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人物志>中心人物>杨虎城>杨虎城参考书架>往事杨虎城之子回忆

  


往事 杨虎城之子回忆-目 录

杨拯民


  一、祖父母与少年时期的父亲 /001
  1908年5月31日祖父被清政府绞杀于西安。父亲满怀悲愤,向会馆借了一辆独轮手推车,披星戴月一步步地将祖父的遗体推回了甘北村。从此在他的心灵里埋下了反抗清王朝统治的种子。
  二、青年时期的父亲 /006
  辛亥革命后,窃夺了大总统职位的袁世凯野心勃勃,1915年做起复辟封建王朝之梦,全国掀起了声势浩大的讨袁运动。父亲率领农民军参加了讨袁战争,战斗中屡获胜利,缴获大批枪支弹药,部队也在战斗中得到锻炼,有了一定战斗力。讨袁战争结束后,部队正式被编为陕西陆军第三混成团一营。驻防大荔县。
  三、父亲和母亲罗佩兰 /013
  母亲婚后一直伴随父亲左右,父亲为她延师教学,她还学会了骑马打枪。她认为:给军人做妻,就得学会骑射。她为人活泼善于团结联络父亲的部属和朋友,他们有什么事也愿意和她交谈。
  四、坚守西安 /020  
  国民军为了纪念守城军民的牺牲精神,在市中心的新城,过去称为皇城,现在省政府的北面,辟地建了一个公园,命名为革命公园,冯玉祥亲自题写了园名。园内建有革命亭。并将坚守西安时的部分死难群众的尸骨埋在亭子的两侧,堆成两个大冢(群众称之为“万人冢”),异常醒目。父亲送了对联:“生也千古,死也千古;功满三秦,怨满三秦”。从中可感悟到他的矛盾心情。
  五、母丧东里堡 /025
  我正在灵堂玩耍,只见一个穿黑长袍的人跌跌撞撞的进了灵堂大门,直扑向棺材。有人赶紧把棺材盖揭开,来人扑在棺材上大喊一声:“佩兰啊!”就昏厥过去。顿时灵堂上乱作一团,有喊请医生的,有掐人中的,有搀扶的,有劝慰的,刘法也早跑了过去。我在旁看着猜想:这恐怕就是大家昼夜期盼着的父亲吧?父亲可终于回来了!
  六、蕙兰娘的婚姻 /033
  据说蕙兰娘1919年嫁到杨家时才十四岁,还是个孩子,懵懵懂懂,根本不懂婚姻是怎么回事,一切听从家人安排。待到年岁稍长,遭遇到具体问题烦扰的时候,才有所悟。因而她对自己的父亲产生了怨恨和不满情绪,令我费解的是:她把一切怨气都撤在了自己父亲身上,可对她的丈夫(我父亲)却依然敬爱如初。
  七、去山东寻父 /036
  父亲总是把我带在身边一块活动。如观看士兵操练,到医院探视伤员,访朋探友,这不仅使我增加见识扩大眼界,更可贵的是从中感受到父亲的亲情,尝受到了父爱。那一段时间,我非常欣喜,每一天都沉浸在幸福之中。
  八、游历京沪杭 /043
  天黎明时,我们被娘叫醒,然后爬到窗户上,看灵柩从下关去中山陵。送灵的队伍很长、很整齐,走着整齐的步伐,只听到沙沙的脚步声,路边观望的群众一脸庄重,气氛很是肃穆、庄严,无形中令我也肃然起敬。以前经常听到大人们颂谈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业绩、先进思想,经过这次观礼,孙中山先生在我心目中的形象更加高大了许多。
  九、青岛治病 /048
  当时我的病很重,双手无力,连个手电筒都拿不住,每天发烧三十七度到三十八度。给我治病的日本医生叫广田,他的治疗办法就是卧床,吃鱼肝油,非常难吃的一种纯鱼肝油。我整天一个人躺在床上,这次是我和妹妹第一次分开,感到非常寂寞、无聊。
  十、流离平津 /051
  每天我和我娘吃早点后就去学校,中午在校外买两个芝麻烧饼、一碗馄饨算是午餐。需买文具、玩具时,放学后可以去劝业场或中原、天祥公司。这段生活至今回忆起来仍感到清新惬意。
  十一、返回西安 /055
  父亲抚摸着我的头笑着说,你知道“拯民”的意思吗?我摇摇头。他说,孙中山先生有两句名言——“拯斯民于水火之中,切扶大厦于将倾”。这是我最喜欢的名言,也是我的信念,所以当你刚生下来时,我就绐你起了拯民这个名字。还特意给你祖母写过信,怕她再给你起别的名字。从此,我才知道了我的名字取自中山先生的名言也寄寓着父亲的愿望。
  十二、迎接井岳秀 /068
  井岳秀在西安期间,恰逢原靖国军总指挥、国民军第二军军长胡景翼的公子胡希仲结婚。当时胡景翼已过世。婚礼在西安饭店(当时西安最高级的饭店)举行,井岳秀和我父亲为主婚人,父亲代表主婚人致辞。我虽系十龄童,可与胡希仲是同辈人,也被邀请参加于宾客之列。
  十三、为祖母祝寿 /071
  祖母一生信佛,佛祖却未赐福于她。在西安事变后,父亲被蒋介石长期关押达十二年之久,在1943年祖母辞世时还关押在狱中,未能尽孝为老人送终。据说当时于右任先生曾向蒋介石请求,让父亲回陕西为其母奔丧,竟遭蒋介石拒绝。
  十四、东渡扶桑 /079
  日本之行,亲眼目睹了当时日本的一些情况,使我这个14岁青年开始思考,为什么小小的日本国能以坚船利炮打进我们这个泱泱大国,并以吞没中国为其终极目的?“将来一定要从事工业建设,以工业救国”,这种思想使我在全国刚解放,就毅然地申请离开部队,谢绝了彭德怀元帅要我从事空军工作的意见,坚决申请奔赴嘉峪关外的玉门油矿。
  十五、从日本归国 /090
  父亲就问我,那你对阎老西的印象如何?我说他像个杂货店的老板。父亲则笑说,你可别小瞧他,在修同蒲铁路时,他曾一宿未眠,竟想出个主意把同蒲路固定铁轨的铆钉用直型钉代替了螺丝钉,就此项措施就节约了20万现大洋。所以对人不可貌相,看问题不能肤浅。
  父亲这次山西之行,与阎锡山谈得不错相当融治,在抗日问题上达成一致。可阎锡山终究是个老谋深算、看风使舵、言而无信之人,到了西安事变的关键时刻,他却背弃诺言,摇身一变,转舵变卦了。
  十六、蒋介石到西安 /098  
  蒋介石给我的印象是个高个子、脸形瘦削,那天穿着长袍马褂,披着斗蓬;宋美龄年轻美貌,穿着高雅,头发后边有一个小发结。
  十七、东北军和十七路军 /102
  父亲曾说“患难之友易交”。他要求亲信们要扩大与东北军领导层的来往与交流。要求下属多体谅关心他们背井离乡、流离失所的难处。对东北军眷属的困难,要热情尽心解决。  
  十八、与张学良同去三原 /113
  张将军一边开着车,还一边不停地侃侃而谈,谈今说古、总是有话说。突然间他把话题转向了我,说:“拯民,你今天可威风啦!”我莫名其妙,就问“怎么啦?”他说:“你看,我在替你开车,你爸爸给你当副官,卢广绩、罗又玄给你做警卫,还不威风!”他的话把大家都逗乐了。
  十九、风云激荡 /121
  我病房所在楼层的大夫、护士、甚至一些病人都拥到了我的病房,急于打听“西安事变”的情况。他们看到西安兵谏发生,蒋委员长被扣,以及张、杨提出的八项主张,感到非常吃惊。确实,捉蒋是个惊天动地的大事。是张、杨“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的大无畏精神使然。
  二十、父亲出国前 /133
  拯人弟是西安事变后,我家成员中第一个离世者。我娘只有这一个孩子,抚养到五岁而夭折了,这对娘是个莫大的打击。伤心之极,致使神经一度失常,失去知觉,一连几天不吃不喝,把她从医院接回家时还不认识人,经数日调养诊治缓过气来后,竟嚎啕大哭不止。当时我家的情景,真是凄惨悲凉之极。
  这时,南京当局一再催促父亲赴沪出国。父亲丧子妻病,对他真可谓是雪上加霜。
  二十一、最后的教导 /146
  到码头送行的人很多,约千人之众。父亲着白色西服,我随父亲上了胡佛号轮船。父亲发现口袋里还剩有些零钱,就顺手递给了我。那时我思绪不宁,恍恍惚惚。只呆呆地看着父亲和大家挥手告别。船要开了,我才急忙下船回到岸上。看着轮船鸣笛缓缓启动,载着父亲和新娘、拯中弟他们远行了,当时虽觉感情压抑,心情沉重,可怎么也没有想到此一别竟成永诀。当我1949年12月在重庆磁器口再见到他时,却是令人惨不忍睹的遗体……
  二十二、我所知道有关“西安事变”的几件事 /149
  父亲带着副官赶到东里堡迎接祖母时,看到祖母脸色阴沉,还以为是受惊所致,遂深情的喊了一声“娘”,并欲上前搀扶,可谁知道却引起老太太一顿数落:“你们干的这是啥事?亏你还五短长枪,打了几十年的仗!一不做,二不休,你们既然得罪了他蒋介石,就不该随便放他,你比张学良大个几岁呢,就这么糊涂?!”老太大把拐棍在地上敲得直响,“你们这是放虎归山,是造孽啊!蒋介石今后能不报复?”
  当时周围的人都惊呆了!
  二十三、风雨如晦 /154
  回到西安后,我参加了平津流亡同学会组织的农村宣传队,宣传抗日。寒假期间协助李连壁同志以西安民先队名义,在泾阳县云阳镇一个庙宇里组织了一个冬令营并参与其中,学习政治军事。1937年9月至1938年11月,是我人生中最关键的一年,它决定了我今后人生的走向。 
  二十四,辗转海外的父亲 /162
  父亲在国外的言论都被特务们收集后向蒋介石汇报。据李志刚回忆,父亲出国不久,何应钦就曾对李志刚说:“根据驻外使馆的报告,杨虎城在集会场合,发言悖谬,物议甚多等等”。
  二十五、父亲回国被扣 /170 
  1937年11月下旬,寒假前夕,听说父亲回国到了香港,接着是樊雨农(原十七路军团长,出国时任随从武官)先期回陕,继而新娘和拯中弟也回到了西安,说父亲在武汉等侯去南昌见蒋介石,接着就传来了父亲在南昌被扣的消息。
  二十六、延安四载 /176
  那时马列学院除了听课、讨论以外,主要是自学,不拘形式。晚饭后的自由活动时间,大多数学员都到延河边去散步,三三两两。我和学思、澜波三个经常一块在延河边散步、聊天。遇星期天有时也一块去下馆子,改善一下生活。那时生活比较艰苦,因我和学思在经济上常有点外面接济,因此常请他和我们一块吃饭,澜波同志就开玩笑说,他有两张饭票,一张是张学思,一张是杨拯民。
  十七、陕南探亲 /193
  我去延安时,娘怕我冻着了,给我做的被子又厚又大。陈因问我:“你的被子怎么这么大呀?”我笑着说:“准备结婚嘛!这不是很好,省得你劳神搬被子了。”
  十八、在米脂县工作 /198
  我对邓宝珊先生说,我要回米脂去了,邓总显客气地说要我多住几天。超过十多天了,我再次提出要走,邓这时才低声告诉我,蒋介石的侍从室曾来电要他把我扣留住。邓宝珊说:“我怎么能听从他们的?!现在你要走,我就不再留你了。”同时,旁人告诉我,我到榆林后第三天,蒋的侍从室来电问邓宝珊,我去榆林干什么?邓宝珊的答复我去是给他“做寿。”现在侍从室又来电要扣人,所以邓宝珊不得不放我走了。由此可见,蒋介石确实是“无毒不丈夫”,他想要斩尽杀绝啊。
  十九、枣园 /204
  主席很爱吃辣椒,问我爱吃不?我说我们关中人也很能吃辣椒,只要有一碟辣椒,别的菜有没有都无所谓,一般人认为馒头夹辣椒就算好吃的了。他问我父亲多大岁数了?什么属相?我回答说我父亲生于1893年11月26日,属“小龙”的,他开心地笑着说:“我和你父亲还是同庚呢!我是12月26日生辰。”
  三十、三秦硝烟 /209
  1948年夏天,解放战争的形势已见明朗,组织上将我调离了骑兵第六师,让我回延安休养一段再接受新任务。在延安(那时妻子已先我返回延安),我们得以团聚。意想不到的是,还见到了女儿,真是让人喜出望外,因为那时我还不知道她是死是活。更有意思的是,我寄的那封信竟然是在我回到延安后才收到的,不知辗转了多少地方?用了那么久的时间。陈因读到这封迟到的家书,却伤感流泪。
  三十一、赴渝移灵 /216
  我回到家里,母亲张蕙兰急切地问我:“你赵叔叫你去什么事?”当我把噩耗告知后,母亲当即昏厥过去,几个妹妹也哭作一团。当时那种撕心裂肺的哭声、悲惨凄苦的景象,如今忆起,仍感心痛。
  很快,周总理亲自打来电话表示悼念和慰问,他让我转告我娘,务必要节哀保重身体,并指示我立即赶赴重庆,并对我说:“这不是你的私事,是党交给你的任务。通过办理你父亲的丧事,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残暴。”并说他已经关照了沿途地区有关领导,要他们给予我大力支持和帮助。
  三十二、止园与陵园 /229
  娘虽不是烈士,也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可歌可颂,可是她为父亲这个家确确实实做了许多默默无闻的贡献,贡献了她全部的精力和爱心。有了蕙兰娘的襄助,父亲才无后顾之忧。她一生艰苦朴素,勤俭持家,孝敬婆母,抚养非亲生子女。特别是她从未给父亲惹事找麻烦。应该说她一生中付出的多,特别是在情感上,得到的太少。
  因此,我认为她是英雄背后的英雄,是杨家难得的无名英雄。
  三十三、敬爱的周总理 /239  
  周总理也流下了热泪,他深情地说:“我的眼泪是代表党的,不是我个人的。25年了,杨先生一家牺牲了四口,张先生还被囚禁在台湾没有自由,使人想起他们怎能不落泪呢!”他的话,使所有到会的人无不动情。
  三十四、对父亲的纪念 /248
  1981年在重新修缮“杨虎城烈士陵园”时,我邀请叶剑英元帅题写了“杨虎城烈士陵园”,请赵朴初老先生书写了“杨虎城将军生平”,请工匠将题词与生平分别镌刻在一块石碑的两面。此石碑就竖立于陵园一座亭子里,在父亲90诞辰时揭幕。
  三十五、多病之秋 /253
  张大夫当时对我说:“这个手术后我保你十年心脏没有问题”。遗憾的是我还活着,可为我治病的张大夫却被抢匪枪杀在悉尼街头。那位联系并资助我的朋友,因患癌症也在我之前过早地离开了人世,我十分怀念他们。
  三十六、遗憾 /257
  整理后记 /259
  附录
  缅怀蒙浚僧先生 /260
  怀念杜斌丞先生 /263 
  九死不变岁寒心
  ——怀念王菊人先生 /267
  杨明轩伯伯二三事 /271
  追忆张德生同志 /275
  关于赵寿山将军的一点回忆 /279
  永恒的怀念 /281  
  悼黄胄 /284  
  玉门纪事 /286
  

往事 杨虎城之子回忆/杨拯民著.--北京:中共文史出版社,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