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论著 > 乾陵文化研究(六)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唐代“秦吉了”考略

穆兴平 李育红


  唐代诗词中经常会见到“秦吉了”这个词,本文拟对唐人所称的“秦吉了”的名称由来、外部形态、生活习性、分布地域等方面予以考述,不妥之处,请方家指正。
  一 唐代诗词中所见之“秦吉了”
  唐代有许多关于“秦吉了”的诗词。如自居易《秦吉了》云:“秦吉了,出南中,彩毛青黑花颈红。耳聪心慧舌端巧,鸟语人言无不通。昨日长爪鸢,今朝大觜乌。鸢捎乳燕一窠覆,乌啄母鸡双眼枯。鸡号堕地燕惊去,然后拾卵攫其雏。岂无雕与鹗,嗉中肉饱不肯搏。亦有鸾鹤群,闲立高飏如不闻。秦吉了,人云尔是能言鸟,岂不见鸡燕之冤苦。吾闻凤凰百鸟主,尔竟不为凤凰之前致一言,安用噪噪闲言语。”[1]张籍的《昆仑儿》诗云:“昆仑家住海中州,蛮客将来汉地游。言语解教秦吉了,波涛初过郁林洲。金环欲落曾穿耳,螺髻长卷不裹头。自爱肌肤黑如漆,行时半脱木棉裘。”[2]杜甫乐府诗《秦吉了》中有,“秦吉了,人云尔是能言鸟”[3]。李白《自代内赠》中也有“安得秦吉了,为人道寸心”的名句。可见,秦吉了是唐人喜爱的一种会学说人话的鸟。
  二“秦吉了”的名称由来及别名
  元代伊世珍的《琅嬛记》卷上引《谢氏诗源》的一个寓言故事,而提到了“秦吉了”的名称由来。故事为:
  昔有丈夫与一女子相爱,自季夏二十六日以书札相通。来年是日,箧中殆满,皆凭一鸟往来。此鸟殊解人意,至是日忽对女子唤曰:“情急了。”女子因书系其足曰:“秋期若再不果,有如白日,惟其所为。”因名此鸟为“情急了”。沈如筠诗云:“好因秦吉了,方为寄深情”。“秦吉了”,后人误呼。[4]
  该寓言认为“秦吉了”是“情急了”的误传。这最多只能当一个美丽的传说,与其真相相差甚远。
  而南宋罗愿《尔雅翼》卷14有,“秦中有吉了鸟,毛羽黑,大抵如鸜鹆,然有两耳,如人耳而红。”据此,是鸟原名吉了,以出秦中,故名秦吉了[5]。这应该是秦吉了得名的由来。但这种鸟主要生活在岭南,应该说秦地是不产秦吉了的,大概是秦人爱养这种鸟,人们理所当然的这么认为的吧。这确实无法考证了。但唐代宫廷有驯养的“秦吉了”,武则天养的“秦吉了”还会长称万岁,为此,他还专门命人做了“鸟歌万岁乐”[6]。
  《旧唐书》之《音乐志二》载,“今案岭南有鸟,……笼养久,则能言,无不通,南人谓之吉了,亦云料。”[7]可见,南方人将这种鸟叫“吉了”,也叫“料”。
  而两《唐书·南蛮传》载林邑国产结辽鸟[8],“结辽”与“吉了”音近,应为唐人对同一词汇的不同记述,也就是“秦吉了”。
  综合以上,唐人对“秦吉了”的称呼有“秦吉了”、“吉了”、“结辽”、“料(了)”等名称。可以这么说,这种鸟全称“秦吉了”,简称“吉了”或“结辽”,再简则为“料(了)”。这其实就是现在所称的“鹩哥”。“鹩”字是后来人们为它造的专用字。至于“哥”,可能与“歌”有关,凡是能学人说话的鸟都称为“哥”,如八哥、鹦哥、鹩哥等。
  三 “秦吉了”的形态特征和生活地域
  杜甫的乐府《秦吉了》中有“秦吉了,出南中,彩毛青黑花项红。耳聪心慧舌端巧,鸟语人言无不通”[9]。
  《旧唐书》之《音乐志二》载,“今案岭南有鸟,……开元初,广州献之,言音雄重如丈夫,委曲识人情,慧于鹦鹉远矣,疑即此鸟也”[10]。接着又对注《汉书》者所认为的“武帝年间南越所献的能言鸟为鹦鹉”之说进行了反驳,“《汉书·武帝纪》书南越献驯象、能言鸟。注《汉书》者,皆谓鸟为鹦鹉。若是鹦鹉,不得不举其名,而谓之能言鸟。鹦鹉秦、陇尤多,亦不足重。所谓能言鸟,即吉了也。北方常言鸜鹆踰岭乃能言,传者误矣。岭南甚多鸜鹆,能言者非鸜鹆也”[11]。
  唐人刘恂撰的《岭表录异》曰:“容管廉白州产秦吉了,大约似鹦鹉,嘴脚皆红,两眼后夹脑有黄肉冠。善效人言语,音雄大分明于鹦鹉。以熟鸡子和饭如枣饲之。或云:‘容州有纯白色者,’俱未之见也。”[12]
  《本草纲目》卷49《禽之三》末鹦条,“秦吉了 时珍曰:即了哥也,《唐书》作结辽鸟,番音也。出岭南容、管、廉、邕诸州峒中。大如鹆,绀黑色。夹脑有黄肉冠,如人耳。丹黄距,人舌人目,目下连颈有深黄纹,顶尾有分缝。能效人言,音颇雄重。用熟鸡子和饭饲之。亦有白色者”[13]。
  以上记载说明,“秦吉了”与鹦鹉、鸜鹆不同,青黑色羽毛,外部形态上区别与鹦鹉的有鸟喙、鸟腿红色,眼后脑部有黄色肉冠等,所谓“有两耳,如人耳而红”及“花项红”均应指其肉冠,颜色为黄,而非红色。声音方面也与鹦鹉有所不同,发出的声音比鹦鹉雄大而分明。而其生活地域也以岭南为主。但鹦鹉则“秦、陇尤多”,其区别是明显的。
  四 秦吉了与鸜鹆、鹦鹉的区别
  以上文献介绍秦吉了时,经常会提到鸜鹆和鹦鹉,因此有必要对其加以区别。
  秦吉了是雀形目椋鸟科鹩哥属一类鸟的统称,特征前已述及,不再累述(图一)。
  鸜鹆,别称“八哥”,为鸟纲雀形目椋鸟科八哥属鸟类的通称。额羽延长而竖立,与头顶尖长羽毛形成巾帻;两性相似。主要分布于亚洲,普通八哥通体黑色,有羽帻;白色翼斑;尾羽黑色,除中央尾羽外,均具白端。下体灰黑色,尾下覆羽黑而具白端。是中国南方常见的鸟类。飞行过程中两翅中央有明显的白斑,从下方仰视,两块白斑呈“八”字型,这也是八哥名称的来源。体长约25厘米,比鹩哥略小。也能模仿人言,但不如鹩哥鸣叫声美,而且不能不学自鸣。与鹩哥同科,血缘关系最近,也最像。同鹩哥的主要区别是无肉垂,而又有羽帻(图二)。
  鹦鹉,也称鹦哥。指鸟纲鹦形目众多艳丽、爱叫的鸟。它们以其美丽无比的羽毛,善学人语技能的特点,更为人们所欣赏和钟爱。分布在温、亚热、热带的广大地域。鹦鹉种类繁多,形态各异,羽色艳丽。部分品种训练后能学说人话,但比鹩哥、八哥难。绯胸鹦鹉、花头鹦鹉在中国境内都有野生种群,是驰名中外的笼鸟,主要产于国内四川省及西藏东部云南北部,也称大紫胸鹦鹉、四川鹦鹉。鹦鹉中体形最大者可达100cm,最小的身长仅有12cm。鹦鹉为一目鸟类的统称,同鹩哥的血缘关系较远。同鹩哥的区别就大了,主要有,羽毛颜色比鹩哥艳丽得多,也无肉垂,嘴更像鹰。(图三)
  因而,以上三种鸟都能够学说人话,但体形和毛色各异,学说人话的水平也互有差异,其中以“秦吉了”学的最像,也更快。鹦鹉训练说话最难。但它们的“口技”只仅仅是一种条件反射、机械模仿而已。
  总之,“秦吉了”,就是“鹩哥”,不同于鸜鹆、鹦鹉,产于我国南部及东南亚等地,经过驯养后会说人话,是人们笼养的一种宠物鸟。
  注释
  [1]白居易:《秦吉了》,《全唐诗》卷427,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4710页。
  [2]张籍:《昆仑儿》,《全唐诗》卷385,第4350页。
  [3][9]杜甫:《秦吉了》,《全唐诗》卷47,第4721页。
  [4]伊世珍:《琅嬛记》卷上,台湾新兴书局《笔记小说大观》影印《津逮秘书》本,第7也。
  [5]转引自《中国古代神话辞典》“情急了”条。中华博物网,网址:www.GG.ART.COM。
  [6][7][8][10]《旧唐书》卷9《音乐志二》,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63—1064页。
  [11]《新唐书》卷222《南蛮传下》“环王国”条载:“产虎魄、猩猩兽、结辽鸟”(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6297页);《旧唐书》卷197《南蛮传》“林邑国”条载:“有结辽岛,能解人语”(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270页)。显然,此结辽鸟就是秦吉了。
  [12]刘恂:《岭表录异》(也称《岭南录异》),转引自(宋)李昉《太平御览》卷924《羽族部十一》“五色鹦鹉”条下,中华书局彩印本1962年版,第4102页。
  [13]李时珍:《本草纲目》卷49《禽之三》,转引自中医e百网《中医古籍》之《木草纲目》卷49《禽之三》。
  (穆兴平,陕西乾陵管理处,文博助理馆员;李育红,陕西乾陵管理处)




乾陵文化研究(六)/樊英峰主编.--西安:三秦出版社,2011.1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