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人物志>中心人物>张学良>张学良参考书架>张学良传

  


张学良传-第二章 主政东北-第五节 中原大战中支持了蒋介石

张魁堂


  1930年5月,蒋介石与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之间爆发了一场国民党内规模最大的内战,超过北洋军阀历次的混战,双方投入兵力达100万,前后共经7个月,双方军队伤亡约30万,平民牺牲无数。在战争前期,主战场在陇海路的河南、安徽一带,故称中原大战。在中原战场上,是阎、冯部队与蒋介石的部队作战,因此,又称阎、冯、蒋大战。
  1928年东北易帜后,蒋介石为牢固控制国民政府,采纳了张群的“以军事解决西北,以政治解决西南,以外交解决东北”的策略①。同年3月,爆发了蒋桂战争。蒋介石用收买分化手段兵不血刃而定武汉,并将李宗仁、白崇禧势力逐出湖南。这年初,蒋介石企图用军队整编手段,削弱阎、冯、李三个集团军的实力,三派与蒋介石之间斗争十分激烈。及至桂系败绩,阎、冯、李、白看到他们有被各个击破的危险,因而联合起来反蒋,导致了中原大战的爆发。他们又联合了国民党内反蒋的汪精卫及其改组派和西山会议派,在北平召开了所谓国民党中央扩大会议(简称“扩大会议”),另组国民政府,与南京国民政府相对抗。 
  当时张学良拥兵数十万,雄踞东北,在这场战争中举足轻重,双方都在争取他。3月1日,蒋介石召开国民党三届三中全会,制造舆论,企图约束造反者,同时要张学良参加中央“讨逆”,并发动各级党代表大会致电张学良要求出兵关内。与此同时,阎锡山也积极拉拢张学良,先将反蒋计划告诉张学良在太原的代表葛光庭,3月15日,阎、冯发表张学良为陆海空军副总司令。
  张学良最初存观望态度,因为中东路事件刚平息,日本人一直在窥伺东北,有后顾之忧,而东北又需要休养生息,内战有损国力,招致外患。3月1日,张学良发出“东电”,提出:“邦家多难,非息争不足以图存;建设方殷,非和衷不足以济事。”若发生内战“势必至元气亏竭,根本动摇,而外人环伺我侧者,求其大欲,亦遂起而乘之。自亡人亡,不演成灭国灭种之惨剧不止。”“殊途原可同归,图终贵乎慎始”,要求双方息争言和②。
  在东北内部,意见也有分歧。6月,张学良曾召集高级官员开会,会上有不同意见:老派张作相、张景惠、汤玉麟、汲金纯等反对东北出兵参战,主张保境安民,认为东北人斗不过“南蛮子”,“与蒋介石合作,不啻拱手让出东北。”奠德惠、刘尚清、王树翰、刘哲、沈鸿烈等则主张出兵助蒋。张学良起初尊重老派的意见。到了8月,他在北戴河时,南京的代表方本仁、吴铁城等催他出兵。张作相不放心,电张学良劝他坚持中立。他复电表示:“愿慎重考虑,一切行动必以东北福利为前提。”③
  3月14日,阎锡山等发出反蒋通电,张学良没有署名,并于15日电蒋声明对这事无所知。张学良察觉阎在要求他联名过程中变化无常,事同儿戏,深不以为然。张复阎电:“东北四省,对日、对俄关系复杂,外交上不便与南京政府断绝关系”,但又敷衍阎,表示为维持华北治安之需要,“不妨接济武器弹药”④。另一方面,他提出“武装中立”以反对南京的讨伐政策,其内容是取得阎锡山的谅解,陈兵唐山与山海关之间,促蒋介石觉悟云云⑤。战事一起,双方代表云集沈阳。蒋介石所派代表有何成濬、方本仁、张群、吴铁城、刘光,6月3日,又派李石曾为给张学良祝寿专使;冯、阎方面所派的代表先后有梁汝舟、张维清、熊斌、秦德纯、贾景德、薛笃弼、门致中、邓哲熙、孔繁蔚、崔献廷、杨廷溥、傅作义;桂系代表为何千里等;以后汪精卫又派覃振、陈公博、郭泰祺去北戴河。张学良与各方面代表会晤甚少,也不表示态度。
  当时,端纳劝张学良说,阎、冯反动保守,助蒋击败他们后,可以劝蒋实行开明政策⑥。英公使蓝浦森也对他说;南京政府不是一个好政府,但比没有政府好⑦。
  张学良一直是倾向南京的,其“武装中立”的具体措施之一是要于学忠进兵唐山,其意图显然是威胁阎、冯的侧翼,至于他虽声明反对蒋介石武力讨伐,其实只是说说而已。6月21日,国民政府任命张学良为国民革命军陆海空军副总司令,并赠以巨款,随后又任命于学忠为平、津卫戍司令,王树常为河北省主席。张学良虽没立即声明就职,此前,在14日即曾致电国民政府文官处,表示东北军“整装待发,以抄袭晋军后路”⑧。15日张致何成濬电,表示“愿为介公为国家效力”⑨。如本章前节所述,张曾派荆有岩去南京商谈调整税率、补贴烟卷税,与孔祥熙在东北合办国货银行,这种情况说明张学良与南京正在进行合作,而对“扩大会议”却未派代表去参加活动。6月21日及22日,张两次电阎、冯希望停战,提议以冯、阎占据的郑州、开封作缓冲地带,并请阎、冯将“政见一切公开,以便中央采用”⑩。这分明是偏袒南京。
  7月,张学良去北戴河避暑,双方代表紧追而去。这时张学良已胸有成竹,决定要“服从中央”(11)。他认为南京政府是全国统一的政府,要抵制日寇,必须全国统一,“扩大会议”虽然声势浩大,只是临时的联合,而且从过去几年的交往中已深知阎、冯反复无常,因此,为国家计,他赞成南京方面的统一。当时,他之所以不公开表态,是因为一则要统一内部意见,二则要观望形势的发展。5至7月,战事激烈,冯、阎军初甚得手,吴铁城、方本仁等在北戴河加紧游说,张表示如拿下济南,可以考虑出兵,并将此事通知了阎方代表贾景德。
  8月7日,“扩大会议”提出成立政府方案,9月9日成立政府,任张学良为国府委员,此前已将半数的部长允由东北派人担任。对此,张学良一概未作理会。
  8月15日,蒋光鼐部攻克济南,晋军后撤。中原冯部由于蒋介石的进攻和收买,渐呈败势。8月底,张学良回沈阳,9月10日,又在北陵别墅召集高级文武官员开会,他说:“东北地处边陲,日本窥视已久,如欲抵制外侮,必须国内统一。我自1926年即主张停止国内战争,早日促成统一。……1926年,先大帅曾派韩麟春赴山西见阎,请他与我们合作,我们也绝不干涉山西的事务,阎锡山表示同意;……为时不久,阎由娘子关出兵,与我方作战。……阎、冯二氏的为人,一向反复无常,……目前阎、冯合作,事如有成,二人亦须决裂。……至于扩大会议,西山派本诋汪、陈为‘赤化’,改组派亦骂邹、谢(12)为叛徒,暂时的结合,将来仍须水火。蒋介石亦系一阴谋的野心家,……本想以军事解决西北,以政治解决西南,以外交解决东北。他对我们亦无特殊的关系,从马廷福的事变,更可看出他的不顾友谊和不择手段。不过目前国事日非,如非国内统一,更不足以对外。我们为大局计,必须从速实现全国统一,……蒋军业已攻下济南,我方似应实践出兵关内的诺言。”(13)在此期间,蒋的代表收买于学忠出兵未成,续又收买旅长马廷福,为于平息,张对于说:“我们以国内大团结为重,不计私怨。”(14)和易帜一样,张学良为维护国家统一,希望共同抗日,以保护东北集团的利益,出兵助蒋。老派也同意出兵,其中本来反对出兵的张景惠已被南京的代表疏通,改变了主意。东北决定站在蒋介石一边,派兵入关。
  东北出兵前,张学良要求蒋介石:(1)停止进攻郑州;(2)黄河以北各地交东北军处理。对阎、冯则提出如下主张:(1)东北军和平接收平、津及河北;(2)晋、绥属阎锡山;(3)山东属韩复榘;(4)石友三驻冀南。10月3日,蒋介石在开封发出通电,一是赦免政治上、军事上一切罪犯;一是提前召开国民党“四大”,以决定召开国民会议与颁布宪法时间。这是张学良要求开放政权妥善处理内争的结果。(15)
  张学良决定出兵关内后,即任命于学忠为第一军军长,王树常为第二军军长,率步骑共10个旅,附有炮兵团等共10万人。9月17日张学良动员下令,18日发出“巧电”;“吁请各方即日罢兵,以纾民困”,“凡我袍泽,均宜静候中央措置,海内贤达,不妨各抒己见,共谋长治久安之策。”名为调停,实为助蒋。进军前,张学良交代于学忠说:“这次入关,乃是为的倡导和平,促成统一。”于提出和晋军保持友谊不放一枪办法,张同意(16)。于学忠部21日开抵天津,26日进入北平。10月10日,阎锡山、冯玉祥、汪精卫致电张学良宣布停战。历时7个月的中原大战,至此以东北军再次入关加速了冯、阎的失败而宣告结束。
  10月9日,张学良在沈阳宣誓就任国民革命军陆海空军副司令职,吴铁城、张群分别代表国民党中央和国民政府监誓并致训词。11月,张学良在北平筹设副司令行营,主持华北军政。此后,张的部下多称他为“副司令”。    
  在华北善后问题上,首先是如何处置阎、冯的军队。蒋介石要解决晋军和石友三部。冯部除宋哲元部的赵登禹旅是完整的建制部队外,其余各部已溃散。张学良主张保存国家力量,团结各方。因事先已有成约,黄河以北归东北军管。张学良对蒋介石帮了大忙,蒋当然要尊重他的意见,同时蒋因为忙着进攻红军,把华北方面的事交给了张学良。张学良把晋军编了4个军,另有护路、炮兵、骑兵各1个师,编制人数16万多,驻晋、绥两省,荐32军军长商震为山西省主席,后又荐35军军长傅作义为绥远省主席。冯部以宋哲元部为基础,编为29军,先编2个师,后增至4个师,8万人。以后,荐宋为察哈尔省主席。石友三部8万人,驻冀南。另有庞炳勋、孙魁元、刘桂堂、张诚德各部共有14万多人。蒋介石虽然卡紧军饷数字,但西北军、晋军都愿多保留部队,额定军饷尽管不足,由各部分着使用。冯、阎旧部实际保留的近45万人(17)。冯、阎及所属将领对张学良没有吃掉他们,还加以保护,都感恩戴德,对张学良很尊重。石友三不久又反蒋倒张,而张学良正病重住院,但在华北的冯、阎各部,却无一人响应。
  张学良待人宽厚,不计私怨,对蒋、冯、阎如此,对别人也一样。如前述对跟从郭松龄反奉的将领一律不予惩处,又如石友三反张失败后,在北平去见张,张仍以礼相待。对于政见不同的人,愿留则留,愿去则去。用人重才,不宥于门户轸城之见。如于学忠是吴佩孚部下,山东人,吴失败后率部投张作霖,张作霖增拨1个师给于,于的旧部不打乱,编成3师制的1个军,由于任军长。西安事变后期,于学忠曾说他受张氏两代知遇之恩。于一直忠于张学良与东北军,抗日战争中被蒋介石投闲置散。又如何柱国是广西人,保定军校毕业,投奔东北后,受到张氏父子重用。以才取人在张学良身上更较乃父突出。如北平行营时期,张保荐了一批简任(司局长)人员,除了东北旧人及各方面推荐外,还使用一些素昧平生而有专长的人。如王韬原是北平市老财政局长,被选拔为北平市长仍兼市财政局长,老财政科长姚鋐被任为河北省财政厅长,张见庵是地方教育界知名人士,任河北省教育厅长,严智怡是名流,是创办南开大学的严修(范※上竹子头,下孙)之子,任河北省政府委员等等(18)。
  1931年1月1日,国民政府明令北平副司令行营节制东北、华北各省军事。张学良再次带兵入关,不战而屈冯、阎之兵,成为国民政府内在蒋介石一人之下而在众人之上的方面大员,坐镇北平,但是他实际获得的只有冀察两省及平、津、青岛三市,晋、绥也归他节制,还有入关的10万东北军军费由行营供给,给东北每年节省了1200万元。但是,最大的获益者则是蒋介石,威胁他的最大的冯、阎的军事力量垮了,张学良又率领华北的大小地方实力派服从于他,他便可以全力去进攻南方的红军,消除这个“心腹之患”了。
  为酬答张学良,蒋介石除了作上述安排外,并欢迎张以国府委员身份去南京。11月12日,张学良偕夫人等去南京。蒋介石派张群、贺耀祖至济南迎接。蒋与张多次谈话,并介绍张加入国民党,出席了国民党三届四中全会和列席“四大”。1931年1月1日,国民政府明令褒奖张学良。5月,张学良第二次去南京出席国民会议,由浦口过江时,江上军舰与狮子山炮台礼炮齐鸣,国民政府军政大员群集下关欢迎,满城张贴“欢迎拥护中央,巩固统一的张学良将军”、“欢迎维护和平效忠党国的张副司令”的标语。张学良被推为国民会议九人主席团之一,两次主持会议,摄影时与蒋介石并立前排中央。蒋还邀张阅兵、训话,张离京时蒋亲到机场送行。
  蒋介石重视东北的实力,并认为张学良是个大少爷,比较单纯可欺。在军政上重浮名而薄实际,对中央的拥护,诚意多于华饬(19)。第一次张去南京,蒋对张说:“北方冯、阎等人脑筋都太陈旧,你是青年,有朝气。我们二人合作,就一定能把国家弄好。”(20)一次谒中山陵,蒋对张说:“我的卫队就是你的卫队。”蒋介石对张学良虽然表现得如此推心置腹,但在北方善后、财政、铁道、党务等实质问题上,蒋介石是抓得很紧的。  
  蒋张几次会见中,商定:(1)华北善后问题按张学良的意见办,即保存晋军及石友三等部,由张推荐晋、绥两省省主席。(2)财政方面,裁撤厘金,放行中央统一税制(厘金收入原属各省,裁厘后地方收入大为减少。如山西省裁厘后,地方税收即由2000万元减至600万元)。属中央税收由各地解往中央。(2)铁路车辆统归铁道部管理。东北除北宁路(北平至沈阳)外,天图、吉长、四洮均归中央管辖。以上各项均由东北及河北省带头执行。(4)在东北建立国民党组织一事,张学良表示先建立各省省党部。蒋答应给东北方面四个部长职务,除宋子文、孙科等少数人外,国民政府各院部强烈反对,结果只任刘尚清为内政部长,王树翰为国府委员,张景惠为军事参议院院长,刘翼飞为察哈尔省主席,鲍文樾为参谋次长。蒋答应发8000万元公债供东北增筑铁路,以后却一拖了事,杳无下文。
  东北方面相当多的一部分人不主张张学良与南京及蒋介石靠拢,在张学良第二次去南京前,刘鸣九专程去大帅府劝阻,结果访而未遇,留下一信,劝张不必去南京,因为斗不过蒋介石,老虎不出洞谁都害怕,虎落平阳被犬欺,东北面临日俄两强,应整顿内部,坐以观变。刘任张的秘书处长多年,他这个看法,足以代表东北相当一部分人的意见。张学良见信后对刘说,“既然与人合作,就要诚心诚意。”(21)
  张学良与蒋介石合作确是真心诚意的。后来,张把东北的海军共30400吨的20多只舰船全部给了蒋介石,总吨位大大超过蒋所原有的,其中海圻、海琛等舰是当时国内吨位最大的。蒋没有独立的炮兵,张拨一个炮兵旅送他,连炮兵司令邹作华也陪送了过去。张把最好的空军教官也送给蒋的航校。甚至中央军校缺少装甲车与反坦克器材,向东北借用,张也连器材带教练一齐送去。
  蒋介石爬上南京宝座以后,与各地方实力派总是勾心斗角,尔虞我诈,能给以实际帮助他维护统治和统一的也只有张学良。张学良误认为蒋介石可以统一中国,第一次去南京后,更加增加了对蒋的依赖倾向。张曾给张作相一个电报,中有:“四中全会唯一成绩,即蒋氏能兼行政院长,大权集于一身,蒋氏能否以其治军之勇,在政治上转危为安,吾人刮目以待耳。”(22)他还向人叙述在南京见蒋后增加了对蒋介石与国民政府的依赖心情。当然,张学良是以入伙的心情与蒋介石合作的。他希望蒋能统一中国,共御外侮,同时他自恃是带着几十万大军与东北实力与蒋合作的,自应成为蒋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左右政局的人物(23)。
  结束中原大战和南京之行使张学良进一步依赖蒋介石,但是,他不了解蒋介石醉心于权力、企求武力统一全国的真意。1930年11月17日,张学良在国民政府纪念周上痛斥内战,说:“世界上最下等的动物,就是拿权力保护它们自己。”主张持久和平,“十年不打仗,十年休养生息,则国家立即富强。”又说军阀如有所争,“不妨私下赤手空拳,相对比试,一决胜负。”(24)这些话当然不合蒋介石的胃口,但蒋需要的是他的实力支持。张学良第二次去南京时,以胡汉民、汪精卫为首的反蒋派已在广州酝酿反蒋,但蒋介石正因有张学良的支持而有恃无恐。蒋介石没有武装抗日的决心,只是幻想列强干预来制止日本侵略,张学良对此更不了解。正是因为这样,张学良在“九一八”事变后,不折不扣地执行了蒋介石炮制的不抵抗政策,轻易放弃了东三省,背上了“不抵抗将军”的臭名。
  ①于学忠:《东北军第四次入关的经过》,全国政协《文史资料选辑》第16辑85页。 
  ②1930年3月1日张学良劝告蒋、阎息争通电,《辽宁文史资料》第18辑41页。  
  ③李宗颖遗稿:《张作相事略》,辽宁参事室、文史馆编印:《文史资料》1985年号。
  ④张学良致阎锡山电,《盛京时报》1930年4月1日。
  ⑤司马桑敦:《张学良评传》第117页。
  ⑥塞勒:《中国的端纳》。
  ⑦1930年9月27日《中国周报》。
  ⑧《民国日报》1930年6月15、25日。
  ⑨张学良批复何成濬电,《辽宁文史资料》第18辑44页。
  ⑩《民国日报》1930年6月15、25日。    
  (11)于学忠《东北军第四次入关的经过》,全国政协《文史资料选辑》第16辑85页。
  (12)此四人是汪精卫、陈公博、邹鲁、谢持。
  (13)(14)于学忠:《东北军第四次入关的经过》全国政协《文史资料选辑》第16辑85页。
  (15)何柱国:《我所知道的张学良将军与西安事变》第7页,全国政协存稿。
  (16)于学忠:《东北军四次入关的经过》全国政协《文史资料选辑》第16辑85页。
  (17)荆有岩:《陆海空军副司令行营军费支出与所属部队经理章制》,辽宁参事室、文史馆编印:《文史资料》1985年号。
  (18)荆有岩:《张学良将军1930年就任陆海空军副司令的概述》,辽宁省参事室、文史馆编印:《文史资料》1985年号第186页。
  (19)宋平:《蒋介石生平》。
  (20)焦菊隐:《张学良的前半生》,《上海文史资料》第13辑。
  (21)刘鸣九:《积极追求爱国统一的张学良将军》,《辽宁文史资料》第71辑71页。
  (22)日本外务省档案7页。
  (23)《刘鼎札记》,未刊稿。
  (24)荆有岩:《张学良将军1930年就任陆海空军副司令概述》,载《大公报》1930年11月18日。
  

张学良传/张魁堂著.-北京:东方出版社,19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