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论著 > 乾陵文化研究(三)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几件唐代陶质文物鉴定杂记

呼林贵

                                                                    
  年复一年的只做一样事情,那就是文物的鉴定与研究工作,也许对那些志存高远之士而言,这种工作是对意志的消磨,而像愚钝如我者,则恰恰感恩造化之安排,正合本性。喜爱是最好的老师,喜爱做这样的工作,也就不觉得单调或者无趣,反而会倍增兴趣,努力地看,努力地想,努力地学。也正因为这一点,愚者偶有心得,今不揣简陋,写成文字,供同好参考,若有错误,请方家赐教为盼。
  第一件应该是一件彩绘的塔式罐。塔式罐是唐代墓葬中常见的一种独特的随葬用品,大量的考古发掘资料证明,往往在墓葬的墓室前部成对成双对称列置,它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如塔顶像轮一般的罐盖,或高或矮,却透露着时代的早晚变化;而罐身为第二部分,罐子一般侈口卷唇,短颈鼓腹或斜收腹,小平底,而这罐身的胖瘦也反映着年代的先后不同;第三部分往往做成倒置的喇叭形的圆座,比较高耸。塔式罐有粉彩的为大宗,其次有三彩的,也还有黑瓷的和白瓷的等。当然也有莲座的、象座的、方座的、八棱座的等等,形态各异,造型奇妙。对于塔式罐的原本性质,过去有学者指出受印度的佛塔(主要是覆钵塔)的影响,笔者也写过小文,持此意见。这种文物有着重要的文化内涵,也有着很好的观赏价值,所以不论是学术界,还是收藏界,大家都很重视和追捧它。它的研究价值和收藏价值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相应的也就有人作起手脚了。当然是为了提高价值。眼下有完全新作的塔式罐,也有在已脱落掉彩绘的唐代塔式罐上再加上彩绘的作法,而后者即是真品假彩了。我们这里不谈其他的各类各式的唐代塔式罐,只谈后绘彩的一种塔式罐。这种真罐后绘彩的作法,我们借用其他文物上可见的类似作法,将其称为后添彩,或者后加彩、后挂彩,这里只用后加彩来叙述。近来多次见到这种后加彩的粉彩塔式罐。罐子的三部分均是唐代常见的红陶胎的罐子,制作方法及工艺特征完全符合唐代特点,只是将原来罐子上的大朵花卉纹样左右对称的用刀片剔掉,有意形成两个开光形的空间出来,顶留下了重新添加其他内容的地方。我们已见的重新加绘的图案内容有打马球图、仕女图、仕女奏乐图等。这种后加彩的塔式罐最容易使人“打眼”,价格不菲。原因是塔式罐往往是唐代原物,特征明确,而彩绘除开光之内为后加彩绘之外,其他部分的彩绘仍然是唐代彩绘原作。开光之内的彩绘新作却是提升价值的重要环节。正因为上述的这些原因,往往使人陷入判断的误区。我们经过多年认真细致的观察之后发现,要识破这种加彩的作法,需要注意以下一些细节。
  一是新作出的开光内往往粉底子要么被刮得很薄,几平露出了大面积的陶罐子红底本色,要么重新加的粉白底子过厚,与周边原有粉底子不一致。二是开光内所绘对象在墨色和红色的颜色与周边已有的唐代颜色不一致,往往偏深偏重。三是运笔不如唐代原有运笔奔放流畅,迟滞之势明显。四是所绘内容与塔式罐的使用性质不协调,相去甚远,有马生角之嫌。
  第二件就是拼装贴金彩绘天王俑。在比较大型的唐代贵族墓室的前部或者棺床前及墓门内,往往发现有成双、成对的天王俑和武士俑左右列置,这种俑一般形体硕大,体魄健美,面部生动,极富美感,由于使用多种方法来成型,工艺复杂,所以形态可视性极强,有很高的艺术鉴赏价值。加之其有镇邪护卫的人文意义,所以不论是公私博物馆还是收藏家、艺术家等,都非常喜爱这种陶俑,也就客观地促成了仿制的激情。整体仿制或复制的这种陶俑这次我们先不谈,只是谈一谈拼装成型的天王俑在鉴定时注意的事项。实际上不论是考古发掘品,还是已收藏或展陈在各类博物馆中的唐代天王俑,有红陶彩绘、有灰陶彩绘的,这两者均为粉彩俑类,另外还有三彩的天王俑、瓷质天王俑、金属的、木质的和石质的天王俑等。这里只谈红胎的彩绘贴金天王俑,而且是新拼装的。这里必须先限定一下什么是拼装的彩绘天王俑。我们所讲的拼装,是特指一部分是唐代天王俑身上的原物残余,而另一部分则是使用新的添加料,按原样制作好之后,再粘接拼装在一起,也即古玩家所讲的半错半对的对象。在唐代墓室中的天王俑,由于形体硕大,埋藏环境的变化及后人的盗扰,往往出土时多已残损断裂,有的还多有缺失。本来将其作考古修复也无不可,但如果恶意创造,欺诈于人,那就不好了。而近年来屡屡见到有这样重新拼装的东西出现,我由于职业的原因,就多有留心。发现这种拼装天王俑在鉴定时应注意以下一些特征:一是注意观察模、塑痕迹规律是否一致,这种俑一般采用外模成型工艺,而外棋并不是由一块整模,是多块外模,将对象分段分模制作成型,然后合模完成大型之后修整,表面覆细泥,局部稍厚,既可有粘合作用,又可手工雕刻,使对象更为清楚生动,又可避免千篇一律,各有表情和神态。正因为如此,重新制作的新的填充块上往往没有相应的痕迹。二是注意色彩,旧的彩绘往往使用矿物质颜料,千年仍艳丽有新鲜之感,而新绘颜料却是工业料,绘于陶俑身上后,往往没有艳丽的光泽。三是唐代贴金使用的是很薄的纯金金箔,而新加的金色往往是新的材料涂于其身,不起卷,没有贴金的质感和光泽,即是基本用纯金而为,往往面积较小,色泽不相同。四是对付这种做法还可以使用专门的X光照相技术,拍片后基本可以很清楚地发现哪些部位是新加的拼装填充料。
  第三件是采用“换头术”制作的陶俑。这类陶俑对象有人俑、马俑和镇墓兽等多种,均是采用“换头术”整合的。大体来说,这种“换头术”陶俑的作法与前述的第二大类近似,但又有比较大的区别。因为前述第二类所谓拼装的对象基本上是身体部位残缺,用新料填充。而换头却往往是在一件完整的唐代同类陶俑上,直接采用翻模工艺,将其头部原样移植到一件只有原身、而没有了原头的俑身子上。之所以采取这种“乾坤大挪移”的“换头之术”来制作出新的俑头,这是因为,不论是武士俑、天王俑、仕女俑、镇墓俑,还是马俑、驼俑、牛俑等,它们往往最为生动的地方是在头部和面部。不论是在博物馆的展线上,还是在著录唐代文物的图册之中,都可以看到牵马(驼)胡人俑的高鼻深目与络腮胡子构成的生动面容,可以看到面颊如剥兔,峻峭如削、环眼如灯的马首等,这是最具立体雕塑的艺术品,形神兼备,充满了活起来的生命律动。头首是统帅,也是艺术生命最精华的代表之处。在一些博物馆的展线上,往往将单独残余的人俑首、马首等特别陈列,而没有了头的身子却基本不曾陈列出来,足见头的重要性了。那么“换头术”移植各种俑头的方法是怎样的呢?首先选择可以“克隆”的合适对象;其次用翻模的方法“拷贝”下外模;再次使用“拷贝”下的外模填泥塑型;其四用已成型的俑头粘接在已有的俑身上;其五表层处理涂底子;其六是挂彩(釉);其七是作旧处理。这样“换头术”制作俑头的工程算完成了,也使得一件残俑身成了一件完整而精美的古代艺术品。用这种方法制作的成果也经常出现在一些公私博物馆的展线上或专门的著录之中,稍不注意往往无法弄清楚其中的异处。通过认真仔细的观察后我们发现,鉴定这类俑时要注意以下特征:一是注意人俑头前后合模的接缝处在耳朵部位是否与唐代原物有区别,唐代时耳朵是合模后安装上的,而新作的则是将头与耳朵一次模塑成型。二是由于采用直接“拷贝”已有原物,往往会发现有两件甚至更多的重复作品。三是新作的俑头往往没有经过入窑烧制环节,缩水率及吸水率不一致,会留下一些龟裂纹路。四是粉底和彩色的颜色光泽及色调有微小的区别。抓住这些特征即可判别出这种特别陶俑本体上的重要差别,鉴伪存真,达到鉴赏研究之目的。
  以上我们从三种状况的唐代陶质文物的鉴定分析入手,意在对新近出现的一些作法提供破解的技术支持,是否达到了我们的初衷,也不好讲,原因是文物的鉴定往往会牵连到很多学科知识的使用,不仅需要见得多,还要想得多,要有理论的探索和支撑,要有分析判读的逻辑过程。好在我们仍然在努力。
  [作者:呼林贵,陕西省文物局文物鉴定组研究员]
  乾陵吟古
  黄光任
  石 狮
  乾陵内城东西南北四门,分别为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各有两只雄狮镇守。
  陵郭四门皆有名,八狮镇守更峥嵘。幽宫二圣安无恙,应谢兽王威且诚。
  六 马
  古代帝王出巡时,所乘之金银车辇驾有六匹马,也称六龙。
  前朝往事逾千载,金银车辇化尘埃。六龙伫立玄武门,巡幸帝王不复来。
  

乾陵文化研究(三)/樊英峰主编.--西安:三秦出版社,2005.05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