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论著 > 乾陵文化研究(七)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姚崇与武则天

王双怀


  姚崇是初唐到盛唐过渡时期的重要人物。他历经高宗、则天、中宗、睿宗、玄宗五朝,三次担任宰相,对唐代前期的历史产生过较大影响。古人认为,狄仁傑是武则天时代的“上公”,而姚崇则是唐玄宗开元年间的“贤相”。今人也往往只注意到他在开元年间与宋璟的合作,认为他是开元之治的功臣。事实上,姚崇在34岁之前,生活在唐高宗时期,35至56岁生活在武则天当政时期,57岁至62岁生活在中宗、睿宗时期,63岁至72岁生活在玄宗时期。他第一次担任宰相是在武则天当政时期,从圣历元年(698)十月十七日至神龙元年(705)二月四日,历时2292天,约当六年零三个月。第二次担任宰相是在睿宗景云元年(710)六月二十八日至次年二月初九,历时217天,约七个多月。第三次担任宰相是在玄宗开元元年(713)十月十四日至开元四年闰十二月二十七日,历时1197天,约三年零三个月。前后累计,姚崇共当过十多年宰相,其中大部分时间是在武则天当政时期。显然,在武则天时代,姚崇已经在政治舞台上扮演了重要角色[1]。本文拟探讨姚崇在武周时期的活动,进一步阐明姚崇与武则天的关系。
  一 姚崇是武则天选拔的人才
  关于姚崇的早期经历,文献中有所涉及。他在12岁时丧父,成为孤儿。少年时代为人豪爽,不爱读书,喜欢舞枪弄棒,打猎游戏。长大后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才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开始发愤读书。《大唐新语》卷6载:“姚崇初不悦学,年逾弱冠,常过所亲,见《修文殿御览》,阅之,喜,遂耽玩坟史,以文华著名。”[2]
  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太子弘去世,姚崇以“孝敬挽郎”的身份步入仕途。当时他26岁。仪凤二年(677),应“下笔成章”举[3],改授濮州司仓参军[4],不久调任郑州司仓,在政治上渐露头脚。其后“历牧常、扬,吏并建碑纪德。再秉衡轴,天下钦其公直”。由于他精通司法,为人正派,在地方上颇有政绩,因而不断得到提拔。
  在武则天临朝称制时期,姚崇被从地方调入中央,担任司刑丞,参与审理刑狱。当时武则天为了改朝换代,任用酷吏打击政敌。酷吏揣时希旨,罗织罪名,用刑深刻。而姚崇据理抗争,持法宽平,保全了不少人的性命[5]。不久升任夏官郎中,参与兵部事务。在此期间,他的才能被武则天发现,因而又得到破格提拔。《资治通鉴》卷205载:“契丹入寇,军书填委,夏官郎中硖石姚元崇剖析如流,皆有条理,太后奇之,擢为夏官侍郎。”[6]
  姚崇为人鲠直,刚正不阿。《太平广记》卷259载:“唐成敬奇有俊才,天策中,诣阙自陈,请日试文章三十道。则天乃命王勃试之,授校书郎,累拜监察大理正,与紫微令姚崇连亲。崇尝有疾,敬奇造宅省焉,对崇涕泪。怀中置生雀数头,乃一一持出,请崇手执之而后释,祝云:‘愿令公速愈也。’崇勉从之。既出,崇鄙其谀媚,谓子弟曰:‘此泪从何而来?’自兹不复礼也。”更重要的是,姚崇所到之处,注意兴利除弊,“夙夜孜孜,致君于道”,因而在同僚中有很好的口碑。后来经过狄仁傑的推荐,姚崇进一步受到武则天的重用,成为武周王朝中枢中的重要成员。圣历二年(699)十月,姚崇被任命为夏官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从此在武周时期担任宰相长达六年之久,直到长安四年(704)与二张发生尖锐冲突始罢相位。《册府元龟》卷317载:“姚元崇,为宰相。长安四年,张易之先请移京城大德僧十人配定州私置寺,僧等告诉,元崇断停。易之屡以为言,崇不纳。繇是改授司仆卿,知政事如故,便充灵武道大总管。”[7]尽管如此,还让他继续为国家推荐人才。这说明武则天对姚崇仍很信任。
  二 姚崇曾多次受到武则天的表彰
  姚崇的政治作风是求真务实,谠言正议,孝悌仁爱,有大家风范。因此,他多次受到女皇武则天的表彰。
  其一,因忠诚正直受到表彰。神功元年(697)九月,酷吏相继被杀,从而退出了历史舞台。武则天让大臣们复议武周“革命”前后发生的所谓“谋反”案件,姚崇第一个站出来说谋反案实际上都是冤假错案,希望武则天为其平反昭雪,并以自家百口性命保大臣不反。武则天当即赏银千两,表彰姚崇的忠贞。《大唐新语》卷3载:武周政权稳固后,酷吏受到应有的惩罚,武则天悔于枉滥,对侍臣讲:“近者朝臣多被周兴、来俊臣推勘,递相牵引,咸自承伏。国家有法,朕岂能违。中间疑有滥者,更使近臣就狱推问,得报皆自承引,朕不以为疑,即可其奏。自周兴、俊臣死,更不闻有反逆者。然已前就戮者,岂不有冤滥耶?”夏官侍郎姚崇回答说:“自垂拱已后,被告身死破家者,皆枉酷自诬而死,告事者特以为功。天下号为罗织,甚于汉之党锢。陛下令近臣就狱推问者,近臣亦不自保,何敢辄有动摇。赖上天降灵,圣情发寤,诛灭凶竖,朝庭晏安。今日已后,微躯及一门百口,保见在内外官吏无反逆者。”则天大悦曰:“已前宰相皆顺成其事,陷朕为淫刑之主。闻卿所说,甚合朕心。”乃赐银一千两[8]。《册府元龟·台省部·正直》亦载:“姚元崇为夏官侍郎,万岁通天二年,则天谓侍臣曰:‘近者朝臣多被周兴、来俊臣等推勘相牵,咸自承服。国家有法,朕岂能违。中间疑有枉滥,更使近臣就狱推问,皆得手状,承引不虚,朕不以为疑,即可其奏。自周兴、来俊臣死后,更无闻有反逆者。然则已前就戮者不有冤滥邪?’元崇对曰:‘自垂拱已后,被告身死破家者,皆是枉酷自诬而死。告者特以为功,天下号为罗织,甚于汉之党锢。陛下令近臣就狱问者,近臣自亦不保,何敢辄有动摇!被问者若翻,又惧遭其毒手。将军张虔勖、李安静等是也。赖上天降灵,圣情发寤,锄诛凶竖,朝廷乂安。今日已后,臣以微躯及一门百口保见在内外官更无反逆者。乞陛下得告状,但收掌不须推问。若后有徵验,反逆有实,臣请受知而不告之罪。’则天大悦曰:‘前宰相皆顺成其事,陷朕为淫刑之主。闻卿所说,甚合朕心。’其日使高品官,送银千两赐之。”[9]《旧唐书》卷96《姚崇传》《资治通鉴》卷206神功元年九月条也有类似的记载。这些史料充分说明,姚崇忠君爱国,舍己为人,有很高的政治素质。
  其二,因孝受到表彰。姚崇不仅是一名忠臣,而且是一名孝子。他的孝行符合唐王朝“以孝治天下”的理念,表现十分突出,因而也曾受到过武则天的表彰。《册府元龟》卷319载:“姚元之长安中为凤阁侍郎,以母老表请解职归侍,言甚哀切。则天难违之,下制曰:‘忠为令德,孝乃天经,义著君亲,道存爱敬,其或兼者,可不美欤!银青光禄大夫行凤阁侍郎兼检校相王府长史同凤阁鸾台三品姚元之,自掖垣趋侍廊庙谋猷,竭节尽诚,谠言正议,始终无替,弘益已多。近以母氏衰老,情兼喜惧,在休沭之期,阙晨昏之礼。乞解所职以就闲养,外奏内请,志到词勤。宜遂恳情,用敦孝道。眷彼藩邸,高选纲佐,俾从梁苑之游,以致潘园之乐。可行相王府长史。’”[10]又令兼尚书事同三品。《旧唐书·姚崇传》亦载:“长安四年,元之以母老表请解职侍养,言甚哀切,则天难违其意,拜相王府长史,罢知政事,俾获其养。”[11]显然,作为资深的政治家,姚崇在孝的方面为时人树立了典范。
  三 姚崇荐举张柬之导致武则天下台
  武则天对姚崇很信任,也很赏识,故让他长期担任宰相之职,并要求他为国家荐举人才。姚崇也能兢兢业业,尽心事君。但他没有想到,他所推荐的张柬之等人,竟成了武则天下台的推动者和武周政权的掘墓人。关于姚崇推荐张柬之事,文献中多有记载。按照其史料来源,大抵可分为三种情况:
  其一,《大唐新语》卷6载:“张柬之进士擢第,为清源丞,年且七十余,永昌初,勉复应制策。试毕,有传柬之考入下课者,柬之叹曰:‘余之命也!’乃委归襄阳。时中书舍人刘允济重考,自下第升甲科,为天下第一,擢第,拜监察,累迁荆州长史。长安中,则天问狄仁傑曰:‘朕要一好汉使,有乎?’仁傑对曰:‘臣料陛下若求文章资历,则今之宰臣李峤、苏味道,亦足为之使矣。岂非文士龌龊,思大才用之,以成天下之务者乎?’则天悦曰:‘此朕心也。’仁傑曰:‘荆州长史张柬之,其人虽老,真宰相材也。且久不遇,若用之,必尽于国家。’则天乃召以为洛州司马。他日又求贤,仁傑曰:‘臣前言张柬之,犹未用也。’则天曰:‘已迁之矣。’仁傑曰:‘臣荐之,请为相也。今为洛州司马,非用之也。’乃迁秋官侍郎。及姚崇将赴灵武,则天令举外司堪为宰相者,姚崇曰:‘张柬之沉厚有谋,能断大事,且其人年老,陛下急用之。’登时召见,以为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年已八十矣。与桓彦范、敬晖、袁恕己、崔玄暐等诛讨二张,兴复社稷,忠冠千古,功格皇天云。”[12]《太平御览》卷632所载与此相同。
  其二,《旧唐书》卷89载:“仁傑常以举贤为意,其所引拔桓彦范、敬晖、窦怀贞、姚崇等,至公卿者数十人。初,则天尝问仁傑曰:‘朕要一好汉任使,有乎?’仁傑曰:‘陛下作何任使?’则天曰:‘朕欲待以将相。’对曰:‘臣料陛下若求文章资历,则今之宰臣李峤、苏味道亦足为文吏矣。岂非文士龌龊,思得奇才用之,以成天下之务者乎?’则天悦曰:‘此朕心也。’仁傑曰:‘荆州长史张柬之,其人虽老,真宰相才也。且久不遇,若用之,必尽节于国家矣。’则天乃召拜洛州司马。他日,又求贤,仁傑曰:‘臣前言张柬之,犹未用也。’则天曰:‘已迁之矣。’对曰:‘臣荐之为相,今为洛州司马,非用之也。’又迁为秋官侍郎,后竟召为相。柬之果能兴复中宗,盖仁傑之推荐也。”[13]《册府元龟》卷324所载与此相同。《资治通鉴》卷207所载略同。
  其三,《唐会要》卷53载:“长安二年,则天令狄仁傑举贤。仁傑举荆州长史张柬之:‘其人虽老,真宰相才也。且久不遇,若用之,必尽节于国家矣。’乃召为洛州司马。他日,又求贤。仁傑曰:‘臣前言张柬之,犹未用也。’则天曰:‘已迁之矣。’对曰:‘臣荐之请为相也,今为洛州司马,非用之也。’又迁秋官侍郎。四年,夏官尚书灵武大总管姚元之将赴镇,则天命举外内堪为宰相者。元之对曰:‘秋官侍郎张柬之,沉厚有谋,能断大事。且其人年老,惟陛下急用之。’”[14]《旧唐书》卷91所载略同。
  虽然因史料来源不同,各书所载情节有所差异,但内容基本是一致的。即在武则天长安年间,武则天多次求贤,让狄仁傑、姚崇向她推荐可以担负重任的人才。狄仁傑多次推荐张柬之,未被重用,姚崇又推荐他,张柬之遂被武则天任命为宰相。而张柬之在当上宰相之后,发动了政变,成为改周为唐的功臣,同时,也成了武周政权的葬送者。
  从大量资料分析来看,武则天是非常重视人才的。在求贤方面不遗余力,表现出知人之明。在用人方面也能做到明察善断,用人唯贤[15]。但她过分相信姚崇,用了张柬之,不能不说是她在用人方面的一大败笔。其严重后果完全超出了她的想像,对她和她所缔造的武周政权形成了致命的打击。
  四 姚崇因同情武则天被贬官
  从史料记载来看,张柬之当宰相是由姚崇推荐的,张柬之发动政变时,姚崇也参与了他们的行动。按理说,姚崇是张柬之的恩人,是中宗复辟的功臣。然而,在张柬之政变之后,姚崇没有得到奖赏,反而被贬。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姚崇同情武则天所致。
  关于这件事,《资治通鉴》卷208载:“太后之迁上阳宫也,太仆卿、同中书门下三品姚元之独呜咽流涕。桓彦范、张柬之谓曰:‘今日岂公涕泣时邪!恐公祸由此始。’元之曰:‘元之事则天皇帝久,乍此辞违,悲不能忍。且元之前日从公诛奸逆,人臣之义也;今日别旧君,亦人臣之义也,虽获罪,实所甘心。’是日,出为亳州刺史。”[16]《册府元龟》卷315载:“后则天移居上阳宫,中宗率百官就宫起居,王公已下皆欣跃称庆,元之独呜咽流涕。彦范、柬之谓元之曰:‘今日岂是啼泣时邪?恐公祸从此始。’元之曰:‘事则天年久,乍此辞违,情发于中,非忍所得为。昨从公诛凶逆者,是臣之常道,岂敢出言。今辞违旧主悲泣者,亦臣子忠节缘此获罪,实所甘心。’无几,出为亳州刺史。”[17]同书卷622亦云:“姚元之为司仆卿,则天传位于中宗,王公以下皆欣跃称庆,惟元之呜咽流涕。既而侍中桓彦范、中书令张柬之谓曰:‘今日岂是啼泣时,恐公祸从此始!’元之曰:‘事则天年久,乍此辞违,情发于衷,忍所不得。昨公诛凶逆者,是臣子之常道,岂敢言功;今辞违旧主悲泣者,亦臣子之终节。缘此获罪,实所甘心。’未几出元之为亳州刺史。”《新唐书·姚崇传》也有类似的记载。
  上述史料表明,姚崇与武则天是有感情的,他当初推荐张柬之,并没有料到张柬之会发动政变。他后来参与张柬之政变,主要是对二张不满,想收拾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似乎并没有想到政变对武则天造成如此巨大的伤害。正因为如此,他才会在武则天下台时侮恨交加,呜咽流涕,才会被张柬之等人逐出朝廷。这也说明,姚崇与张柬之等人的政治立场是有很大差异的。姚崇被他推荐的张柬之等人逐出朝廷,从一个重要的侧面说明张柬之等人发动政变另有目的。事实证明,张柬之并不是什么人杰,而姚崇才是真正的栋梁。后来张柬之等很快退出了历史舞台,姚崇则在开元年间的政治舞台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注释
  [1]姚学谋:《姚崇研究辑存》,银河出版社2011年,第57—68页。
  [2]《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266页。
  [3](清)徐松著,赵守俨点校:《唐登科记考》卷2唐高宗仪凤二年,中华书局1984年,第66页。
  [4]《旧唐书》卷96载:“元崇为孝敬挽郎,应下笔成章举,授濮州司仓。”第3021页。
  [5]《文苑英华》卷884《梁国公姚崇神道碑》:“天授之际,狱吏峻密。公持法无颇,全活者众。”
  [6]《资治通鉴》卷205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十月条,中华书局1956年,第6510页。《册府元龟》卷458、《旧唐书》卷96所载略同。《新唐书》卷124《姚崇传》亦云:“武后贤之,即拜侍郎。”中华书局1975年,第4381页。
  [7](宋)王钦若等编纂,周勋初等校订《册府元龟》卷317《宰辅部·正直》,凤凰出版社2006年(第4册),第3585页。
  [8]《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册),第36页。《太平御览》卷636略同。
  [9]《册府元龟》卷315《台省部·正直》,凤凰出版社2006年,第5197—5198页。
  [10]《册府元龟》卷319《宰辅部·褒宠》,第3612页。
  [11]《旧唐书》卷96《姚崇传》,第3022页。
  [12]《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册),第268—269页。
  [13]《旧唐书》卷89《狄仁傑传》,第2894—2895页。
  [14](北宋)王溥:《唐会要》(中册),中华书局1955年,第920页。
  [15]详见拙著:《武则天评传》,三秦出版社1993年,第207—230页。
  [16]《资治通鉴》卷208神龙元年二月条,第6584页。
  [17]《册府元龟》(第4册),第3569页。
  (王双怀,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乾陵文化研究(七)/樊英峰主编.--西安:三秦出版社,2012.1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