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论著 > 乾陵文化研究(六)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唐代医疗技术管窥——从几例外科疾病的治疗说起

穆兴平 魏鹏


  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医理论专著《黄帝内经》问世,标志着我国传统医学作为一门学科的诞生。而后的《神农本草经》总结了汉以前人们的药物知识,载药365种,并记述了君、臣、佐、使、七情和合、四气五味等药物学理论。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则确立了中医学辨证施治的理论体系与治疗原则,为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公元657年唐政府组织苏敬等二十余人编修完成了中国的第一部药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典——《唐本草》。唐代医学家孙思邈集毕生之精力,著成《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集唐以前方书之大成。总之,到了唐代,医学已经成了一门理论体系完备、实践经验丰富的学科。尤其对某些重大疾病的治疗取得了很重要的突破,甚至可以说居于世界领先水平。以下试以几例外科疾病的治疗予以说明,不妥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一 对“安金藏金创肠出”的治疗
  武则天载初年间,发生了“裴匪躬、范云仙私谒皇嗣”案[1],裴、范二人被腰斩于市。不久,又有人“诬告皇嗣(李旦)潜有异谋”[2],武则天令来俊臣“穷鞫其状”[3]。“左右不胜楚毒,皆欲自诬”[4],太常工人金藏为了证明皇嗣李旦不反。“即引佩刀自剖其胸,五藏并出,流血被地,因气绝而仆”[5]。武则天听说以后大惊,立刻命人用车拉入宫中医治,“遣医人却内(纳)五藏,以桑白皮为线缝合,傅之药。经宿,金藏始苏”[6]。安金藏这次金创肠出后被成功抢救了过来,而且之后至少还活了四十余年[7],最后寿终正寝。
  其实,所谓“自剖其胸”,剖的应该是腹部,因为胸部有胸骨及肋骨保护,是不容易剖的。“五藏并出”,也应是肠出腹外。这在《新唐书》卷191《安金藏传》有明确记载,即“引佩刀自剚(音zi,用刀刺人)腹中,肠出被地”[8]。桑白皮[9]为一种中药,是桑树的内层根皮,古代用桑白皮的长纤维制成的线,作外科缝合手术之用。虽不及现代的羊肠线,但在一千多年前就已经很先进了。
  对于安金藏自刺后进行的抢救处置方法,我国现存唐代医书未有记载,两《唐书》作为史书,仅记载了缝合术。“肠出被地”,必然沾染了许多杂物,在“纳入腹中”之前应当对杂物予以清理,这些也未见记载。日本的冈野诚先生做了专门的研究,他从日本现存最古老的医书,即成书于公元984年,由丹波康赖所撰的《医心方》中找到了专治肠出、肠断的中国古医方,它们与医人治疗安金藏之法如出一辙[10]。而《医心方》是丹波康赖总结经由朝鲜半岛传入日本的中国唐代医书编撰而成的,书中注有医方方名及出处。《医心方》中不仅有“取桑皮线缝肠皮”[11]的记载,而且有“肠但出不断者,当作大麦粥,取汁持洗肠,以水渍纳之”[12]等缝合之前的“洗肠术”。还对缝合之后所敷之药有记载,即“用蒲黄粉之”[13]。蒲黄为香蒲科植物水烛香蒲的花粉,有止血、化瘀、通淋等功效,是很好的外伤外用药。“大麦,作饭滑”[14],这也许就是用大麦粥汁洗肠的原因。后来明代成书的《本草纲目》也录有唐代孙思邈《千金方》中的“被伤肠出方”,即“被伤肠出:以大麦粥汁洗肠推入,但饮米糜,百日乃可”[15]。
  而在1881年的美国,加菲尔德总统遇刺,他身中两弹,一弹只是擦伤手臂,另一弹从背部右方射入,穿透了第一腰椎骨,但未击中任何其他重要器官、动脉或静脉。这个非致命伤,在折腾了79天后,以加菲尔德死于败血症而告终[16]。这固然与未探明子弹的准确位置,没有及时取出子弹有关,但是即使不取出子弹,只要简单的治疗外伤,也不至于让总统先生死于非命。
  以上说明,唐代已经有相当完善的外伤抢救处理方法,就是今天看来,也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也可以说,当时它已经处于世界超前水平了。
  二 白居易的眼病与“金针拨障法”
  白居易晚年患上了严重的眼病,在他的《眼病二首》中有具体描述:
  散乱空中千片雪,蒙笼物上一重纱。
  纵逢晴景如看雾,不是春天亦见花。
  僧说客尘来眼界,医言风眩在肝家。
  两头治疗何曾瘥,药力微茫佛力赊。
  眼藏损伤来已久,病根牢固去应难。
  医师尽劝先停酒,道侣多教早罢官。
  案上谩铺龙树论,盒中虚撚决明丸。
  人间方药应无益,争得金篦试刮看?[17]
  从眼中所见之症状来看,诗人患的应该是白内障,正在阅读眼科专著《龙树论》,如果像“决明丸”这种治眼的药物没有作用,诗人就要考虑利用手术治疗,即用金篦来刮除眼中的障翳。
  《龙树论》,全称《龙树菩萨眼论》,历来被认为是我国有记载的首部眼科专著,原书已佚。《秘传眼科龙木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眼科专著,被认为是在唐代《龙树菩萨眼论》的基础上,宋元医家补充或辑录其他医著内容后而流传于世的。该书记录了唐代《龙树论》等眼科医书的内容[18]。
  “争得金篦试刮看”,就是准备进行“金篦刮膜术”。另外杜甫有诗句“金蓖空刮眼,镜象未离(一作难)铨”[19]。刘禹锡也有诗句“看朱渐成碧,羞日不禁风。师有金蓖术,如何为发蒙”[20]。刘禹锡的眼病,似乎要婆门僧人来医治,说明当时掌握这种高难度手术的主要是印度僧人。这种手术就是《眼科全书》《眼科大全》《银海精微》等中医古籍中记载的“拨下法”、“金针法”,也就是中医眼科的金针拨翳障法。如此多的白内障及其手术的记载,足以说明金篦刮膜术在唐代已相当普及。
  早在天宝十一年(752)唐代王焘所撰著的《外台秘要》中就提到了“金篦刮膜术”。“唯正当眼中央小珠子里,乃其有障,作青白色……,名作脑流青盲眼……”[21]说明了白内障的患病部位,外部形态,以及当时的名称—“脑流青盲眼”,“此宜用金篦决,一针之后,豁若开云而见白日”则指出了手术器械——金篦(金针),以及术后的效果。可以肯定用金针拨障术治疗白内障在当时已是一种极为流行的手术方法。“金篦决”即金针拨障术,“决”的基本字义有“排除障碍,疏通”的意思。
  但唐代的文献没有明确记载该手术的具体方法,使我们无法了解更多的相关内容。笔者只能从稍后的文献记载来加以推测。
  稍后宋代的《太平圣惠方》特别对金针拨障术有详细的介绍,该书卷33《开内障论》的形候(形态及征候),即“凡内障之眼,形候甚多,好恶非一,有冰、有涩、有滑、有散”[22]。手术时患者的姿势,即“令患人正面坐,手捉医人腰带,勿令放手”[23]。还指出下针要轻重有别。如“徐徐进针,勿令过重,亦不可全轻。初且须轻轻,未入,即须稍重”[24],手术过程及各个阶段的感觉均有记载。如“转针不过子午。若针觉坚急者,则是入膜。若放手犹滑,及未得全入。若已入了,其眼觉痛。若痛且住歇少时,更渐进之。临欲过膜,痛即更甚,方便用意针过。待痛稍定,即可倒针向瞳仁。与瞳仁齐平,拨之向下,不得绝重手也。离瞳仁微近,开眼便见物。既见物,须捻眼合,缓缓抽针出了。停五十息,久开得明。明见物分明,即以绵封之,依法将息”[25]等。还有手术后护理的介绍以及“以大黄木香等为末,以醋浆水和如泥,作饼子拓之即定”[26]的防吐止痛之法等。整个手术过程的记载相当完整。《太平圣惠方》,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开始编修,成书于淳化三年(992),距唐亡也就七八十年,唐人这种手术的方法及过程应当与此没有大的区别。
  一千多年以来,唐代发明的这种治疗白内障的手术方法一直在应用,可以说影响深远。宋代的苏东坡写过一首诗——《赠眼医王生彦若》,诗中对这个王彦若医生进行的一例白内障手术做了全程记录[27]。直到现代,这种手术仍然在许多地方很流行。1975年,晚年的毛泽东主席患上了白内障,最后选择了传统中医的“金针拨障”来治疗白内障,使毛主席得以重见光明[28]。
  当然,唐人发明的传统白内障手术不能同现代的超声乳化技术相比,但在人工晶体法发明以前,它的先进性是不容置疑的。
  三 孙思邈的葱管导尿术
  相传,孙思邈收治了一位尿潴留患者,患者面色青紫,下腹部高高隆起,摸摸坚硬无比,切脉时其脉“紧而数”,显然是尿闭结症(就是现在所说的尿潴留)。以往他曾用莴苣治小便不通颇有经验,此次用之,疗效并不理想,只流出一丁点儿又尿闭了。望着病人痛苦的样子,孙思邈毫无办法。突然,他看见附近邻居家的孩子拿着葱管吹着玩,急忙取了几根葱管,洗干净后切掉两头,然后小心插入病人尿道,并且像小孩子那样鼓腮一吹,果然尿液汩汩流了出来。等到尿液流尽,葱管拨出,病人已经痛苦全消,如同常人了。
  这虽然为传说,但葱管导尿术却明确记载在他的《备急千金要方》中,所谓“凡尿不在胞中,为胞屈僻,津液不通,以葱叶除尖头,纳阴茎孔中深三寸,微用口吹之,饱胀,津液大通便愈”[29]。这种方法确实算得上一种创举。
  稍后的《外台秘要》将这种方法发展为“葱管—药物—口吹式导尿法”,即“救急主小便不通方:取印成盐七颗,祷筛作末,用青葱叶尖盛盐末,开便孔内叶小头于中吹之,令盐末入孔即通,非常之效”[30],增加了往膀胱中送入盐末这一步骤。应该算有一定进步了。
  可以说,葱管应该是现代塑料导尿管的雏形,而孙思邈则是导尿术的鼻祖。
  四 唐高宗的风眩病与秦鸣鹤的“针灸”术
  唐高宗李治患有风眩病,可能是现在的高血压或其他脑血管疾病,一旦发作,头痛目眩,痛不可忍。弘道元年(683)十一月,“上苦头痛不可忍,侍医秦鸣鹤曰:‘刺头微出血,可愈。’……即刺百会,上曰:‘吾眼明矣。’”[31]这次以针灸法对高宗风眩病的治疗,虽然没有根治,但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病情,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针灸术虽起源较早,但它大量应用于临床是在宋代王惟一的《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及他铸造的两具铜人模型之后才开始的。而唐代的侍御医秦鸣鹤敢在皇帝头上试针,而且在遭到武则天的反对时仍敢下针[32],可见他对高宗风眩病的治疗已经成竹在胸。他能够准确地诊断病情,做到对症治疗。因而可以说,当时针灸术已经相当成熟了。
  五 结语
  唐代的外科疾病治疗还包括,以接骨为主的骨伤病的治疗,分阶段用药消散、蚀疮排脓、敛疮生肌而对疮痈的治疗,以切除为主的痔漏病的治疗等等。而比较先进,具有代表性的主要就是“金创肠出术”、“金篦刮膜术”、“葱管导尿术”以及“针灸术”。这些外科疾病治疗技术不但在当时很先进,而且在以后许多年里一直是人们治疗以上疾病的最为主要的方法。在抗生素发明以前,在以解剖学和无菌操作为基础的现代外科学形成以前,唐人的这些外科疾病治疗方法,可以说意义重大。甚至可以说,某些思路和方法促成了现代医学治疗这些疾病的科学方法的产生。
  注释
  [1][2][3][4][5][6]《旧唐书》卷187《安金藏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885页。
  [7]据《旧唐书》卷187《安金藏传》载“开元二十年,又特封代国公”,可见,开元二十年(732)他还活着,而他出事的载初年只有689年一年,因而,之后他至少还活了43年。
  [8]《新唐书》卷191《安金藏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506页。
  [9]王焘:《外台秘要》卷11有“桑根白皮新掘入地三尺者佳”句。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本)1955年版,第316页。
  [10](日)冈野诚:《唐の安金藏の割腹》,刊日本《法史学研究会会报》第5号,2000年7月,第33—37页。
  [11][12][13](日)日本·丹波康赖:《医心方》卷18《治金疮肠出方第六》,全文如下:“又云:肠但出不断者,当作大麦粥,取汁持洗肠,以水渍纳之,当作研米粥饮之。二十余日,稍作强糜食之,百日后可进饭耳。《删繁方》治金疮肠出方:取桑皮线缝肠皮,用蒲黄粉之。”见赵明山等校注《医心方》,辽宁科技出版社1996年版,第724页。
  [14][15]《本草纲目》卷22《谷部》,引自《中医e百》网《中医古籍》之《本草纲目》《谷之一》。网址:www.tcm100.com。
  [16]严家新:《总统遇刺与医学进步》,《读者》2011年第11期,第40页。
  [17]《全唐诗》卷447,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5053页。
  [18]《秘传眼科龙木论》卷之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版,第3页。
  [19]杜甫:《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全唐诗》卷230,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2514页。
  [20]刘禹锡:《赠眼医婆门僧人》,《全唐诗》卷358,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4036页。
  [21]王焘:《外台秘要》卷21《出眼疾候一首》中有:“唯正当眼中央小珠子里,乃其有障,作青白色……名作脑流青盲眼……”“此宜用金篦决,一针之后,豁若开云而见白日”。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本)1955年版,第562页。
  [22][23][24][25][26]《太平圣惠方卷》卷33《开内障眼论》,人民卫生出版社1958年版,第700—701页。《中医e百》网《中医古籍》亦有载,网址:www.tcm100.com。
  [27]苏轼:《赠眼医王生彦若》,《苏轼诗集》卷15。
  [28]杨东晓:《他让晚年毛泽求重见光明》,《新世纪周刊》2009年第17期,第64页。
  [29]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20《膀胱腑方》之《胞囊论第三》,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本)。另在《中医e百》网《中医古籍》之《备急千金要方》卷20《膀胱腑方》之《胞囊论第三》亦有载。网址:www.tcm100.com。
  [30]王焘:《外台秘要》卷27《小便不通方一十三首》,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本)1955年版,第741页。
  [31]《旧唐书》卷5《高宗本纪》,第111页。
  [32]《旧唐书》卷5《高宗本纪》载:“天后帷中言曰:‘此可斩,欲刺血于人主首耶!’”第111页。
  (穆兴平,陕西乾陵管理处,文博助理馆员;魏鹏,陕西乾陵管理处)

乾陵文化研究(六)/樊英峰主编.--西安:三秦出版社,2011.1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