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景观数据库

当前位置:首页> 咸阳>兴平县景观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八斩

《兴平市志》


  又叫“血社火”、“血故事”。流传于本县冉庄乡郭村陈家。一百多年前(当时叫“八札”——即八传)由郭村著名老艺人——“老神仙”传给本县汤坊乡许家村,直到现在,也只有郭村陈家和许家两个村子的人会耍八斩。八斩是表现古代八种不同的斩杀方法,有“头上扎刀”、“鬓上插剪”、“弯镰砍头”、“锥刺眼睛”、“口中插剑”、“刚刀穿胸”、“抽肠砍头”、“扯锯分身”八个基本艺术造型。后又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又创造了“铡子”造型和“盘肠大战”、“斧劈脑袋”“枪跳小梁王”等新节目。表演时没有热闹动人的舞蹈场面,是个过“眼子”节目,不单独演出,常和高跷、竹马、芯子等舞形式配合,在整个社火队伍中起压轴的作用。八斩分场地演出和行进演出,表演有马上的一人造型,如“头顶扎刀”、“脑扎弯镰”、“盘肠大战”等和桌上的一人、二人、三人、四人、五人造型等,如“抽肠换肚”、“扯锯分身”、“包公铡”等。表演时多在隆冬和早春,冰封雪飘,年轻力壮的小伙子被装扮成各种姿态的死尸(施刑者除外),赤裸裸的骑在马上或躺在桌上,造型生动逼真,使观众不寒而慄。八斩平时很少演出,只是在和别社社火对台或长时间未演怕失传才偶尔演一次,因而具有较大的神秘性。八斩属奇特的民间造型舞蹈形式,有着严格的管理办法和保密制度,每一代人中都有几个核心人物,分管化妆、道具、特技装扮,既有条不紊,又不互相擅越,他们装扮的秘诀从不告诉外人,历来是传子不传女。旧中国八斩艺术无人管,新中国一度被当作内容恐怖的糟粕。
  建国后,群众文化活动空前活跃,在“文艺为政治服务,为工农兵服务”的方针指引下,内容发生了质的变化。1951年有基层文艺小组15个。1952年有业余剧团14个,人员422人,为配合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主要演“白毛女”、“和平使者”、“赤胆忠心”,教群众唱革命唱曲,1955年正月十五举行全县业余文艺会演大会,节目内容在为政治、为生产服务的口号下,出现了“打老虎”、“枪刺美帝军”、“铡死李承晚”、“刀杀一贯道”、“解放台湾省”等。1958年城乡人民普遍都唱“社会主义好”等五首歌曲,1959年配合“大跃进”、“反右倾”演出《铁水滔滔汇成洋》、《考新郎》。1962年在“五一”、“五四”、“七一”、“八一”等节日举行了群众性的纪念晚会。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传统文化活动完全被禁止,群众喜闻乐见的“木偶”、“皮影”剧团被解散。代之而来的是红极一时的“忠字舞”和“样板戏”。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恢复上演了民间传统文艺,抢救了濒临失传的民间艺术。进入80年代后,群众文化活动呈现出奉富多彩的景象,轻音乐、交际舞、迪斯科、太空舞流行。1985年赵家堡“同乐会”成立,1986年春节开始活动,有鼓手30多名,乐器基本齐全。1983年、1985年、1987年、1990年春节,县上成立春节文化活动组织委员会,组织驻县各大工厂、各乡镇进城耍社火。

出处: 《兴平市志》

陕西省图书馆 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陕ICP备10200749号-2

地址: 西安市长安北路18号 邮编: 710061 您是第 位访客!

Copyright © www.sxlib.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