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论著 > 茂陵志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概述

陕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西安是一个历史名城,据典籍记载:周、秦、汉、隋、唐等朝代的帝王陵墓,大都埋葬在西安周围的关中地区,西起兴平,东至咸阳的渭北原上,绵延100多里,其间就有西汉帝王陵墓9座,还各有其许多陪葬墓,星罗棋布,是中国西汉陵墓密集之处,远望之若一丘陵地带,昔时大小约有500余座,其古墓之多,世所罕见。近代统计,仅余200多座。
  西汉制度,天子初即位,即大批征用工匠和隶役,为自己修建陵墓。这种生前所造的陵墓,叫做“寿陵”。当时将它视作一项重大的事业,把全国赋税收入中相当大的一部分,作为这项开支。形如山丘的陵墓,和墓内所藏的珍宝奇物,及其营造附近陵邑时的巨额费用,成为当时庶民百姓沉重的负担。《后汉书·礼仪志》载,西汉帝王陵园面积,一般的为7顷,其陵墓的高大,设置的豪华复杂,随葬物品的珍贵,明器的繁多,和帝王生前生活上的用具及其装饰器皿,没有多大的差别。同时在其陵墓内还设置有防盗墓暗器和防腐措施。
  陵墓建筑在陵园中心,陵园四面均设有宏伟壮丽的阙门,陵旁都设立有祀庙、寝殿。在陵园东侧,赐地给后宫的贵幸,亲属功臣,作为陪葬区,并迁徙文武重臣,高赀豪户,居住在陵的周围,建设陵邑,直属中央管辖。如此,既加强了对六国贵族和其他地方豪强的控制,又繁荣了这里的经济和文化,从而巩固了中央集权制度。
  汉陵形体为覆斗形,封土全部用夯土筑成,上小下大,显得庄严稳重。根据史书记载,大都遭到过破坏和盗掘。但原来的建筑、城垣、阙门等尚有遗迹存在。
  茂陵在八百里秦川的中部,兴平县东北,咸阳西北的渭北原上,地域辽阔平坦。该原东西长百里,沃野良田数百万亩。茂陵周围几十里,尽是树木葱茏的农村,民性淳朴尚勤俭。
  汉武帝是西汉时期一个很有作为的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有特殊功勋的伟大人物。他16岁继位,69岁病逝,在位54年。在位期间,他为巩固尚处在封建社会初步确立时期的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西汉王朝,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为打击地方割据势力,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并借用献“酎金”除侯爵,加强了中央集权。在政治上知人善任,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建立了察举、征召等新的选官制度,进一步充实和加强了封建统治机构。在经济上,武帝重视农业发展,兴修水利,治理黄河,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他改革币制,把铸币权收归中央;实行盐铁官营和均输平准政策,并颁布算缗、告缗令,既限制、打击了富商大贾、豪强贵族,又加强了中央集权的经济实力,汉武帝还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用儒家思想代替黄老无为之学,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武帝时期,曾四方用兵,北击匈奴,南征南粤和闽越及西南夷。置属国,设郡县,拓疆域。他两次派张骞通西域,打通了丝绸之路,使汉朝国威远播四方,东西文化得到交流。他还建明堂、设辟雍,重视文化教育。汉武帝爱好文学艺术,常常集合一些文人雅士,研究学问,吟诗作赋。撰有《秋风辞》、《柏梁诗》、《李夫人赋》等。
  汉武帝凭借其前期所积累的财富,加之本人的雄才大略,使西汉王朝在他统治下,达到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极盛时期。西汉王朝在此背景下涌现出了一批杰出人物如大经学家大政论家董仲舒、史学家司马迁,文学家司马相如,军事家卫青、霍去病,天文学家唐都、落下闳,农学家赵过,探险家张骞,音乐家李延年等。汉武帝则是其中的总代表。
  茂陵为西汉诸陵之冠,《关中记》载:“汉诸陵皆高十二丈,惟茂陵高十四丈。”它营建时间最长,随葬珍贵的物品也最多。
  汉高祖三年(前204),改秦时废丘为槐里县。至汉武帝建元二年(前139),为营建陵墓,把槐里县的茂乡析割为茂陵邑。遗址在今兴平县西吴乡豆马村以西附近。唐肃宗至德二年,兴平军曾在此驻扎过,其时间较长,易名为兴平县。
  茂陵邑,人口多至几十万,都是些文武重臣、贵戚、豪富、名门。长安的一些达官、显贵,对能迁居到茂陵的人,都十分羡慕。
  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名胜古迹,得到国家各级政府和人民的重视和爱护。霍去病是汉武帝时代的青年将领,战功卓著,死后葬在茂陵东侧,墓前竖列有石虎、石马、石人等一批巨型石刻。这是当时用以饰墓和旌表霍去病的。它的历史价值及艺术价值,极为珍贵,国家于l956年在其墓前设立茂陵文管所,予以保护。
  1961年,国务院公布茂陵与霍去病墓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后,人民群众、机关、学校及厂矿等单位,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要求,加之文管所工作人员积极进行宣传,自动交献文物达数千件。同时,又得到国家各级政府逐年拨款建设,茂陵文物事业得到飞速发展。1979年12月,茂陵文管所晋升为茂陵博物馆。是中外人士游览的胜地。

茂陵志/陕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西安:三秦出版社,1997.5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