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人物志>中心人物>张学良>张学良参考书架>张学良在台湾--郭冠英

  


树欲静而风不止——九十祝寿始末

郭冠英


  张学良先生九十诞辰祝寿活动公开后,许多人认为这是政府有意安排,是一项“平反”,甚至认为是总统就职后一系列寓含政治意义的举措之一,其实这皆是想当然的推论而已。   
  要为张学良作寿,本来是张氏亲友间一件平常的事,只是张氏太不平常了,此事也无法被外界以平常心视之,这倒是无可奈何的事。
  先谈张学良的心情。这些年来政局宽松,以前因政治需要而生的一些禁忌也不复必要,因此张学良说:“我有完全自由,心灵自由,身体也自由。”确实是事实。事实上,依照政局的发展,如果今天经国先生在世的话,出面为张学良做寿的,很可能是经国先生自己。
  但是张学良也知道自己身分敏感,而且他恬淡已久,十分珍惜这份免被打扰的自由,因此并不愿与外界多做接触。但是外界仰慕关怀之情不断,要说张先生完全不领情,未免有点不近人情,因此他实在为难。不公开出来,外界说他仍没自由,一旦出来,他所喜爱的自由又被打扰,何况,何谓公开出来?公开出来到什么程度?这都是问题,每到寿辰,这些压力就涌来一次,因此张学良曾半认真地说:“你们不要逼我,否则我干脆住到金门去。”
  今年东北同乡会,就一再称请要为汉公祝寿,张学良坚拒,可是张岳公的话,张学良却不得不听。过去的三张一王,张群、张学良、张大千、王新衡,四个人中年纪较小的二人先去了,年长的两张中,张群说要为做过他长官的老友张学良过生日,张学良无法再推辞了。在台湾,只有张群与蒋夫人的辈份可与张学良相比。张群说了要做,张学良还反对,张群坐在轮椅上说:“去去去,我不与你辩。”张学良只有闭嘴。
  二月间,张岳公就指定秦孝仪、张继正、王铁汉、何世礼、赵自齐五人,每人提二十个名字,凑出九十个人,以示九十之庆。由于这本来只是友好间的扩大庆生,因此也谈不上什么筹划,各人交了名单,订了饭店就是。
  开的名单也不是基于政治考虑,首先考虑此人与张学良是否相识,然后再征询是否同意列名于发起名单。像郝柏村是以前安排张学良去金门参观时就认识,两人同为军人,话也投机,故后来偶有餐聚;至于梁肃戎,以前与张学良并不熟,基至是东北人中与反张的齐世英一起的人,此次梁肃戎也欣然参加,主要代表东北人对这位爱国者的敬意,过去的政治恩怨早已不计了。
  笔者所以做上述的解释,并不是要否定此事没有政治意义,只是要澄清此事最初发起时是没有政治考虑的,它只是两位相交超过一甲子的老人间的友情关照而已。当然因为张学良是个政治人物,他的一举一动无可免的被赋予政治意义,如果政府反对此事,参与的党政要员或会受到劝阻,因此这也可被解释成某种“平反”的意思。但知道张学良的人皆知,他已心向上帝,对于尘世中的“平反”早不在意了,而且,从更高的角度来看,对张学良只有“评价”问题,而无“平反”问题。
  正因为此事本以“平常心”出之,一些爱护张学良的故旧反而为寿宴活动的被迫公开而担忧,怕中外记者闻风而来,反而打扰了张汉公以及亲友们为他祝寿的原意,但见事已至此,也只有听其自然了。
  过去五十多年,爱护张学良的人一直以他被“保护”而不满,现在却反而希望他仍受某种保护,历史的吊诡又一证也。
  张学良是为了爱国、为了国家统一而牺牲自己。过去,他在海峡两岸有截然不同的官方评价,但近年来,由于政治禁忌的解除,两岸对张学良的评价已渐趋一致。“传记文学”社长刘绍唐说:“在大陆人的心目中,张学良的地位在朱毛之上。”唐德刚则说:“如果没有西宏事变,张学良什么也不是,蒋把他一关,关出了个中国的哈姆雷特。爱国的人很多,多少人还牺牲了生命,但张汉卿成了爱国的代表,名垂千古。”
  许多人对张学良好奇,其实要问他的还是那句话:“你对蒋先生的看法怎样?”张学良仍称老总统为蒋公,1975年。蒋公去世,张学良的挽联说明一切:
  “关怀之殷,情同骨肉;
  政见之争,宛若仇雠。”
  现在张学良最听的是荣总医生的话,他说:“我不是贪生,而是视我的身体就是上帝的殿,我要使它洁净,以备上帝的召用。”世人尝赞美他与四小姐的坚贞爱情,张学良说:“要不是这些年幽居岁月让我们相依互靠,我早不知到何种地步,能健康的活到今天,要感谢上帝的安排。”
  [附记]
  张先生接受张岳公的提议愿意做九十寿,我们当然很兴奋,但我也没意思要写文章,后来看到报章猜测甚多,又说是“平反”,我觉得与事实有出入,才写了这篇文章。这是第一次披露张给蒋的私挽,并未经他的同意,因此我也忐忑不安,幸好张先生事后并未责怪。
  另在何世礼致李敖之信中,对做寿事有如下记载:
  “又关于为汉公祝寿事宜,则纯属岳公爱护汉公之安排,自始至终,莫不为其亲自计划,亲自主持,世礼何敢掠美。且在寿辰前三四日,犹召世礼垂询如何加强准备,如何与继正兄密切联络。岳公以一0三岁高龄,对其老友如此热情、计划如此周详,不得不令人倾倒佩服。此次寿宴既热情洋溢,气氛和谐,更使社会对汉公风度,有深切了解,而获益匪浅。数月后。岳公即谢世,盖可谓汉公蒙天庇佑,机会未失,亦可谓汉公福大命大也。”
  

张学良在台湾/郭冠英著.-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