众工作方法,开创了党风、政风的黄金时期,为夺取全国革命的胜利夯实了基础。研究党在延安时期的群众工作经验,对新时期深化改革和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延安时期党的群众工作理论发展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非常重视群众工作,党对群众工作的认识是伴随着党的成长轨迹逐步演进和升华的。在延安时期的13年,我们党对群众路线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刻的总结,极大地丰富了群众路线的理论内涵。
  抗日战争爆发后,我们党从狭小的圈子里走出来,变成了全国性的大党。怎样建设中国共产党,是当时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关键问题。1943年6月,毛泽东同志在为中共中央起草《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提出,我们党在做任何工作时,必须采用两种方法,即一般和个别相结合、领导和群众相结合。在论述领导和群众相结合的方法时,毛泽东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对党的群众路线进行了阐释:“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做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①毛泽东的这一论述阐明了党的群众工作应该如何去做、党的群众路线怎样实行等重大问题。
  1945年党的七大召开,这是党的群众路线理论形成的重要标志。毛泽东同志在七大报告和讲话中说:“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②他主张,“应该使每个同志明了,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应该使每一个同志懂得,只要我们依靠人民,坚决地相信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因而信任人民,和人民打成一片,那就任何困难也能克服,任何敌人也不能压倒我们,而只会被我们所压倒”。③刘少奇在七大上做《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进一步将党的群众路线上升到“是我们党的根本的政治路线,也是我们党的根本的组织路线”的高度。“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这一切就是我们的群众观点,就是人民群众的先进部队对人民群众的观点。”④毛泽东和刘少奇的这些重要论述,基本阐明了党的群众观点、党领导群众工作的方法等内容,表明党的群众路线正式形成。
  二、延安时期党的群众工作实践探索
  虽然我们党在延安时期只是一个局部执政的党,但在相对和平稳定的环境下,我们党在实践群众工作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始终“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面”,为我们党赢得了民心、民望,得到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拥护和支持。
  (一)关注民生,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
  我们党是工人阶级政党,为人民利益而奋斗,这是由党的性质和宗旨所决定的。延安时期,面对极其艰苦的生存环境,我们党非常关注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由于日伪军的军事“扫荡”和国民党的经济封锁,加之各种自然灾害的发生,边区人民群众的生活陷入极度困难之中,个别地区出现了群众不满和干群矛盾突出的现象。毛泽东和党中央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朱德同志亲赴南泥湾对当地的土壤、水源等条件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并多次向当地群众请教,最终向中央建议开垦南泥湾。在革命斗争任务极为繁重的情况下,王震同志率领三五九旅开赴南泥湾开垦荒地。1942年1月,中共中央颁布了《关于抗日根据地土地政策的决定》,制定了“减租减息、交租交息和奖励富农发展生产”的政策,进一步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极大地改善了广大农民的生活。
  以毛泽东为首的共产党人率先垂范,时刻关心和维护群众利益。在大生产运动中,上至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下至普通党员群众,全党上下带领边区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基本实现了边区部队粮食、经费自给,减轻了边区人民的经济负担,改善了群众生活。毛泽东积极参加生产活动,亲自开辟荒地种植辣椒、南瓜等作物;周恩来带头纺线,被评为“纺线能手”;朱德亲自到田间地头捡粪积肥。在枣园川,有一条六千米长的水渠,当地群众称它为“幸福渠”。1940年动员中央机关和农民一起修成的。这条渠的修成,解决了当地五个村1200亩土地的灌溉问题,使枣园乡旱地变成水浇田,庄稼连年丰收,给群众带来了幸福。正是有了毛泽东等领导同志的先锋模范作用,共产党人关心维护群众利益的思想得以真正贯彻执行,实现了党心、军心、民心的凝聚。
  (二)实行民主政治,为群众利益实现提供保障
  贯彻群众路线,维护群众利益,核心在于实行民主政治。只有赋予群众参政议政的权利,才能从制度上和政策上根本保障群众利益。延安时期,我们党在边区建立了“三三制”的抗日民主政权,为民主政治提供了制度保障。边区的最高权力机关边区参议会、边区政府和各级地方参议会和政府都由人民直接选举产生。1937年5月,边区政府颁布实施了《陕甘宁边区选举条例》,条例规定:“凡居住边区境内之人民,年满十八岁者,无阶级、职业、男、女、宗教、民族、财产和文化程度之区别,经选举委员会登记,均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⑤1943年4月25日,中共中央颁布《陕甘宁边区政纪总则草案》,其中第二十四条规定:“各下级政府或政务人员,如接得人民向上级政府控告的诉状,特别是控告政务人员的诉状,须随时负责转呈上级政府,不得有任何阻难,亦不得置之不理。”⑥延安时期著名的“精兵简政”政策,就是在听取了党外人士李鼎铭先生的建议后而实行的。这些制度措施的推行和实践,最大限度地保障了人民群众的政治权益,极大地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热情,推进了边区政治的公开透明,保证了权力在群众的监督之下运行。
  (三)加强思想宣传教育和法律监管,增强广大党员干部的群众观
  延安时期,我们党高度关注从思想上建党,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加强思想宣传教育,增强了广大党员干部的群众观。首先,党要求每一名党员必须在政治上坚定信仰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忠诚党和人民,树立彻底的革命精神和牺牲精神。毛泽东曾说:“革命一要牺牲升官,二要牺牲发财,三可能还要牺牲生命。”其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理论学习。1942年在延安开展了全党的整风运动,是“着重从思想上建党”的一次成功实践。1944年9月8日,毛泽东在张思德追悼会上发表了著名的“为人民服务”的演讲,把“为人民服务”上升到党的唯一宗旨的高度。延安时期,我们党创办了陕北公学、抗日军政大学等近三十所各类干部学校,不仅提高了广大干部、战士的文化、作战指挥水平,而且增强了他们为人民服务的坚定信念。1938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后,我们党加强开展在职干部学习运动。通过学习,使各级党员干部在政治上更加坚定。
  延安时期,我们党把边区政府建设成为“立党为公,勤政为民”“只见公仆不见官”的廉洁政府,为人民群众创造了一片“没有贪官污吏、土豪劣绅、赌博、娼妓、小老婆、叫花子、结党营私之徒、萎靡不振之气、吃摩擦饭、发国难财”的乐土。边区政府制定了《关于各级党部工作规则与纪律的决定》等一大批法律条令,始终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为民执法。比如,在处理部队高级将领黄克功枪杀陕北公学女学生刘茜一案中,毛泽东和中共中央毫不徇私,依法审判,深刻地教育警示了广大党员干部,使人民群众看到了共产党人坚决维护群众利益的决心和信心。
  三、延安时期党的群众工作的现实启示
  我们党最大的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只有不断巩固和扩大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才能有根本保证,党的事业才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延安时期党的群众工作理论和实践的探索表明,有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群众观点,我们才赢得了广大群众的信任和支持,获得了力量之源、执政之基,筑起了“真正的铜墙铁壁”。有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才有了党和群众的心心相印,有了“把党的正确主张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的实践力量。
  (一)始终把为人民群众谋利益放在首位
  “一切为了群众”,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目的。党的一切工作和努力,都是为了人民的利益。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是每个共产党员思想与行为的最高准则。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中就指出,“共产党员无论何时何地都不应以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而应以个人利益服从于民族的和人民群众的利益”。⑦“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⑧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社会思想观念的多元化,我们一些党员干部背离了党的宗旨,想问题、办事情,不是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是从个人的或小团体的利益出发,有的把人民赋予的权力变成谋取私利的工具,少数人甚至蜕变为腐败分子,极大地损害了党的形象,伤害了人民群众对党的感情。我们实行改革开放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全国人民的共同富裕,而不是只让少数人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切实保障广大群众的权益,使广大人民群众都能享受到改革发展带来的收益,党才能始终得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强有力支持,党和国家的事业才能兴旺发达。
  (二)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
  “一切依靠群众”,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力量源泉。它要求党在一切工作中,必须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并组织群众,用自己的力量去解决自己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党只有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才能做到坚如磐石。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面对世情、国情、党情急剧而又深刻的变化,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党内脱离群众的现象大量存在。对此,我们必须保持高度清醒,时刻提醒,切不可掉以轻心、置若罔闻;必须重点加强党员干部的作风建设,使广大党员干部牢记自己的职责使命,进一步把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各级党员干部要深入群众,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里,努力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我们党只有密切依靠和充分发动群众,才能取得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不断前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充分调动最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三)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自觉接受人民监督
  党风廉政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期党的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斗争关系党的存亡。党的作风直接关系到党的形象和战斗力,关系到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与人心向背,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党的形象代表和体现着党的性质和宗旨,直接影响到群众对党的认识、评价和信任。实践反复证明,有了好的路线、方针、政策,还必须有好的党风,才能推进党的事业不断前进。我们党在长期斗争实践中形成了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等优良作风,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和良好形象赢得了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成为领导革命事业的坚强核心。但我们也必须看到,当前一些党员干部宗旨意识淡薄,理想信念不够坚定,不敢也不愿意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党的十八大做出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伟大决定,其目的就是通过涤荡党内作风之弊,重新树立党的群众路线观,加强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为深化改革和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动力。
  ①毛泽东,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99.
  ②毛泽东,论联合政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94—1095.
  ③毛泽东,论联合政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96.
  ④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中央党校.刘少奇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440.
  ⑤山西省档案馆.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编(第一辑).北京:北京档案出版社,1986:160.
  ⑥陕西省档案馆,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编.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编.北京:北京档案出版社,1998:189.
  ⑦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毛泽东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22.
  ⑧毛泽东,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节选).毛泽东文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67.
  

延安时期党的群众路线理论与实践研究/王长寿,樊为之,王天丹主编.—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