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论著 > 乾陵文化研究(八)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武周宰相吉顼事略

景文娟


  在众多武周宰相中,吉顼是一个颇受争议的人物,对其评价历来毁誉参半。《旧唐书》将其列于酷吏之中,并谓其“阴毒敢言事”。而《新唐书》比较客观,与武周宰相裴炎、刘祎之、魏玄同、李昭德等人同传。纵观其一生的事迹,他做事有魄力,善权谋,对恢复李唐贡献尤多。以下试对其事迹简析之,不妥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一 为世所诟之事
  1.不以才升,献妹谄媚
  吉顼之父易外刺史吉哲[1],因受贿当死。吉顼为救其父,求见魏王武承嗣,自言有二妹,自愿侍候。武承嗣很高兴,用牛车去迎接。其二妹到武家后连续三天一言不发,武承嗣问其故,她们说:“父犯法且死,故忧之。”[2]最后,武承嗣做表请求恕吉哲之罪,才保住了其父吉哲的性命,吉顼也因此由明堂尉迁为龙马监。《朝野佥载》对此事记载更详,曰:“天后时,太常博士吉顼父皙(哲之误)易州刺史,以脏坐死,顼于天津桥南要内使魏王承嗣,拜伏称死罪。承嗣问之,曰:‘有二妹,堪侍大王。’承嗣然之。遂犊车载入。三日不语,承嗣怪问之,二人曰:‘儿父犯国法,忧之无复聊赖。’承嗣既幸,免其父极刑,遂进顼笼马监,俄迁中丞、吏部侍郎。不以才升,二妹请求武承嗣故也”[3]。古顼救父,事出仓促。他当时为明堂尉,官微品低,没有能力营救身犯死罪的父亲。为救其父,他不得不求救于有权有势的魏王武承嗣。献妹救父,情非得已,并非吉顼为了一味升迁而牺牲其妹。因而,情有可原。
  2.告密起家,进不以道
  吉顼,洛州河南人,举进士及第入仕,曾任明堂尉,后因告密升为右肃政台中丞。此即其“进不以道”事,《旧唐书》因此将其列入酷吏,并谓其“微有忤意者,必构之,楚毒百端,以成其狱”[4]。告密事件过程《旧唐书》记为:万岁通天二年(697),有箕州刺史刘思礼,自云学于张憬藏,善相,云洛州录事参军綦连耀应图谶,有“两角麒麟儿”之符命[5],后被吉顼告密,武则天命其与武懿宗一起审理此案,其时,二人令其广引朝士,乃引凤阁侍郎李元素、夏官侍郎孙元通、天官侍郎刘奇石等朝士三十六家,亲故连累窜逐者千余人。《资治通鉴》只记吉顼告密事,而审理者记为河内王武懿宗[6]。《新唐书》记为“刘思礼谋反,顼上变事,后命武懿宗杂讯,因讽囚引近臣高阀生平所牾者凡三十六姓”[7],并谓其“进不以道,君子耻之”[8]。吉顼告密求升迁,确有投机之嫌。箕州刺史刘思礼大搞图谶,此本为禁忌之事,《新唐书》称之为刘思礼谋反,有一定道理。对此事的告密,本不应被世人责难。对其这方面的负面评价可能源于后世对武则天及诸武的否定。至于审讯及牵连之事,他书均记为武懿宗一人所为,《旧唐书》的记载为一家之言,可能是作者对其存有偏见。再者,即使二人同时审理,以武懿宗之霸气,绝不会将当时官低品微的吉顼放在眼里。因而,二人同时审理相当于一人独审。
  3.为控鹤内供奉
  据记载,吉顼“长大,好昂头行,视高而望远”[9],被称为“望柳骆驼”。吉顼身材魁梧,有气质,能言善辩,处事机敏,故经常被委以重任。圣历二年(699)腊月,吉顼“迁天官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时易之、宗昌讽则天置鹤控监官员,则天以易之为鹤控监。顼素与易之兄弟亲善,遂引顼”,以之为控鹤内供奉。时议甚不悦[10]。此为其受到舆论谴责的又一原因。其实,由以下所论可知,吉顼虽与二张友善,并受其推荐而为控鹤内供奉,但他没有做过其他坏事。相反,他利用这种身份,劝二张忠于李唐,劝二张谏武则天立庐陵王李显为太子,为李武太子之争中又争取到了又一个方面的支持者。因而,此事他无过而有功,不应受到舆论谴责。
  二 为时所颂之事
  1.诛来俊臣之功
  酷吏来俊臣罗织诬告正直朝士无数,为武则天铲除政敌的确出了很大的力。然而,后来他自以为有功,狂妄自大。神功元年(697),他竟然“欲罗告武氏诸王及太平公主,又欲诬皇嗣及庐陵王与南北牙同反,冀因此盗国家权”。后被人告发,“诸武及太平公主恐惧,共发其罪”。武则天想赦免其罪,奏上三日,不出。后来,王及善上奏说来俊臣凶狡贪暴,为国之元恶,如果不除去,将动摇朝廷,武则天仍犹豫不决。适逢武则天游园时吉顼为之执辔,因而趁机说,外人都怪陛下对处理来俊臣的上奏不予理睬。并进一步劝谏曰:“俊臣聚结不逞,诬构良善,脏贿如山,冤魂塞路,国之贼也,何足惜哉。”在吉顼等人的劝谏下,武则天终于痛下决心,后来来俊臣被弃市[11]。吉顼此次劝谏武则天,从来俊臣民愤入手,进一步罗列其罪状,加上酷吏的使命已经完成,终于使武则天痛下决心将其除之。但无论如何,可以说吉顼诛来俊臣功不可没。
  2.翼羽太子之功
  武则天晚年,立太子之事被提上了议事日程。作为女皇的武则天在此事上犹豫不决。若立其子,则由她一手创造的武周王朝就会一朝而终;若立其侄,虽可保武周王朝之“万年之基”,但侄子毕竟没有儿子亲。此事令她万分痛苦,虽然之前她采取了许多弥合李武矛盾的办法,但她知道,问题还远没有解决。朝中大臣也分为两派。武承嗣等人不断谋求太子之位,而朝中大臣如狄仁杰、王方庆、王及善等人都先后劝其立庐陵王李显为太子,她仍然犹豫不决。当时,张易之、张昌宗正得宠。二张私下问吉顼自安之策,吉顼曰:“公家以倖进,非有大功于天下,势必危。”又曰:“天下思唐久矣!庐陵斥外,相王幽闭。上春秋高,武氏诸王非海内属意。公盍(何不)从容请相王、庐陵,以副人望?”二张趁机劝武则天迎庐陵王并立为太子,武则天立庐陵王之意乃定。后来,她知道这是吉顼的注意,召见并问之,吉顼趁机说:“庐陵、相王皆陛下子,先帝顾托于陛下,当速有所付。”乃还中宗[12]。
  圣历二年(699),吉顼坐其弟吉琚做伪官,被贬琰川尉,临行前辞别武则天,仍然哭着向武则天进谏,曰:“水土皆一盎,有争乎?”又曰:“以为涂,有争乎?”“以涂为佛与道,有争乎?”最后顿首曰:“夫皇子、外戚,有份则两安。今太子再立,而外家诸王开封,陛下何以和之?贵贱亲疏之不明,是驱使必争,臣知两不安矣。”武则天曰:“朕知之,业已然,且奈何?”[13]可见,对于此事,武则天也心知肚明,然而,她也是没有办法,只能一味地和稀泥,如明堂设誓、李武联姻、皇子改姓武等方法,力图调和李武双方的矛盾。因为,有武周,必然有武氏诸王,武则天总不能自革已命、恢复李唐吧。虽然立李显为太子之时,她就知道自己“百年之后”李唐必然恢复。吉顼在自己被贬之时,仍然不忘对武则天提建议,并试图消弱武氏诸王的势力,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其精神确实难能可贵。
  3.招兵抵御突厥之功
  两《唐书》均记载吉顼于赵、定等州招兵之事,《新唐书》记载较详,证圣元年(695),突厥攻陷赵、定等州,九月甲戌,吉顼检校相州刺史,并负责招募士兵,以防突厥南侵。吉顼到任后即开始募兵,但无人应征。他迅速改变策略,奏请以皇太子李显为元帅,应招者每日达数千人[14],未几,数盈五万。戊寅,以狄仁杰为河北道行军副元帅,吉顼为监军使,于赵、定等州抵御突厥,安抚河北[15]。此次吉顼为抵御突厥募兵,以太子之名,而迅速募到五万人之众。在狄仁杰、吉顼等人的努力下,迅速驱除了突厥势力对赵州等地的控制。吉顼处事机敏,洞察到了百姓思唐之心,故能以太子之名而募兵,可见其非凡的能力。
  三 吉顼及其亲属其他事迹
  1.与武懿宗争功
  两《唐书》、《资治通鉴》均记载了吉顼与河内王武懿宗争赵州之功的事件,其中以《资治通鉴》记载较详,今简叙之。太后以吉顼有干略,故委以腹心。顼与武懿宗争赵州之功于太后前。顼魁岸辩口,懿宗短小伛偻(腰背弯曲),顼视懿宗,声气凌厉。太后由是不悦,曰:“顼在朕前,犹卑我诸武,况异时讵可倚邪!”他日,吉顼奏事,方援古引今,太后怒曰:“卿所言,朕饫闻之,无多言!太宗有马名师子骢,肥逸无能调驭者。朕为宫女侍侧,言于太宗曰:‘妾能制之,然须三物,一铁鞭,二铁檛,三匕首。铁鞭击之不服,则以檛檛其首,又不服,则以匕首断其喉。’太宗壮朕之志。今日卿岂足污朕匕首邪!顼惶惧流汗,拜伏求生,乃止[16]。其实,武懿宗军至赵州时,闻契丹将领骆务整数千骑将至冀州,武懿宗很害怕,不顾劝阻,退至相州。后来才有吉顼检校相州刺史征兵之事。弃城致使契丹屠城。后来,契丹撤退后,又对被迫投敌者大加屠杀[17]。因而可以说,武懿宗在赵州寸功末立,倒是恶贯满盈。师子骢事件,出自武则天之口,其事实本身不足为信。然而此时叙说此事的目的自然为震慑包括吉顼在内的群臣。吉顼为人机敏,知道武氏诸王不堪继承大统,故敢朝堂上与武懿宗争功。然而,他却少算一着,公然藐视武懿宗,丢了诸武乃至武则天的面子,因而武则天大怒,最后被贬。况且,他为庐陵王营求太子之位,以太子之名招兵并宣之朝堂,本身就招来诸武极大不满,诸武在武则天前必然多方诋毁,此次被贬,也可以说是武则天为了调和李武之间的矛盾、平衡李武之间的势力而采取的措施。争功事件仅仅是其借题发挥而已,是武则天驭臣术之一。
  2.吉顼之妻崔氏代姐出嫁
  《朝野佥载》记载,吉顼之父吉懋(即吉哲)欲为吉顼娶南宫县丞崔敬之女,崔敬不允,吉哲以其他事胁迫而求亲。其女不愿意,竖卧不起,其小女白其母曰:“父有急难,杀身救解。设令为婢,尚不合辞;姓望之门,何足为耻。姊若不可,儿自当之。”遂登车而去。顼迁平章事,贤妻达节,谈着荣之[18]。吉顼之父吉哲胁迫他人而为子求亲,确实让人不齿。而崔氏急其父之急,代姐出嫁,确实难能可贵。被称为贤妻达节,实至名归。
  3.吉顼之弟吉琚冒伪官事
  《新唐书》载,吉顼坐冒伪官贬琰川尉。《旧唐书》曰:“(吉顼)以弟做伪官,贬琰川尉。”[19]关于其弟姓名,史书未载,只在《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列“琚,鄠令”[20]。至于吉琚冒伪官之事,很可能吉琚做过突厥的傀儡南面可汗阎知微的伪官。圣历元年(698)六月,淮阳王武延秀入突厥,欲纳突厥默啜可汗之女为妃,“以豹韬卫大将军阎知微摄春官尚书护送。突厥乃拘武延秀于别所,以阎知微为南面可汗,言欲使之主唐民也。遂发兵袭静难、平狄、清夷等军”[21]。此一时期,仅此一例伪政权短暂存在,因而吉琚冒伪官之事当指此而言。即使如此,冒伪官也是情非得已。况且,其弟之事,其兄连坐,虽为当时惯例,但今天看来,丝毫不影响对吉顼的评价。
  四 后世评价
  《旧唐书》本传载,睿宗即位,左右发明其事,乃下制曰:“故吏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吉顼,体识宏远,风规久大。尝以经纬之才,允膺匡佐之委。时王命中否,人谋未辑,首陈返政之议,克副祈天之基。永怀遗烈,宁忘阙效。可赠左御史台大夫。”[22]《新唐书》本传曰:中宗之立,顼实倡之,会得罪,无知者。传后赞中却言:“昭德、顼进不以道,君子耻之。”[23]可见,除所谓“进不以道”外,对其一生基本上是肯定的。吉顼之子吉浑墓志言:“相国挺其杰,故能伟望成扬,大略清朝,列岳而郡国式瞻,佐时而社稷与在。”又言:“武后称制,皇纲不维,先相国扶护二宗,协规大象,逮神龙之际,三思容奸,匿怨作威……今上登历改象,兴废念功,式昭丙吉之勋,益封萧何之嗣,故先侍郎有副相之赠(赠御史大夫)。”[24]虽褒扬太甚,但又多为事实。罗振玉先生1926年曾撰《司勋郎中吉浑墓志跋》一文,言:“吉顼,旧史载之酷吏,欧公以其有抑武兴唐之功,特拔出之,欧史之所以贤于旧史,此亦其一矣。”[25]虽然没有直接评价吉顼,但通过对两《唐书》优劣的评定,观点显而易见。
  总之,吉顼早年因告密起家,后来因深得武则天信任而位居宰相。虽前期做事令人不齿,但他能够审时度势,成功转型,对武周政权向李唐的过渡做出了许多贡献,得到了包括睿宗在内众人的赞誉。
  注释
  [1]吉顼之父姓名有多种记载,两《唐书·吉顼传》记作吉哲,《朝野佥载》记为吉皙。岑仲勉先生认为:《太平广记》引《朝野佥载》,顼父箕州长史吉懋。因“哲”常写作“悊”,形近而误(《元和姓纂》卷10第177条,中华书局1994年,第1498页)。同样,作“皙”,当因“哲”与“暂”形近而误。故笔者认为,其姓名应为吉哲无疑。
  [2][7][8][12][13][14][23]《新唐书》卷117《吉顼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4257、4257、4259、4259、4259、4258、4259页。
  [3]《朝野佥载》卷5,中华书局1979年,第125页。
  [4][5][10][19][22]《旧唐书》卷186《酷吏上·吉顼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4849、4848、4849、4849、4850页。
  [6][11][16][17]《资治通鉴》卷206,中华书局1956年,第6513、6519、6544、6520页。
  [9]《朝野佥载》卷4,第88页。
  [15][21](宋)袁枢:《通鉴纪事本末》卷29《突厥叛唐》,中华书局1964年,第2689、2687页。
  [18]《朝野佥载》卷3,第57页。
  [20]《新唐书》卷74《宰相世系表》,第3185页。
  [24]吴钢主编:《全唐文补遗》第一辑《唐尧臣》,三秦出版社1994年,第119页。
  [22]罗振玉:《司勋郎中吉浑墓志跋》,载《丙寅稿》,丁卯(1927年)春正月上虞罗氏印(为作者自印于天津),第53页。
  (景文娟,乾陵管理处,文博助理馆员)

乾陵文化研究(八)/樊英峰主编.--西安:三秦出版社,2012.1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