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西汉帝陵概况 > 西汉帝陵形制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西汉帝陵形制-陵墓的封土

刘庆柱,李毓芳


  上古时代墓上没有封土,所谓“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臧之中野,不封不树。”由于没有丘垅,甚至西汉时代的人们也不知道殷汤葬在什么地方。对于周、秦时代的一些著名历史人物,象周文王、武王和周公,以及秦穆公、樗里子等,西汉大学者刘向也是只知葬地,却找不到墓冢。从目前掌握的考古资料来看,这是符合实际情况的。《礼记·檀弓》记载:“国子高曰,葬也者,藏也。藏也者,欲人之弗得见也”①。大概这是不起坟的原因之一。
  考古资料已经证实,墓上筑造坟丘之前,在一些大型墓葬上往往有“享堂”一类建筑,享堂基址一般坐落在墓上,前者大于后者面积,如安阳大司空村墓地的311号墓和312号墓,近年发现的妇好墓,其上均有享堂的遗迹。至于商代王陵,从1001号大墓发掘情况来看,墓上建有“享堂”。就目前所知,墓上建享堂这种情况,最迟在商代就出现了,一直延续到战国时期。在邯郸的赵王陵中,有的陵墓封土上有许多战国时代瓦片等建筑材料,推测这是当时封土之上享堂之类的建筑遗物。从考古发掘探明,河北平山的中山国王陵的享堂规模已相当大。享堂的地基处理,由简单、低矮到逐渐复杂、高大。到了后来,随着高台建筑的流行,享堂也采用了这种建筑形式。春秋、战国时代风行的高大墓冢,实际上是从高台建筑的享堂发展而来的。随着墓上高大土冢的兴修,在墓上就不太常建享堂了。
  春秋战国之际,高大墓冢已经出现,象河南固始侯古堆大墓、安徽淮南蔡家岗的蔡国大墓和湖北、湖南和河南等地的楚墓,都出现了坟丘。
  至于现在仍保存着的国君陵墓封土,最早的是战国时代的,如咸阳的秦惠文王公陵、安徽寿县的楚幽王墓、湖北随县的曾侯墓,河北邯郸的赵王陵、河北易县燕下都的燕王陵和山东临菑的齐王陵等。秦始皇为自己建造的陵墓,封土非常高大,可以说在中国古代帝陵封土中登峰造极。西汉帝陵的封土,就是在前代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从战国时代开始出现并逐渐流行的帝王陵墓的大型封土建筑,显然是受了当时盛行的高台宫殿建筑风格的影响。封建王朝最高统治者这样做,是为了显示自己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正如《礼记·礼器》所记述的,那时“有以大为贵者,宫室之量,器皿之度,棺椁之厚,丘封之大,此以大为贵也。”②国君们把葬身的陵墓视作生前宫殿。而且,从建筑规模上来说,帝王陵墓的封土远远超过其高台宫殿建筑,这更可以看出他们多么重视自己的葬仪。
  关于封土的形状,《礼记·檀弓》写道:“昔者夫子言之曰,吾见封之若堂者矣”,“见若坊者矣”,“见若覆夏屋者矣”。所谓“堂”即“坊形旁杀平上而长”,“夏屋”即“其形旁广而卑”,或者说“夏家之屋,唯两下而已,无四阿,如汉之门庑。”③
  西汉帝陵封土一般为“堂”形,封土底部和顶部平面近方形,底部边长170米、顶部边长50米,封土高30米左右。封土全部夯筑。个别帝陵的封土规模超出常制,如武帝茂陵的封土底部边长230米,封土高达46米,但封土外观仍为“堂”形。因此,汉代又称帝陵封土为“方上”。“方”是因封土底部和顶部平面均为方形;整体又似“覆斗形”,近方形,故称其为“方”;“上”则指帝陵地面以上墓冢。
  西汉帝陵封土除了“堂”形,还有少数为“坊”形。如高帝长陵、惠帝安陵和平帝康陵的封土外观即为“坊”形,封土底部和顶部平面均为长方形。“坊”形封土,在战国时代的赵王陵中已有,如河北邯郸赵王陵中的三号陵封土,底部平面南北66米、东西37米,封土外观为“坊”形。
  我们认为,汉代帝陵的“堂”形封土,是仿造先秦陵墓上的享堂外观所筑。已发掘的战国时代中山国王陵的享堂,其基址就是“堂”形。“堂”外形就是俗称的“覆斗形”,将陵墓封土筑成这种几何形体,给人以壮观、坚固之感。因而古代世界不少国家或民族的首领,把自己的坟墓修成这种几何形外观。埃及金字塔可以说是个突出的例子。
  把帝陵坟丘修成覆斗形,在我国古代延续时间很长,直到唐代,除依山为陵的帝陵之外,高祖献陵、敬宗庄陵、武宗端陵和僖宗靖陵等陵的封土外观仍为覆斗形。河南偃师北宋诸陵的封土,亦为覆斗形陵台。但明、清两代帝陵的封土则由“方”改为“圆”,外观似“馒头”状,这可能是受了我国古代长江流域流行的“馒头”形坟丘的影响。
  西汉少数帝陵封土的上中部内收成台,明显者有平陵和康陵,渭陵和延陵也可看出这种特点。封土上部内收成台的帝陵,其时代多为西汉中、晚期,西汉前期的帝陵则没有这种情况。帝陵(包括皇后陵墓,如李夫人英陵和孝宣许皇后陵)的封土筑成层台形状,可能是仿造“山”形筑坟所致,古代人们认为有的“山”是有层台的④。
  西汉帝陵一般在地面上筑有高大封土,唯有文帝修建霸陵时,他提出“不治坟”,使“山川因其故,毋有所改。”⑤因此,在霸陵的地面上见不到封土。为什么这样做,我们后面将予以探讨。
  关于西汉帝陵的封土规模,古代文献记载不太一样,有的甚至差距较大。如《白虎通·崩薨》记载:皇帝坟高三仞,相当于汉代二丈四尺。其实,西汉帝陵中的一般陪葬墓封土都要比它高。《汉旧仪》记载:西汉诸帝陵“坟高十二丈,武帝坟高二十丈。”⑥这与我们实际勘察的汉陵封土高度比较接近。
  下面谈谈西汉时代与皇帝合葬的皇后陵墓的封土。皇后陵墓封土形状,一般与其合葬的帝陵封土形状相同。帝陵封土如果呈“堂”形,与其合葬的皇后陵墓的封土一般也呈“堂”形。当然也有个别例外,如李夫人英陵的封土与茂陵封土形状就不一样,这大概是汉武帝把李夫人比作“西王母”,而“西王母”居“昆仑”,所以将李夫人墓的封土就筑成“昆仑山”的形状。又如,高帝陵与吕后陵的封土均为“坊”形。然而,属于“坊”形封土的安陵和康陵,与其合葬的后妃陵墓的封土并非“坊”形。这是由于:孝惠张皇后墓的封土为后人所筑;孝平王皇后的陵墓则大概修于东汉初年。因为不是修于当时,封土外形就不一样。
  西汉皇后陵墓封土的规模不尽相同,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即西汉初年的高祖、吕后时期。皇帝与皇后的陵墓封土规模基本相同,这或许由于吕后的特殊政治地位和她多年把持朝政所致。
  第二个时期,约相当于西汉中期,包括景帝、昭帝和宣帝的皇后陵墓,其封土一般高24~25米,底部边长150米,顶部边长45米左右。其规模小于皇帝陵封土。
  第三个时期,属于西汉晚期,自汉元帝至汉平帝,与诸帝合葬的后妃陵墓,其封土规模明显变小。
  从以上情况可以发现,西汉帝陵的封土(武帝茂陵除外)规模基本上变化不大,而皇后陵墓封土规模则变化不小,整个趋势是越来越小。这种现象说明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夫权逐步扩大,影响到封建社会中期及其以后,皇帝与皇后的葬仪,由过去的同茔不同穴,改为“同穴”而葬,对皇后再不另筑陵墓与陵园。这种变化,说明了夫权进一步扩大与强化。
  ①《十三经注疏》(上),第1292页。
  ②《十三经注疏》(下册),第1433页。
  ③《十三经注疏》(上册),第1292页。
  ④《尔雅·释山》卷七,《十三经注疏》(下册),第2617页。
  ⑤《史记·孝文本纪》卷十,第434页。
  ⑥《后汉书·礼仪志》卷六(下),第3144页。注引《汉旧仪》。
  

西汉十一陵/刘庆柱,李毓芳.—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7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