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论著 > 乾陵文化研究(五)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浅谈博物馆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李青峰


  一 引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是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2005年春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以上干部理论研讨班上提出的。该理论是党中央审时度势针对中国社会进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000美元到3000美元这一特定历史时期而提出来的。纵观世界,这个时期通常既是“经济发展的黄金期”,也是“各种社会矛盾的凸显期”,我国同样如此。要解决这些问题和矛盾,构建和谐社会,当然首先要靠发展,靠政策、法律、制度等的约束。但仅仅依靠这些显然还不够,还需要运用非物质的、法律的、制度的手段,如道德、理想、信念、情感等文化因素来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进行熏陶、软化、激励和引导,发挥先进文化的凝聚、润滑、规范、整合作用,将诚信、正义、公平等观念潜移默化地植入民心。只有这样,一个健康、有序、和谐的社会才可能实现。而博物馆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它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担负着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负有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公民的历史使命。因此,博物馆与和谐社会,一个有对人们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进行教育和影响而使之提高的能力,一个有提高人们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的内在需求,这就决定了博物馆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能够发挥一定的积极作用。
  二 对人们进行科学文化知识传播的作用
  人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主体,人的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决定和影响着社会发展、社会变革的快慢乃至方向,因此,构建和谐社会,首要的任务就是要做好人的工作,而要做好人的工作,其要点之一就是努力提高人的科学文化素质。博物馆作为重要的宣传教育机构,其对象包括整个社会的广大成员,从儿童到老人,从一般群众到残障人士,从团体观众到每个个体,博物馆都向他们敞开着大门,人们可以自由地出入各个展厅、陈列室。通过参观、参与各种活动,吸收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
  我国幅员辽阔,博物馆数量和门类众多。它们涵盖了从地质天文到当代航天科技,从古生物到各个自然学科,从各门类的科学技术到历史、文学、工艺、美术、军事,从一个国家、地区的历史到个别卓越人物、个别民族的风俗等各个方面。可以说,博物馆是一个立体的百科全书,是实物的图书馆。它对少年儿童来说,是一个充满新奇和引起幻想的天地;对成年人来说,又是补充新知识、开阔新视野的好场所。知识就是力量。所以,只有人的科学文化水平提高了,掌握了一定的知识,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那么,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相应地提高了。
  比如,在自然博物馆,通过参观陈列室的实物和标本,人们可以了解到动物、植物的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了解其生存、生长环境及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在科技类博物馆,通过观看展厅静态的模型或者动态的演示,人们不但能了解现实生活中许多客观存在的科学原理,而且可以了解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的水平、趋势以及最新的科技成果等,从而有助于理解和解释日常生活中出现的一些所谓“神秘”现象,从而消除疑虑,做到泰然处之。在民族类博物馆,面对众多反映某一个或某几个民族发展历史和灿烂文化的精美文物,人们可以深切感受到,每个民族都有自己辉煌的历史,都曾为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作出过独特的贡献,从而在思想深处牢固树立民族平等观念,并在现实生活中自觉维护和践行这一原则。此外,通过参观民族类、历史类博物馆,人们还会直观地了解到,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历史形成的,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和抵抗外侮中互帮互助,并肩作战,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并最终形成了统一的中华民族。认识到这些,人们就能在实际生活中自觉维护各民族和睦相处、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总之,面对门类众多的博物馆,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需要,有选择地参观,补充知识,接受教育,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提高自身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构建和谐社会,稳定是重要前提。没有稳定,一切都无从谈起,而感情用事、盲目冲动是稳定的最大威胁。人的思想一旦被科学、被知识武装了,那么其感情用事、盲目冲动、听信谣言的机会也就相应地减少了。相应地,构建和谐社会也就相对容易了。近年,发生在西藏、新疆部分地区的骚乱事件,这固然是境外分裂势力挑拨、煽动的结果,但与部分人缺乏基本的历史知识、国情知识,缺乏基本判断是非的能力不无关系。假如他们熟知历史、深谙国情、切实领会了国家的民族政策,对一些谣言进行理性分析,那么就不会出现被挑拨、被煽动而人云亦云、人动亦动的局面。所谓流言止于智者就是这个道理。
  三 对人们思想道德水平进行教化的作用
  一般而言,人的通过后天教育和培养可以提高的素质除了科学文化素质外,还有思想道德素质。所以,只有人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一样也提高了,精神、心态健康了,他(她)的行为方式才会相应地有所规范并符合社会的总体要求,从而相应地有助于和谐社会建设。因此,我们要借助于博物馆文化等先进文化,作用于人的精神和心理层面,引导人们的精神消费,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和审美需求,调节人们的情感和心理,促进全体社会成员人格、意志、品质的完善,使人们形成积极、健康、包容的心态。
  1.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
  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08年底,我国有各类博物馆2400多个,每年举办的各类陈列展览近万个。这些数量众多,门类其全的博物馆因其藏品的不同,其着力点也就各异,因而也就能从多个方面对人们的思想进行熏陶和感染。我们参观革命博物馆,面对那一件件带有烈士鲜血的文物,面对烈士们浴血奋战的仿真场景,重温烈士们的英雄事迹,很少有人心理不受到冲击,灵魂不受到震撼。在民族危难关头,许多仁人志士舍小家顾大家,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挽大厦于将倾,救民族于危亡。他们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境界啊!而我们呢?沽名钓誉、投机钻营、勾心斗角、损人利己、唯利是图……今天,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同样需要先烈们那种大公无私、舍己为人的精神,顾全大局的精神。虽然这并非是人人都能达到的精神境界,但至少应该是先进分子的精神追求。我们参观博物馆,就应该以先烈为榜样,努力向他们看齐。另外,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巨大的生存压力使人们有着深深的危机感和恐惧感,从而引发许多心理疾病,孤独、自闭、不关心他人、不关心社会,很难与人相处和交流,这样就离和谐社会越来越远,对诸如此类处于亚健康状况的人群,博物馆可以说是给他们特别关怀的精神家园。当然,博物馆对人们思想道德的熏陶感染、对人们心灵的净化、对人们行为方式的感召不是一蹴而就的,不是一两次就能实现的,它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只要持之以恒、长此以往,人们的心灵会逐渐变得宁静,思想变得纯正,道德变得高尚的,从而有助于和谐社会的形成。
  2.鼓舞人的斗志,激励人奋发向上
  博物馆不仅是人类过去、现在、将来文化展示、宣传的载体,更是人类历史、文化和精神积累汇聚的总和。它的这种性质决定了它负载的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的传播,更重要的是担负着人类内在精神的传承。因此博物馆的历史文物对一个国家及其民族具有强大的凝聚和激励作用。我们参观科技博物馆时,看到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看到当代的“两弹一星”、“神州飞船”等,看着这些巨大成就,心中会油然升起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而我们参观南京大屠杀博物馆,面对最详尽、最全面、在直观的大屠杀史实,我们又热血澎湃、义愤填膺。但落后就要挨打,这是铁定的规律。我们只有奋发图强,矢志改革,把祖国建设强大,才能避免重蹈覆辙。所以,如果说那些陈列于博物馆,代表着中华民族辉煌灿烂历史文化的文物遗迹,如同一幕幕喜剧,激励人们再接再厉,那么那些哭诉着我们民族苦难历程的文物展品,更能激发人们奋进。数以万计价值连城流失海外的珍贵文物、圆明园的断壁残垣、虎门炮台锈迹斑斑的铁炮、抗日战争纪念馆陈列的日寇杀戮我同胞的战刀和刑具……这些都将向我们鸣响起永恒的警世钟声,使我们牢记历史,增加忧患意识和责任感、紧迫感,为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复兴永葆昂扬的斗志。当前,我国改革处于攻坚阶段,社会处于一个关键时期,确实遇到了一些困难和挫折、矛盾和问题,有人因此而怨天尤人、心灰意冷、情绪低落、精神萎靡。这种精神状态和构建和谐社会是格格不入的。我们应该以古圣先贤所取得的成就激励自己,以民族灾难史来鞭策自己,知难而进,迎难而上,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克服前进中的困难,营造美好的明天。
  3.引导人的思想,使人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博物馆是展示人类文明、文化的重要载体,是精神财富的宝库。它通过其独具特色的文物外观和内涵,吸引着观众去探求蕴涵于文物之间或精湛的工艺、或高超的技术、或沧桑的历史、或深远的意义,使人从中有所感悟、有所启发。同时,由于文化虽然说是属于精神范畴,但它可以依附于语言和其他文化载体(如博物馆),形成一种社会文化环境,对生活于其中的人们产生引导作用,影响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也为他们认识、分析、处理问题提供大致相同的基本点,进而化作维系社会发展、人际和谐、民族生生不息的巨大力量。另外,各类博物馆又都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反映着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进步淘汰落后、光明战胜黑暗、正义战胜邪恶、科学战胜愚昧、民主战胜专制。人民大众创造了历史,最广大民众的要求代表历史发展的方向,而历史潮流不可抗拒。我们的各类博物馆的个体风貌不同,但都反映了历史向前发展的正向价值取向,激励人们尊重历史,并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为建立公平、健康、和谐的社会而在各自的历史岗位添砖加瓦。改革开放使我国的综合国力有了很大提高,人们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改善,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心的问题,如道德滑坡、信仰缺失、价值观错位等。这说明我们的教育和发展不和谐,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不和谐,而不和谐的主要原因就是物质欲望、情欲需求过度,忽视了人的精神需求和修养。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博物馆文化等先进文化对人进行正确教育和引导,使他们重新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博物馆作为文化机构,能作用于人的精神层面,从而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但事实上,博物馆作为一个实体,也可以从物质层面帮助构建和谐社会,那就是拉动经济发展,特别是拉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博物馆通常是一个地区的文明宝库和文化中心,它能吸引众多来自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的观众前来参观,从而提高该地区人们的收入,改善他们的生活。在我国,许多遗址性博物馆都位于偏远地区,如敦煌、三星堆等。这些地方原本可能不为人知,但因为发现了古遗址,建起了博物馆,才慢慢被世人了解。为了便于游人参观,各种与之配套的设施开始兴建,机场、道路、酒店等应运而生。在一些地方还办起了民俗村、农家乐,当地的一些土特产、手工艺品也开始走俏。这样,当地居民的经济收入有所增加,生活水平有所提高,而这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应该是大有好处的。虽然相较于其对人们思想教化作用的全民性而言,博物馆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一般仅限于一个地区,但是,想想这些地区通常都是些封闭的、偏远的、落后的地区,那么,博物馆的这种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虽然博物馆的这种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不是本文讨论的重点,但却也不容忽视。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博物馆不仅能够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有所作为,而且能够大有作为。作为博物馆工作者,我们应该认真思考,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如何才能更充分地发挥博物馆的这些作用,为和谐社会的构建作出行业贡献。
  (李青峰,陕西乾陵管理处 文博馆员)

乾陵文化研究(五)/樊英峰主编.--西安:三秦出版社,2010.9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