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论著 > 乾陵文化研究(三)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秦王李茂贞与秦王陵

吴 毅

                                                                                            
  偏霸之主李茂贞称雄唐末五代37年,连同儿子李从*(左日在严)执掌秦岐政权共计达59年之久,秦岐政权与李茂贞不仅成为唐僖宗中和之后的雄镇强藩,与晋王李克用、梁王朱全忠逐鹿争战,操控朝政,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唐的灭亡,成为一代枭雄,同时,割据西秦近60载的秦岐政权,对陕西南、西、北部,宁夏南部,四川北部,甘肃中西部等广大区域政治、经济、文化也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并行于五代十国的地方割据王国。作为秦王李茂贞埋葬的秦王陵,随着近年的考古挖掘,部分地反映了秦岐政权存亡演变的缘由和唐末葬制的特点。
  李茂贞(856—924),生于唐宣宗大中十年,本姓宋,字文通,河北道深州博野人。祖父宋镡,父亲宋镡,出身军官世家,和唐末其他割据者发迹史相同,李茂贞最初也是由镇压黄巢义军起家。据《旧五代史·世袭列传》、《新五代史·杂传》和《旧唐书·僖宗纪》记载,茂贞始于军旅当于僖宗乾符中(约876年—877年),为镇州(今河北正定)博野军宿卫京师,屯于奉天(今陕西乾县),茂贞时为博野军卒,凤翔节度使郑畋“尽招其军至岐下,以茂贞勤于军旅,甚奇之,委以巡逻之任”[1],由市巡逻迁至队长。僖宗中和元年(882),黄巢为了打破长安被困窘况,派遣尚让、王播率军五万进攻凤翔,茂贞作为先锋败尚让于龙尾坡(今岐山县东),因功封神策军指挥使。此次升迁为茂贞建功进阶之开局。僖宗光启元年(885),朱玫作乱,玫遣王行瑜攻大散关,茂贞与保銮都将李铤、陈佩率兵败行瑜于大唐峰(今略阳县东南)。次年,玫败死,茂贞以功拜武进军节度使,赐姓名李茂贞。《旧五代史》本传云:“朱玫之乱,唐僖宗再幸兴元,文通扈跸山南,论功第一,迁检校太保、同平章事、洋蓬壁等州节度使,赐姓李,名茂贞。”僖宗光启三年,时任凤翔节度使李昌符因与天威都头杨守立争道,以兵相攻,昌符拥兵烧行宫,复攻大安门,昌符不胜走陇州,僖宗诏李茂贞与陈佩击杀昌符,8月,李茂贞奏陇州刺史薛知筹以城降,斩昌符,灭其族。僖宗返回长安京城后,“寻安宫阙,迎圣君于殿外”,以功拜茂贞为凤翔节度使,加检校太尉、兼侍中、陇西郡王。虽然后一封爵《通鉴》和《旧唐书》均无记载,但毋庸置疑地是,光启三年至大顺元年(888—890),李茂贞已奠定割据态势。
  兼领陇州、凤翔节度使之后,如同其他贪婪的强藩一样,李茂贞野心勃勃,觊觎问鼎。昭宗大顺二年(891),“观军容使杨复恭得罪,奔山南,与杨守亮据兴元(今汉中)叛,茂贞与王行瑜讨平之,诏以宰相徐彦若镇兴元,茂贞违诏,表其假子继徽为留后,坚请旄钺,昭宗不得已而授之”[2],从而盘踞兴元作为大后方,随着地盘的扩张,李茂贞的割据野心不断膨胀,《旧五代史》称“自是茂贞恃勋恣横,擅兵窥伺,颇干朝政,始萌问鼎之志”,攻逐泾原节度使张球、洋州节度使杨守忠、凤州刺史满存,占据凤翔、天雄、洋州、泾原、兴元、武定等四镇十五州,皆表奏其子弟为牧伯,朝廷无可奈何。昭宗景福二年(893),唐昭宗徙茂贞为山南西道(梁州,今南郑东)节度使,以宰相徐彦若镇凤翔,昭宗企图以此迁徙掉肘腋之患、日益坐大的李茂贞。意欲兼领山南的李茂贞,拒不奉诏,并上表斥责朝廷。血气方刚的年轻皇帝唐昭宗因茂贞表辞不逊,不能忍,“吾不能孱孱坐受凌弱”,发誓对决茂贞,乃责成宰相杜让能整军讨伐李茂贞,以覃王嗣周为京西招讨使。覃王率扈驾军五十四督战于周至,唐军溃败,茂贞遂准备进军京师,屯兵三桥。昭宗御安福门,杀东西枢密以谢茂贞,使罢兵,但李茂贞并不满足,故而陈兵临皋驿,逼杀宰相杜让能。茂贞取得了与唐朝武装斗争的第一次重大胜利,自是朝廷动息皆禀于邠、岐。
  同年十一月,唐以凤翔节度使李茂贞守中书令,进封秦王,兼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乾宁二年(895),李茂贞干预河中节度使王重盈死后其子王珙与王重荣之子王珂权力之争,意欲扶植王珙为河中节度使,导致与朝廷冲突和与晋王李克用的秦晋战争。五月,茂贞与王行瑜、韩建三帅称兵入觐,拥兵叩阙,京师震恐。次月,逼杀宰相韦昭度、李奚谷等一批异己官员,意欲废昭宗立吉王李保。河东节度使李克用马不停蹄,率沙陀铁骑南渡黄河西进关中,茂贞惧,遂撤军回师凤翔,而留守京师的岐军李继鹏与逃回长安的王行瑜之弟王行约因均欲劫持昭宗而大打出手,宫室遭受巨大破坏。李克用击败王行瑜后,军屯于渭北,上表请求乘胜灭李茂贞,茂贞惧,斩继鹏以自赎。昭宗疑惧晋军因此坐大,下诏罢兵和解。李克用感慨唐室不信任,坦言:“不诛茂贞,忧未已也!”晋军撤退,茂贞故态复萌,日益骄横,掠占河西凉、瓜、沙、肃等州县,以其将胡敬璋为河西节度使。昭宗乾宁三年(896)五月,制授李茂贞为东川(梓州,今四川三台县)节度使。唐王室为改变每战必败、禁军不堪一击的现状,在禁军之外增设安圣、捧寰、保守、宣化等新军数万人,茂贞恐此为心腹之患,上书责怨,遂断绝供奉,与唐室矛盾再次激化,托词前往诉冤,率军再逼京师长安。诸王率军至兴平不战惊散,岐兵进逼京师。昭宗欲逃太原,经华州节度使韩建苦劝,改幸华州[3]。李茂贞率兵入长安,众兵大掠,火烧宫室,“目中和以来所葺宫室、市肆,幡烧惧尽”。因李茂贞此次在京城到处放火,遂被时人奉赠雅号“火龙子”。昭宗在华州(今华县)命宰相孙偓统军进讨,韩建谏止。李茂贞又一次上表请罪,第二次犯阙京师事件乃罢。
  乾宁四年(897),昭宗任命李茂贞为西川(今四川成都市)节度使,李嗣周为凤翔节度使。茂贞请熟昭宗调虎离山计,一面接受西川节度使,一面又拒李嗣周赴镇凤翔,遂先下手派兵攻李嗣周于奉天。九月,昭宗以彰义节度使张琏为凤翔西北行营招讨使,以讨李茂贞,削夺新西川节度使李茂贞官爵,恢复原姓名宋文通。志大才疏、心浮气躁的唐昭宗因唐室衰弱,此次讨伐如同其他“讨逆”一样,徒有声名,终以草草收场,并颁罪己诏。光化元年(898)正月,命休战息兵,复李茂贞姓名,复以李茂贞为凤翔节度使,次年,兼彰义节度使。此时,“南衙北司”斗争愈演愈烈,宦官玩皇帝于股掌之上。光化三年(900),左右军中尉刘季述、王仲先废昭宗,幽闭于东内问安宫,请皇太子裕监国。天复元年正月,神策军将领孙德昭拨乱反正,杀死刘季述等,匡扶昭宗重登皇位。不久,茂贞往长安亲见昭宗,昭宗加封李茂贞为尚书令、兼任侍中,升爵岐王。此时,以宰相崔胤为代表的南衙朝官引朱温为外援,以宦官韩全诲为代表的北司阉党与李茂贞“深与相结”。朱温、李茂贞都有挟天子以令诸侯之企图,朱温意欲劫昭宗播迁洛阳,茂贞欲劫昭宗至凤翔,崔胤与昭宗合谋尽除宦官,密泄,双方斗争白热化。天复元年(901)十月,蓄谋已久的朱温率大军抵达河中(今山西永济浦州镇),上表请昭宗幸洛阳,“京师闻之大恐,豪民皆亡窜山谷”,茂贞侄子李继筠留守京师,与神策军中尉韩全诲等闻全忠将至,大惊,于是先发制人,十一月,李继筠、韩全诲等劫持昭宗逃往凤翔。12月27日昭宗到达凤翔,茂贞与韩全诲给昭宗配备了以庸俗之徒韦贻范为宰相的一套百官班子,茂贞垂帘听政,昭宗李晔实为傀儡皇帝。尾随而至的朱温直逼凤翔,包围了李茂贞和唐昭宗,朱温率军北上击退晋军后,又再围凤翔。天复二年六月,朱温破横水(今凤翔县东)、石鼻寨(今陈仓区魏家崖)。元月,朱温分兵从南攻克凤州(今陕西凤县),占领成州(在今甘肃)、秦州(今甘肃天水)、陇州(今陕西陇县),剪除了外围,形成合围李茂贞之势。七月,李茂贞亲率主力与朱温战于虢县之北,败绩,死者万余,几次战场均失利的李茂贞只好困守凤翔,由于粮草不给,冻饿交加,造成父子相食,死者相藉。天复三年(903)正月,已无力回天的李茂贞与朱温和解,诛杀了韩全诲等宦官70余人,并交出昭宗,由朱温带入长安,彻底放弃了对中央的控制。
  朱温劫迁昭宗到洛阳后,于天祐元年(904),派人弑昭宗,立李柷为帝。公元907年,朱温废哀帝灭唐,自立为帝,建国号梁,称后梁太祖,首开五代先河。茂贞蜗据凤翔,仍奉唐天复年号,志图兴复霸业,二十年仍奉唐之正朔。哀帝四年(907),茂贞与王建会兵于太原讨伐朱温,竞无成功。次年,后梁太祖开平二年(908),茂贞遣兵五万与西蜀王建和晋军会兵攻打后梁雍州(今西安),朱温大将刘知俊及佑国节度使王重师大破秦兵于幕谷,“晋、蜀兵皆引归”[4]。开平四年(910),李茂贞与李克用合兵五万攻后梁定难节度使李仁福,在后梁大兵救援下,岐、晋兵皆解去。唐灭后,李茂贞终因地蹙兵赢,元气大伤,翅翼坠落,加之几次志图兴复的战事终因各抱势利,均无成功,不敢称帝,但称岐王,以妻刘氏为皇后。“开府置官属,以妻为皇后,鸣梢羽扇视朝,出入拟天子而己”[5]。开平五年,李茂贞向蜀王王建索要巴、剑二州不果。后梁末帝贞明六年(920年),前蜀将王宗寿等攻陇州,李茂贞率1. 5万人屯千阳。后梁末帝龙德三年(923),晋王李克用子李存勖灭梁建后唐,即为唐庄宗。李茂贞自称季父,“辞礼甚倨,闻帝入洛,内不自安,遣子继*(左日右严)入贡,始上表称臣。唐庄宗以其前朝耆旧,特加优礼,复封秦王”。同光二年(924),从26岁走上割据称雄之路,戎马一生的秦王李茂贞疾卒,年69岁,谥曰忠敬。从天复六年(901)至后梁龙德二年(922)的20多年间,李茂贞恭敬礼佛,对法门寺进行了旷日持久的修葺,修建阶舍庙宇46间,营造护栏墙舍400余间,塑42尊贤圣菩萨,造八面铜炉,施相轮塔心堂柱方一条,两次赐施梵夹《金刚经》10000卷。其间李茂贞“昼夜精勤,躬亲缮葺”,“不坠祗园之教,普传贝叶之文”,使“会昌法难之后”的法门寺得以恢复,助使释佛香火旺盛。
  纵观岐秦政权和秦王李茂贞,翻检新、旧《五代史》、新旧《唐书》和《资治通鉴》等史料,不难看出,岐秦政权偏霸于关中西部并非偶然因素,它有关中西部物产、地势之利,也有晋、汴逐鹿中原之隙。究其根本,能在唐王朝京畿之地存续20余年,又继之在五代各朝赓续近40年,其一说明唐王朝自黄巢起义沉重打击后,已衰弱不堪,连雄据一方的藩镇力量都不及,故而对李茂贞这样的肘腋之患也无可奈何,只能望岐兴叹;其二说明晋、汴、蜀、岐争霸时互相有一定合纵连横的制约作用,其均衡态势也是维持偏霸的要因,而梁后之五代,政治角逐中心已转移至中原地区,关中已不再为天下诸藩所注目,《新五代史》本传记载,“初,茂贞破杨守亮取兴元,而邠、宁、鄜、坊皆附之,有地二十州,岐、陇、泾、原、渭、武、秦、成、阶、凤、宁、庆、衍、鄜、坊、丹、延、梁、洋也”。是时李茂贞甲兵雄盛,势力范围以今天关中西部为中心,囊括陕南、渭南、咸阳北部、铜川、宁夏南部、甘肃东部和四川北部广大地域,但无雄才大略的李茂贞,由于政治上的短视和军事上的准备不足,错误频仍,地盘日蹙月损,在政治上急于挟天子以令诸侯,过早暴露政治企图,在时机不成熟之际,匆忙劫持昭宗迁凤翔,更为愚蠢的是每每上疏“词语诟詈,凌辱王室,昭宗不能忍”,从而激起与以昭宗为代表的唐室朝廷的严重对立和战争,尽管屡次犯阙表面上取得胜利,但从根本上输掉了名份,结果不仅没能达到挟天子以令诸侯之目的,反而授人以柄,先后成为晋、汴攻击的对象,导致军事上惨重损失,政权垂翅,直接导致唐王室东迁洛阳,彻底失去依靠与挟持之目标,从而成为五代争雄的孤儿,向隅而悲,在寂寞的五代政治舞台上黯然退场。开平之后,只剩七州的李茂贞和从出兵讨伐兴元杨守亮时即凸现问鼎之志的岐秦政权,与朱温凤翔争战而大伤元气,终因地蹙兵羸、势力弱小而不敢称帝,但称岐王,宫室器具仅能拟于天子而已,也就是无实力僭称皇帝,仅实际过过比拟皇帝的瘾而已。
  二
  后唐庄宗同光二年(924)四月十一日,秦王李茂贞卒于凤翔府私第,同光三年(925)十二月二十五日,迁葬于宝鸡市陈仓区先考大墓,构成一座埋葬唐末五代称霸关中西部37年的李茂贞及其夫人刘氏的陵寝——大唐秦王陵。
  秦王陵位于今八百里秦川西端宝鸡市区北原上的陵原乡陵原村,距市内2.5公里,陵原属黄土高原的西部板块,发脉于吴山,形如屏风,东与蟠龙原隔金陵河川道相望,西与紫原隔长寿沟相邻,南端接宝鸡市城区,渭河自西向东穿市而过,北部绵延至千阳岭。陵原背靠陇山,脚登渭诃,三面环沟,站在陵原上,颇有龙盘凤翥之势,巍巍秦岭尽收眼底,与天台山上的炎帝陵遥遥对望。这里是唐代京城长安的西大门,是扼唐末长安—宝鸡—汉中—成都政治流亡线的咽喉,也是李茂贞重兵把守的军事要地,秦岐军队以此为练兵场。由于此地厥土黄壤、田惟上上的土质条件,适宜深挖墓穴和丰殓厚葬。
  据史料记载和考古发现,秦王陵在李茂贞生前业已建筑,它符合唐人预造陵寝的习惯。秦王陵陵园是以唐代帝王陵寝的墓葬形制为模式修建的,属于“同墓不同穴”的帝后合葬墓,于公元907年秋正式开工,因战事冲击,建建停停,延至920年夏日完成,封土为陵。建成后的秦王陵,规模宏伟,气势不凡,布局同唐帝王陵相近。陵园中轴线两侧相距42米,建有两个阙台。陵园正中为神道,宽10米,长112米,两侧安放34尊雕像。神道南端为宫城南门,北端为陵台,占地4亩,封土约2000立方米。墓地植满柏树,四季常青,庄严肃穆。原建的遗址在修飞机场时曾被发现,但由于年代久远,历经战乱破坏和风雨侵蚀,陵园建筑已不复存在,只留有少量遗迹和部分石雕,高大的陵台边,被蚕食得仅存一堆黄土。清乾隆十二年(1747),凤翔府曾奉旨整修并筑墙围护。1982年,由宝鸡县人民政府立碑保护。2001年4月本着“抢救、保护、利用”的原则,进行了保护性发掘,从遗迹测算,原陵园占地200亩,此次挖掘适当缩小了原陵园的规模,重点放在了两个地宫的发掘,恢复了神道,安放了石雕,修建了仿唐式大殿、山门等建筑,围筑了护墙,绿化了陵园。埋葬秦王李茂贞冥宫的一号地宫和埋葬秦国贤德太夫人刘氏冥宫的二号地宫,既带有明显的唐陵葬制的特点,如长斜坡墓道、甬道,特别是夫人墓的墓室有数量很多的小龛,十二生肖阴刻于墓志四周,但也有新的变化,如长斜坡墓道内的天井消失,墓室内砖石混用,仿木作砖雕绘门楼技术成熟,具有明显的承前启后的特点,承前——封土为陵,傍山为陵,斜坡墓道,墓室砖石混用;启后——仿木结构砖砌端门、砖雕与壁画混用,多龛,端门+庭院+前堂+后室的多墓室结构,穹窿顶无壁画,启宋金墓葬之端。
  一号地宫位于陵园东北侧,地宫由墓道、墓室、甬道三部分构成,水平总长117.2米,距地表深20米。除前室、中室用石条砌筑外,其余均为砖砌成。大殿东阙台下为墓道入口,分南北两段,南段为平行道,长14.7米,宽2.3米,拱形顶高2.9米。北段为坡道,由南向北递降,长44.6米,宽2.3米,拱形顶高3.7米。两侧均设10个耳室,间距5.6米。东西耳室分别陈列胡人马乐俑、侍乐立俑、乐伎坐俑等陶俑。坡道北端衔接门庭,东西两侧设壁龛2个,进墓道后,门庭向上和左右扩展,两侧各立一圆石柱,前室墓门为唐风双重飞檐歇山式结构。地宫为前、中双室,均为单层石砌墙和上券拱顶,室内面积为12.5平方米,宫内地坪正中安放墓志铭一合。室内为前、中室,中室陈列各种生活用陪葬品,中室北端连接甬道,长16米,宽1.8米。廊内每边设14个耳室,甬道墙体为青砖砌筑,每边墙体各有两组浮雕,南端为“十二生肖”雕像,北端组雕为乐伎图,姿态各异。前甬道北端接后甬道,两端分设4个耳室,青砖砌墙贯穿整个甬道和拱券顶,灰膏上面绘壁画,体现唐代建筑风格。后甬道北端接地宫后室,后室呈八棱柱形,上为穹窿顶,高5.2米。后宫正北、正东、正西三面设耳室,后室八面墙壁宽1.75—2.64米,高2.8米,正北置李茂贞石雕座像,后室中心偏西安放石椁,为唐硬山式宫殿式样。石椁四周线刻侍女图、门楣窗棂,内置衬棺,置李茂贞骨骸,陪葬铜剑鞘饰件等器物。
  二号地宫位于陵园西北侧,地宫为平阶深梯式双墓室结构,由斜坡墓道、端门、庭院、前甬道、前室、后甬道、后室组成,平均水平总长60米,距地表深13米,除前室、中室用石条砌筑并石拱券顶外,其余均为青砖砌成。墓道开口距当时地表1.8米,墓道自南而北斜坡向下延伸,长26米。墓道最北端即为端门,仿木结构砖砌而成,自下而上三层结构,即门柱及门洞,亭台楼阁、大殿及厢房,端门北侧即为庭院,以木材封顶。步入石门,为墓葬的前甬道,前甬道及前室为石条砌券,甬道与庭院间有重达一吨的石门封堵。甬道内搁置有长方形盝顶青石质石函1个,青石墓志1合。前室与后室之间有一条长长的过洞,是为后甬道,东西两壁上各有2个小龛,两两对称,二龛间甬道东西两壁镶砌有高浮雕象彩伎乐砖雕,每壁共有9幅,姿态优美传神。走过后甬道莲花纹方砖铺成的斜坡,即进入后室,后室由八面体的穹窿顶高室和东西北耳室及耳室内的小龛共同构成,墓室地面采用条砖铺就,墓内墙壁均用石灰粉刷,上绘朱红色壁画,大部分脱落,残余也漫渍不清。
  秦王陵神道有15组34尊石雕,按照帝王生前出行的宫廷仪式次序排列,整齐划一,两两相对。神道有猪、狗、羊、牛、虎雕像和文武官员雕像。神道东侧有华表1件,八棱体,高320厘米,棱面均线刻交枝宝相花,底部为覆盆方形柱础石座。既有人臣墓的石羊、石虎、石人,也有帝王陵前的石马、华表,可见秦王陵既非人臣墓,也非帝王墓,反映了秦王李茂贞既有问鼎之志又只称能岐王、宫廷却又要拟于天子的矛盾的境地和心理,从奉唐二十年正朔不改的秦王身份而言显然具有僭越之征。秦王陵出土两合墓志铭,李茂贞墓出土墓志一合,青石质,墓志盖方形盝顶无铭文,墓志石正方形,志文行楷,实有1116字,首行题“大唐秦王谥曰忠敬墓志铭并序”,撰文“凤翔节度推官朝议大夫前守尚书礼部郎中柱国赐金鱼袋薛光序撰”,具有一定史料补证价值和书法价值。奉茂贞夫人墓出土石函为长方形,盝顶盖,青灰色石材。李夫人墓志铭盖上阴刻“晋故秦国贤德夫人墓志铭”12个篆字,有文字1690字。秦王陵二号地宫出土的端门和一、二号地宫中形态各异、形象逼真的诸如鸳鸯牡丹图、驾鹤西游图、妇人启门图、两人抬轿图、八抬大轿图、胡人牵驼图、汉人牵马图和乐伎砖雕图等均具有较高的考古价值和艺术价值。
  注释:
  [1]刘昫:《旧唐书》卷178《郑畋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637页。
  [2]薛居正:《旧五代史》卷132《世袭列传·李茂贞》,中华书局标点本,第1737页。
  [3]司马光:《资治通鉴》卷260,昭宗乾宁三年,中华书局标点本,第8491页。
  [4]《资治通鉴》卷266,后梁太祖开平二年,第8701页。
  [5]欧阳修:《新五代史》卷40《李茂贞传》,中华书局点标本,第432页。
  [作者:吴毅,宝鸡文理学院教授、科技处处长]
  

乾陵文化研究(三)/樊英峰主编.--西安:三秦出版社,2005.05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