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事变简介>西安事变纪实

  


西安事变纪实-第十五章 双方重开谈判

申伯纯


  一 第一次奉化谈判
  如前所述,南京和西安两方面都摆起阵势,拉开战线,作出要打的姿态。但是当时全国总的形势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不容许任何方面再打起内战来。同时,双方也都只是以军事手段,企图取得对自己方面有利的条件来解决问题,谁也没有真正要打的决心。既然这样,那么双方在摆好阵势以后,当然还要坐下来谈判。于是在一月中旬,和谈就开始了。一月九日南京方面派吴瀚焘、王化一两人(均东北人,亲蒋分子)持蒋介石、张学良致杨虎城及北军和十七路军各高级将领的亲笔信,乘欧亚航空公司飞机由南京到西安,劝说西安方面服从南京命令,以免引起战端。同时洛阳顾祝同、刘峙等又派驻洛阳警备司令祝绍周以交通联络为名,乘军用飞机到西安进行和谈试探,并提出了南京方面关于东北军、十七路军和红军驻防地区的两种方案,要求西安方面择一而行。这两种方案即以后所称的甲、乙两案,其主要内容如下:
  甲案:东北军移驻甘肃和陕西邠州以西的西兰路上;十七路军移驻泾渭河以北地区;红军仍返陕北;蒋军进驻西安,沿陇海路潼关咸阳段驻十二个团。陕西省政府主席仍委十七路军方面的人充任。
  乙案:东北军(包括甘肃的于学忠部)移驻安徽和淮河流域;十七路军移驻甘肃,红军仍返陕北;蒋军进驻西安和关中地区。安徽省政府主席可委东北军方面的人充任,甘肃省政府主席可委十七路军方面的人充任。
  西安方面考虑结果,认为当前最主要的问题是要求张学良迅速返回西安,这个问题不解决,其它问题均无法进行,因此就决定选派代表去南京正式进行交涉。
  一月十二日,杨虎城找李志刚①去谈话,对他说:“现在打算请你出去一趟,到南京方面看看情况,你可预先作些准备。”李问:“出去的目的是什么?”杨说:“自从张汉卿送蒋走了以后,已经半个多月了,在这期间,一切发展都出乎我们的意料。张汉卿原说三天至五天可以回来的,现在不但直到今天没有回来,而且遥遥无期。张汉卿不回来,我们的事情很难办。首先就是团结问题。东北军内部本来就不够团结,他们与我们之间也不是没有问题。张汉卿能回来,东北军内部有中心,就不会出大问题,东北军与我们之间的合作也就比较容易。能团结,就有力量。张汉卿不回来,整个团结成问题,我个人实在撑持不了这个局面。所以你这次到南京,第一个问题就是向蒋要求务必让张早日回来,以便进行一切善后工作。不过我以上所讲的那些情形,是不能对外讲的,对外讲就是坚决要求张回来,扣张是毫无道理的,讲得愈简单愈有力愈好。第二个问题是要质问蒋:顾祝同统率几十万中央军向潼关以西分路拥进,这是要干什么?是不是还要打内战?谈到这个问题时,态度要强硬一些。可以明白告诉他们,因为蒋不履行诺言,扣留张汉卿不让回来,西安方面东北军和十七路军都群情愤激,团结一致,要同中央拚命。特别是红军也坚决表示与东北军、十七路军采取一致行动。当然,蒋如果真能实行他的诺言,我们一定听他的命令,到那时无论军队怎样调动都可以。现在蒋对自已的诺言既毫无明确表示,又扣留张汉卿不放,在这种情形下,派几个师开向西安来,我们是坚决反对的。第三个问题是要设法看一看蒋和南京方面在政策上有无转变,是否有准备抗日和结束内战的迹象。这一点最关重要。假如经过西安事变,蒋能够把过去先安内然后攘外的错误政策改正过来,那么我们个人就是牺牲了也值得;如果蒋的错误政策仍然继续坚持不改,那么我们的一切就都算白干了。你先作好出去的准备,一两天内飞机准备好了以后,说走就走。东北军方面也准备派一个人与你同去,俟决定人选后,再一起谈一次。”
  李志刚当即答应接受这个任务。
  一月十五日,杨虎城又找李志刚去谈话,同时在座的有东北军方面遴选的代表鲍文樾。杨介绍李与鲍见面,并对李、鲍说:“你们两人明天一同乘飞机去南京,可能还须去奉化。你们这次出去,唯一的任务就是要求蒋和南京早日让张副司令回来。”
  一月十六日,李志刚、鲍文樾乘南京方面派来的专机由西安抵南京。他们见了何应钦说明来意,何应钦没有表示什么意见,只说:“你们来了很好,蒋委员长现在奉化,要你们明天去奉化。”
  十七日,李、鲍乘飞机由南京飞杭州,换乘汽车去奉化。他们一到,蒋就马上接见。那时蒋因为腰伤未愈,穿着钢架背心,躺在床上,医生正在替他治疗。
  李、鲍见蒋略致问候以后,即说明:“东北军和十七路军全体将士要求张先生早日回去,以便进行一切善后工作,张先生不能回去,东北军、十七路军的全体将士心里都非常不安。”蒋说:“我的腰痛,不是我个人的问题,而是国家的问题,是纪律的问题。张汉卿来京以后,承认自己的错误,承认自已读书少,修养差。他现在再三表示要跟着我学修养,跟着我读书。他自己不愿意回去,你们也不要强迫他回去。”
  接着,又谈到中央军大举向西安进军的问题。蒋强调西安方面在军事上必须服从他的命令,必须在南京提出的甲、乙两案中择一执行,否则他是不能容忍的,蒋说到这里,声色俱厉。
  蒋随即让他们吃饭,并故意把李、鲍两人分开,并向李暗示,留他再作一次单独谈话。
  鲍文樾认为明明是蒋不让张回去,而蒋反说是张自已不愿意回去,同时看到蒋留李不留他,觉得很愤慨。他对李说,他从此再不与蒋共事,也没有再同蒋谈的必要。他于是就独自先走了。
  当天下午,李志刚单独去见蒋。蒋向李志刚说:“你可以讲一讲,他们究竟打算怎样办?”李说;“自从委员长回来以后,对于所答应的问题还没有能够实现,又把张先生留住不让回去,并且大量的中央军又开进潼关,西安方面群情愤激,东北军、十七路军双方团结一致,张先生若不能回去,他们要打仗。”蒋听到这里,就由床上翻身起来说:“他们要打仗,要打就打,我还怕他们?我早就准备好了,因为怕糜烂地方,所以未进击。要打的话,我在几天以内就可以消灭他们。”李说:“现在陕北和甘宁边区的红军也正在向关中开进,打起仗来,恐怕不好。”蒋听了这话,并不正面答复,但却转缓语气说:“我并不要打仗,你要告诉虎城,虎城与十七路军是有革命历史的,不能与东北军相提并论。今后东北军即归虎城指挥,陕西省主席即由虎城的部下充任。你回去告诉虎城,只要他听我的命令,我答应的话都可实现。我要亲自写一封信给虎城。你明天再来谈一次,就赶快回去,必要的时候,你再来一次。”
  第二天(一月十八日)早晨,李志刚再去见蒋。蒋把写好了的一封给杨虎城的亲笔信交给李志刚以后,告诉李要把他讲的话好好向杨说明,并要杨立刻撤除二华的防线,听他的命令,要顾祝同进驻西安,办理一切善后事宜。蒋还说盼望李志刚在两三天以内再来奉化一趟,把西安方面的反映告诉他。
  蒋介石那封亲笔信的大意如下:
  你不学无术,也不能好好读书,因此不免于谬误。但是你的部队是有革命历史的,不可偏执谬误,毁灭自己。现在东北军即拨归你管辖,要把他们分开驻防。关于陕西地方行政,要赶紧劝促孙蔚如就陕西省府主席职,以安定地方秩序。你万不可轻信人言,作战争的打算,以糜烂地方,扰乱人心。你有什么具体困难问题,可以提出来,我尽量给你解决。必要时可再派李志刚来谈。
  宋子文听说李志刚到了奉化,也由上海赶来。宋除了帮助蒋说了一番暂时张学良还不能回去的原因以外,还偷偷地向李志刚说:“你们提出改组政府的要求没有?”因为张杨与蒋宋谈条件的时候,曾商定改组政府,要宋子文当行政院长,所以宋子文特别关心改组政府的问题。
  李志刚在一月二十日乘专机飞抵西安。李一下飞机,即遭到东北军的检查,蒋致杨的信被检查出来。杨虎城听到这个消息,马上召集东北军、十七路军双方高级军政负责人开会。会上首先读蒋介石的亲笔信,然后由李志刚简单地报告晤蒋的情形。东北军方面到会的人听了以后,都纷纷骂蒋介石背信弃义,骂蒋的来信是“放狗屁”,“是想分化东北军与十七路军”,“我们绝不能上他的当”,等等。孙蔚如也表示他绝对不就陕西省主席职。杜斌丞看到东北军方面的情绪如此激昂,也表示:“张先生不能回来,我们大家要坚决同蒋介石拚命。”
  当时因为大家都在气头上,吵吵嚷嚷,没有谈出什么结果,只约定明天再开会商谈。
  散会以后,杨虎城留李志刚单独谈了很久,一直谈到深夜。李把晤蒋经过详情又向杨细说了一遍。杨当时分析:蒋是一手用军事压迫,一手用政治分化,首先要分化东北军与十七路军的关系,问题很严重。杨并说:“我现在真是不知怎样才好。当前最重要的问题还是要看看南京的路线究竟改不改,是否我们真的就白闹了一场。所以你准备再去南京一趟,多找几个人谈淡。明天我们对这个问题再好好研究一下。”
  第二天(一月二十一日),杨虎城又召集两方面负责人员开会,周恩来也被邀参加。会上杨把李志刚去奉化见蒋的情形以及他自己的分析和意见再说了一遍,并主张要李志刚再去南京、奉化一次,问题主要还是那三个:要张回来,质问中央军为什么大举西进和看看蒋是否有转变政策的准备;并说,这次去主要是弄清楚第三个问题,到南京后可以多找几个人探听一下这个问题。这次开会,大家比较冷静,都同意杨的意见,于是决定派李志刚第二次去南京。
  二 第二次奉化谈判
  一月二十一日下午,李志刚乘飞机第二次去南京。李抵南京后,分别访了于右任、冯玉祥、何应钦、陈立夫等人,想从这些人口中探听一下南京方面有无转变政策的准备。访问的结果,一无所获,只是听了一些无关重要的话。如李见于右任时,于发牢骚说:“西安事变一起,我亲自到了潼关,想到西安见虎城,把虎城由事变中摘出来,把事变的责任完全放在张汉卿身上。我这完全是为虎城好啊,不料虎城把我骂了一顿,拒绝我去西安,碰了大钉子,丢了老面子。我对虎城实在生气,今后虎城的事不要找我,我再不管他的事了。”李见冯玉祥并探询今后政策是否转变的问题时,冯态度尚好。他老气横秋地说:“他(指蒋)今后还有脸再打内战吗?我看他再也打不下去了。至于具体情况,我也弄不清楚。虎城这小伙子我从前看他没有多大出息,想不到他真是个好小伙子!有机会我还想到西安去看看。”
  一月二十二日晚,何应钦、陈立夫两人出名请李志刚吃饭,约了许多中央委员、高级将领和各部部长作陪。这些陪客当中,一些老于世故的官僚们尽管同李平素很相熟,这次见面都不敢同李讲话,唯恐犯嫌疑。至于那些政客气味或党气十足的人都是对西安事变谩骂讥诮,借以表示他们对蒋的忠诚;连何应钦、陈立夫也一样,谁都没说一句正经话。    
  一月二十三日,蒋介石来电话,要戴笠陪同李志刚乘汽车由南京经杭州去奉化。当天晚上李、戴到了奉化,蒋立刻召见。蒋向李说:“我的信交给虎城了吧,我的话你都告诉他们了吧,他们现在怎么样?”李说:“委员长的信,我交给他们了,委员长的话我也都告诉他们了,虎城和东北、西北各军政负责人员还在一起开过两次会,专讨论这个问题,讨论的结果,大家一致的意见,还是要求让张先生回去。”蒋一面摇头一面说:“我在西安上飞机时,张汉卿要送我到南京来,我劝他不要来,他不听,一定要来,我也只好听他来。他现在也住在这里,这一次你可以见见他,你问他是不是那样。他来南京的时候,由他也由我。但是他来到南京以后,要想回去,就不能由他,也不能由我了。”李见蒋对于这个问题又变了说法,知道再说也无益,于是就转而谈到潼关以西的军事问题。蒋说:“为了不使地方糜烂,我是不愿意打仗的。他们既承认我的领导,又不服从我的命令,这是什么道理?为了维持国家的纪律,就应该消灭他们。他们现在要是还听我的命令的话,关于潼关以西的军事问题,可派人同顾祝同直接接洽,一切问题容易解决,假如不听我的命令,我就进兵。你立刻打电报回去问他们的意见。”李答应谈完话以后立刻打电报回去。最后李又委婉地说:“杨先生极关心委员长的抗日政策问题。”蒋听到这里,怒气冲冲地说:“杨虎城不学无术,他自己不能看书,你们也不帮助他看书,他什么也不懂,他不了解庐山军训的精神,他没有看过我的庐山军训讲演集,他还在问什么?你告诉他,只要他听我的命令,我一定对得起他们。”
  李志刚听了蒋的说话,还是有些莫明其妙,但也不敢再问下去,只好结束了谈话,下去照蒋的意思发电报给杨虎城。他以候回电为辞,就住在溪口做些其他的接触。
  李志刚这一次在蒋的允许下,见到了张学良。张住在距蒋住处很近的雪窦寺,同他的爱人赵媞一起住。李同张一起吃过三次饭,但两次都有戴笠陪着,不便讲什么话。只有一次戴笠不在,李同张才有机会说了一些话。张问李来此目的和西安的情况,李将西安坚决要求张回去以及蒋如何回答的话告张。张慨叹地说:“蒋是不会让我回去的,我回去会增加他不喜欢的力量。请告诉虎城多容忍,要团结。除非爆发全面抗日,东北军还存在,并能在东北战场上发挥一定作用时,我或者有可能出去,否则我是出不去的。”言下神色极为凄惨,说这话的时候,只有赵媞在旁。
  邵力子那时也住在溪口,是“补过”的性质,不敢多讲话,据说也是为了帮助张读书 。邵与张同住在雪窦寺,遇事还能照顾张,替张说几句好话。李志刚同邵见过几次面,他们是极相熟的人,但亦不敢多谈和深谈。
  一月二十四日,汪精卫由南京飞到奉化,他是新由欧洲回国专去看蒋的。李志刚见到汪精卫,汪对李说:“西安事变是惊天动地的事情,张杨此举完全出于爱国热情。但稍一不慎,将致领袖于死亡,是不好的。现在还想兴兵抵抗更是不对的。”
  当日,李志刚接到西安复电说,关于潼关以西的军事问题,同意直接与顾祝同商洽解决,并决定派米春霖、谢珂为代表前往谈判。
  二十五日,李志刚乘飞机回陕,当日抵西安。杨虎城立刻召集东北、西北各军政负责人开会,听取李二次去南京、奉化的报告。李报告以后,大家对张不能回来,都感到很失望。杨虎城认为蒋介石在政策上的转变是有所准备的,他同意冯玉祥的说法,蒋是不能再打内战了。他对汪精卫住在奉化这件事很注意,认为蒋必将与汪研究国民党与共产党间的关系将如何转变的问题。杨对这个问题做了这样分析以后,即讨论如何与顾祝同的直接谈判问题。当时西安主战的空气虽然很浓,但那次会上仍然决定改派李志刚、谢珂(东北军方面的,前“剿总”办公厅副主任)二人前往潼关与顾祝同谈判。
  三 潼关谈判
  一月二十六日,李志刚、谢珂两人乘汽车冒着阴云密布的严冬天气通过两道防线,到了潼关。顾祝同在火车上正集合蒋家军官做出安排打仗的姿态。李、谢就同顾祝同在火车上开始谈判。谢珂首先发言,他态度很强硬地质问说:“蒋委员长在西安答应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既有诺言在先,军队就应东开,准备抗日,为什么中央军队反而西进,是不是又要来打内战?东北军和西北军对此都非常愤激,假如压迫太甚,一定要打仗的话,我们是有准备的。”顾祝同说:“你们西安方面既然表示接受国家领导,就应该服从国家的命令,国家有统一指挥调度之权,现在国家要你们撤除二华防线,中央军进驻西安,十七路军调驻渭河以北地区,东北军调驻邠县以西一直到兰州地区。你们不听国家命令,反而在二华增兵布防,这就是不服从国家命令的表现,所以国家要进兵解决。”谢珂说:“在张学良先生来回西安以前,中央军是不能再西进的。”陈诚、陈继承、蒋鼎文等人在旁叫嚷说:“开始进攻就完了,还有什么谈头!”意在进行恫吓。李志刚接着打圆盘说:“现在问题很严重,蒋委员长要我们直接谈判,我们应该好好地商谈。”当时双方的意见归纳如下:
  西安方面的意见是:张学良先生未回西安以前,中央军不能入潼关。
  顾祝同的条件是:(1)西安方面的二华防线,立即撤除;(2)中央军一部开驻西安,由潼关至咸阳一线中央军长驻十二个团;(3)十七路军移驻泾渭河以北三原、蒲城一带地区;(4)东北军移驻邠县以西一直到兰州地区;(5)红军仍回陕北,防区另商(按此即为甲案)。
  双方谈了三个小时,因距离过远,谈来谈去,无法达成协议。不过双方同意了一点,即李回西安请示,谢留在潼关,两天以内,尚可继续谈判。
  李志刚当晚回西安报告谈判情况后,杨虎城表示:“只要国家政策确有转变,我们是不愿意打仗的。”杨因谢珂说话太强硬,一月二十八日改派王宗山和李志刚往潼关继续谈判(王宗山是杨部的参议,曾在黄埔军校当过外交秘书,与顾祝同熟识)。李、王与顾这次会谈是先就“用什么方式解决当前的问题”这个原则问题进行商谈。双方都一致表示同意采用和平方式解决,不用武力,并商定关于具体问题另由双方参谋人员根据这个原则进行谈判。这样,李、王两人当日又返回西安。西安方面指派何柱国与潼关方面所派顾的参谋长赵启驢用电话电报商洽。经过两天的电话商谈和电报往返,到了一月三十日,大致商谈就绪。顾祝同根据南京提出的所谓甲、乙两案作了具体的说明。依照甲案,东北军、十七路军和红军三方面还是连接的,如照乙案则是分散的,如前所述,乙案具体内容是;(1)中央军进驻西安和陕西;(2)十七路军调驻甘肃;(3)东北军调驻安徽和淮河流域;(4) 红军仍回陕北。乙案是甲案的陪衬。因此,西安方面倾向接受甲案。谈判最后决定采用甲案,中央军进驻潼关、西安的部队由十二个团减为三个团。关于划分军队驻地、移驻时间、军饷、指挥系统等问题都作了具体规定,共有二十余款。商定以后,等待签字实行。
  以上商谈,只限于军事问题,至于政治问题,蒋允留待三中全会解决。
  注:  
  ①李忠刚是杨虎城的驻南京的代表,当过陕西财政厅长和民政厅长。他为人小心谨慎,政治上亲蒋,一贯当杨的代表跑南京,与戴笠、陈立夫都有关系。西安事变后期,他代表杨虎城跑南京、奉化,一方面能够完成杨给他的某些任务,同时蒋介石和何应钦从他那里可以了解西安的内情,所以那时南京很欢迎李去当代表。以下关于和谈的叙述,主要是根据李的口述而由笔者记录下来的,内容有待查核。
  

西安事变纪实/申伯纯.—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