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图书论著>核心书架>杨虎城将军

  


杨虎城将军-苦战八月 遥应北伐战争

米暂沉

 
    五月十五日,敌人占领西安、咸阳间的三桥镇,西安遂陷入四面包围之中。从这时起,直到十一月二十八日解围止,西安和外界完全失掉联系。不只人的进出断绝了,由于那时部队还没有无线电通讯设备,连通讯联络也完全断绝了。在这长时期内,为了打通一条对外交通线,借以了解外边的情况,虽曾组织过几次突围,终因受到敌人的强力拦击而没有成功。因此,只能根据最初所了解的总的国内政治军事形势和陕西人民的愿望,以革命的热情,坚持打到底。        

    西安是当时陕西的主要战场,刘镇华的绝大部分兵力部署在西安四周,连续不断地攻城。敌人用以包围攻击西安的兵力约七万人,而城内守军不足一万人。敌人在吴佩孚补给之下,加上阎锡山供给的大量重火器及炸弹,装备远较守军为优。就在这样敌众我寡、装备悬殊的条件下,杨虎城等人率众开始了长达八个月之久的西安守城之役。在这八个月中,几乎日夜均有战斗,其中以东关的地道战、东北城角之战、小雁塔争夺战、西北城外大白杨的突围战等战斗最为激烈,常至肉搏。在当时条件下,这样激烈的战斗是很少见的。

    在此期间,一九二六年七月广东革命政府开始北伐,八月下旬至九月上旬先后攻克羊楼洞、汀泗桥,进迫武汉,吴佩孚部队连续溃败。九月二十六日,吴佩孚派他的空军轰炸西安,散发传单,对杨虎城、李云龙的首级分别悬赏十万元和五万元,以恐吓诱惑守军。与此同时,刘镇华曾一度派军围攻杨之另一部防守的渭北重镇——三原县达五个月之久,企图最大限度地孤立西安守军,均未能得逞。

    保卫西安战争中的几个具体问题:

    一、部队的统一指挥与团结问题。如前所述,原在西安城内的军队,已有国民军第二军第十师李云龙部和陕西陆军第四师卫定一部,现在再加上国民军第三军第三师杨虎城部,就有三个不同系统的军队了。论地位,李云龙是当时的陕西军务善后督办,地位最高,但适从河南新败而归,惊魂未定,究竟要走要守,胸无成竹,且他的精锐部队损失殆尽,留下的人数有限,战斗力也较差;论实力,杨虎城部是保卫西安的核心力量,且有进步力量的支持与合作,政治上号召力很大,主张固守极为坚决。卫定一的地位与实力均不能与李、杨比拟。凡此情况,刘镇华是清楚的,他针对这种情况大做分化瓦解的文章。因此,大敌当前,如何统一指挥与团结合作,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杨虎城在这个问题上表现了极其谦虚与团结的精神。当时杨虎城率部进入西安的兵力约五千余人,而李、卫两部兵力总共还不到五千人。在分配防务时,杨部担任敌人重点攻击的东、北两个方面的防守,李部负责南面,卫部负责压力较小的西面。为了避免敌人声东击西的诡计,守军采取了分片包干的办法。杨部虽担任了重点的东、北两个方面的防御战线,但为团结李、卫,提出取消国民军第二、三军的番号,一律改称陕军。以李云龙为第一师师长,驻防泾阳的田玉洁为第二师师长,杨虎城任第三师师长,卫定一任第四师师长,并推戴李云龙为陕军总司令,杨虎城自任副总司令。这样的安排,统一了军事指挥,团结了李、卫。杨虎城并命令他的部队把从靖国军开始时就有的军帽上的红圈取消,与李、卫的部队一致。这些必要的措施,对团结友军,统一各部意志,坚守西安,取得最后胜利,产生了重大作用。

    二、发动群众问题。保卫西安的战争,不仅符合陕西人民的要求,对策应北伐战争也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但当时西安城内有所谓“和平期成会”的投降活动;而刘镇华在西安城东十里铺他的大本营又收容了他所豢养的一批陕西政客文人,他们里应外合,不断进行分化诱降活动;守军中也有一些动摇分子。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进步的群众力量支持与配合,将会对战争发生很不利的影响。前边说过,当时的陕西学生已把“驱逐吴新田运动”和“声援上海五卅惨案运动”结合起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群众组织已有相当的基础。杨虎城就是在进步力量的支持与欢迎之下进入西安的。军事力量与革命的群众运动结合起来,这是坚守西安的战斗所以能够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据记忆所及:当时西安城内设有国民党俱乐部,这是国共合作时期西安的一个公开的进步组织,由共产党员王授金、赵葆华等同志负责;中国共产党的负责人有黄平万、雷晋笙等;共青团的负责人有吴化之等;群众组织的学生联合会、青年生活社等团体的负责人有张性初、王文彬、王超北等;妇女协会的负责人有李馥清、秦德君等。在坚守西安过程中,这些革命和进步组织在发动群众、支持军队方面做了极其重要的工作。在“五卅”惨案一周年纪念日,西安已被敌人四面包围,由进步团体在易俗社剧场召开了群众大会,在敌我对战的隆隆炮声中,会场高呼“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军阀”的口号,声势非常雄壮。

    在杨虎城的支持下,西安被围期间,各学校始终没有停课。暑假中,外地学生不能回家,在中国共产觉领导下,由西安学生联合会出面,在西安第一中学校址内成立了一个大规模的暑期学校,各校师生参加的达一千余人。学习的课程,主要是进步的社会科学,如:社会进化史、唯物史观、科学社会主义,以及马克思、列宁的学说等。学习的方式是,先由一些进步教师讲课,然后由学生分组讨论。三原方面,在第三职业学校也设有同样的补习班,由严信民、蒲子政、张仲实等同志主持辅导。这在陕西是空前未有的事情。所有这些进步的群众活动,不仅对坚守西安的战斗起了积极的支持与配合作用,而且为坚守西安胜利后,陕西大革命高潮的来临,培养了骨干力量;因而在一九二七年初,在北伐军节节胜利的鼓舞下,西安的革命运动显得特别热烈和活跃。

    三、坚守与投降问题。当刘镇华兵临西安城下的时候,摆在陕西人面前的只有坚决抵抗与俯首投降两种前途。“和平期成会”所谓的和平,实际上就是向北洋军阀势力投降。但是这种所谓和平,在当时具有很大的欺骗作用,使一部分人发生动摇与困惑,似乎敌人愿意和平,而西安当局却非要打仗不可,因而才使西安乃至关中人民遭受惨重的牺牲。一九二六年初冬,当战争进入后期,在食粮告罄、死亡相继发生的严酷情况下,“和平期成会”分子,不断煽惑人心,甚至向陕军总司令提出类似质问的意见。这种煽惑宣传活动,受到了进步群众的坚决反击,学生和进步团体针对着所谓和平论,向军民各界进行了广泛的宣传,揭露了他们的投降阴谋。在这场坚守与投降、进步与反动的斗争中,杨虎城坚决地支持了进步群众的意见,枪毙了主张“和平”最力的西安大绅褚小毖,镇压了投降活动。这是坚守西安的一个重大事件,从此再也没有人敢于公开提出所谓和平问题了。当时,杨虎城的母亲还住在原籍蒲城,原蒲城的匪军缑保杰已投降了刘镇华。杨虎城为了防止敌人利用他母亲的名义进行阴谋活动,遂传令全军,凡有关他母亲的消息,任何人不得向他报告,违者杀无赦。他并亲自向全军宣誓,如果一旦敌人攻入西安,他一定在钟楼自杀,以示坚守到底的信念与决心。他这种奋不顾身的大无畏气概,极大地鼓舞了部队的斗志,对克服动摇、稳定军心和提高士气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四、食粮问题。在坚守西安战争的过程中,最突出的困难是食粮问题。西安是陕西省会。当时城关居民大约十余万人,一向靠附近各县供给粮食,经常储存量只能维持三个月。这是刘镇华认为坚持围困就可以不战而胜的主要依据。加以当时既不懂得疏散人口的重要性,也没估计到战争会持续那么久,故战争开始时,除进城的军队外,西安近郊乃至附近各县人民,由于忍受不了敌军的奸淫烧杀,也大量逃入西安避难,骤然增加数万军民人口,给粮食供应增加了困难。在初期还可以调济,到了后期就很难兼筹并顾。最后,甚至发生了军民争食现象。一切可以食用的动物、植物、皮革制品、药材乃至油渣,均搜罗殆尽,情况十分严重。杨虎城虽然一再严肃军纪,稳定了社会秩序,缓和了军民争食的现象,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缺粮的问题。因饥寒而死者仍然有增无减。在坚守西安的八个月中,军民死伤近五万人,其中绝大多数是饿死的,引起社会上一定程度的不满,杨虎城也为此深感内疚。

    所幸的是,在坚守西安进入后期极端艰苦的时候,陕西人民得到了虽然还很遥远、但确足以鼓舞人心的消息:一方面是北伐军节节推进,刘镇华的主子吴佩孚节节溃败;另一方面是冯玉祥、于右任自苏联归来,在苏联帮助下,一九二六年九月十七日在绥远省五原县誓师组成国民军联军,冯部的国民军第一军全军参加了国民党,即日率军援陕,策应北伐战争。这些消息说明敌人总的形势正在崩溃,革命力量正在发展,这大大地鼓舞和增强了陕西军民战胜刘镇华匪军的信心。杨虎城在这时的一首诗中表达了他对胜利的瞩望和杀敌的决心:

    长安困守余薪胆,不寐中宵望斗牛。

    扫去搀枪出水火,青铜剑血染仇雠。

    五原誓师后,冯玉样部队经宁夏入甘,派孙良诚为援陕总指挥,率孙连仲、吉鸿昌、马鸿逵等部经平凉东下,到十月初,前锋到达陕西兴平。于右任也于十月十二日随军到三原,组织了国民军第二、三联军总司令部。在西安以外的所有陕军,有了领导中心,也有了消灭敌人的勇气。到了十月十五日,孙良诚的先头部队和于右任领导的陕军,开始向咸阳地区的敌人发动总攻,西安军民已能听见西北方向的隆隆炮声,其欢欣鼓舞之状,几乎达到发狂的程度,非文字所能形容。

    敌人还是要做垂死挣扎的。冯玉祥的国民军第一军经过南口败退,元气大伤,现在又千里赴援,疲惫不堪。孙良诚部在咸阳作战,最初甚至受到相当的挫折,以致一度准备暂时退却。

    当时,冯玉祥部队中有苏联顾问随同作战。孙良诚把准备暂时退却的想法就商于苏联顾问。这位顾问立即严肃地对孙说:“什么叫援军?西安数万军民被敌人围困了这么久,日日夜夜在盼望我们,我们一失利就退却,将何以对被围困的军民?我不同意这样的计划。”孙良诚仍坚持要退却,顾问最后对孙表示:“我没有奉到退却的命令,你要退却可以,请你先把我枪毙了,否则,你就不能退却。”孙良诚只好坚持继续进攻。当时苏联军人的这种精神,赢得了陕西军民的敬佩和感激。孙部经过猴儿寨、三桥镇四十余天的几度激战,加上城内守军的不断出击,到十一月二十七日晚,终于迫使刘镇华率其匪军开始撤退。这一天晚上,西安城内的全体军民,兴奋得难以成眠。第二天,十一月二十八日,天还不亮,男女老少欢喜若狂,不约而同地走上大街,欢呼雀跃,坚守西安八个月的战斗终于胜利了。

杨虎城将军/米暂沉著.--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