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论著 > 乾陵文化研究(八)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唐代青词刍议

王雨萌


  在唐代,道教作为国教,借助统治者的支持,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同时,一种重要的道教奏章祝文——青词也应运而生。从大量资料来看,唐代是青词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时期,在青词发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一 唐代青词的产生与发展
  青词,又称青辞、清词,是道教斋醮时献给天神的一种奏章祝文。“青词”一词最早出现于唐玄宗时期。《通典》载:唐玄宗天宝四载四月敕:“比太清官行事官,皆冕服,爰及奏乐,未易旧名,并告献之时,仍陈册祝。既非事生之礼,皆从降神之仪,且真俗殊伦,幽明异数,理有非便,亦在从宜。自今以后,每太清官行礼官,宜改用朝服,兼停祝版,改为清词于纸上。其告献辞及所奏之乐章,朕当别自修撰,仍令所司具仪注闻奏。”[1]这是关于青词的最早记载。
  青词之名虽正式出现于唐代,但道教斋醮中的奏章祝文由来已久,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那时道教斋醮时献给天神的奏章祝文有时就称为章词,斋醮过程则称为上章。比如《隋书·经籍志》中说道:“有诸消灾度厄之法,依阴阳五行数术,推人年命书之,如章表之仪,并具贽币,烧香陈读。云奏上天曹,请为除厄,谓之上章。”[2]类似的奏章文体还有祝文、斋文、醮文等,它们的内容和目的不同,但都属同一类范畴。
  为什么在唐代会产生“青词”呢?这是与唐代的历史文化密切相关的。众所周知,李唐王朝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以老子为祖先,以道教为国教。高祖、太宗时期就反复强调道教居于儒、释之上,贞观十一年(637)太宗下诏:“自今已后,斋供行法,至于称谓,道士女冠可在僧尼之前。”[3]充分表明统治者重视道教的态度。高宗朝首开为老子加封尊号的先河,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令道士隶宗正寺,班列于诸王之次。将《老子》尊为上经,为科举考试的内容,对道教异常重视。到了玄宗时期更是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提高道教地位,促进了道教的发展,形成了唐代道教的全盛期。这一时期玄宗不断为老子加尊号,亲祀玄元皇帝庙(后改为太清宫),在两京和诸州置庙,置崇玄馆,并且更改了一些祭祀或斋醮时的规范,甚至“自天宝已后,凡欲郊祀,必先朝太清官,次日飨太庙,又次日祀南郊”[4]。这一系列的规定使道教的地位更是如日中天。
  唐代帝王对道教的尊崇绝不只是炼丹药而求长生,他们更相信道教的祭祀斋醮具有祈福禳灾的功效。《唐会要》卷50记载玄宗诏敕“道家三元,诚有科戒,朕尝精意久矣,而物未蒙福……并官禁断屠宰”[5],说明唐代对祭祀斋醮活动是非常尊重和重视的。然而以前斋醮使用的章词等文书都过于大众化,缺乏规范性,任何人在任何斋醮场合都可以使用。比如《晋书·王献之传》记载:“献之遇疾,家人为上章。”[6]这种情况与道教的地位是相符合的。但道教在唐代已成国教,太清官又相当于皇帝的家庙,斋醮和祭祀已列入国家礼制,祭祀所用的奏章文书也应有与其地位相当的正式国家规范。因此,青词的出现便是顺理成章的了。
  李肇在《翰林志》中写道:“凡太清官道观荐告词文,用青藤纸朱字,谓之青词。凡诸陵荐告上表,内道观叹道文并用白麻纸。”[7]通过这一段文字和《通典》中唐玄宗天宝四载(745)四月敕中我们可以看出,青词在最开始特指太清宫斋醮时用青藤纸朱字写成的奏告祝文,使用范围很小。所以青词是一种内容形式受道教章词影响、文体受魏晋南北朝骈文影响的,最初只用于国家太清官祭祀或斋醮的奏章祝文。
  至晚唐及五代时期,青词逐渐走出太清宫,到后来除了作为官方祭祀文化的一部分在上层社会中流通外,在民间也十分流行。宋程大昌《演繁露》说:“今世上自人主,下至臣庶,用道教科仪奏事于天帝者,皆青藤朱字,名为青词绿章。”[8]
  二 唐代青词的形式与内容
  (一)青词的表现形式
  作为一种斋醮祝文,唐代杨钜《翰林学士院旧规》中《道门青词例》对官方青词格式有具体记载:
  “维某年月岁次某月朔某日辰,嗣皇帝臣(署)谨差某衔威仪某大师赐紫某处奉依科修建某道场几日。谨稽首,上启虚无自然元始天尊、太上道君、三清众圣、十级灵仙、天地水三官、五岳众官、三十六部众经、三界官属、宫中大法师、一切众灵,臣闻云云,尾云谨词。”[9]
  可见青词的表现形式较为复杂,一般来讲开头要标明斋醮的时间,其次要注明祭祀的人,最重要的是要说明所祭的神仙和所要祈求的事项,最后落款一般为“臣闻”或“臣云”、“谨闻”等敬词。
  就青词的书写要求方面,《灵宝玉鉴》中“书青词式”规定,青词“须用上等青纸,勿令点污、穿破”[10]。纸应高一尺二寸,最好用小楷书写。书写时上空八分,下通走蚁,前后不过行,每行不拘字数,间距没有具体要求。全文应占整幅纸张的一半。如果没有严格按照格式来写,或者字画不真,或有错字,则不但不能达于上天,还要受大不恭之罪。而之所以用“青纸朱笔”书写青词,《道门定制》中认为青词是“披肝沥血”之作,故用青纸朱笔;而明代《上清灵宝济度大成金书》卷35阐释青纸朱书说:“青者,东方之色,始生之炁,纸所以用青也。以言者尚其词,词所以捈中心之所欲也。朱者,至阳之精。书以朱,以类而感格。”[11]
  除了“青纸朱笔”的要求,书写青词时还有许多讲究与禁忌。比如书青词当入静室,香案上敷净巾、朱笔、朱盏,口含妙香,闭气书写,一气呵成,中途不得搁笔与他人谈话。在青词书写时要存想念咒一心一意,心怀敬畏之心,这样意愿才能直通天庭,被天神感知。书词时须至诚严洁,纸不得飞落床席及地上,衣袖等不得沾拂词文。书写完毕,盖三炁玉章,以黄纸三寸腰封,用引进状裹青词放入方函,方函两头用三天太上印,以备使用。另外,青词要上奏天神,须在祭祀仪式上将青词烧掉。烧奏青词也有时间规定,应于二更之内。若至三更,时日便不同,也不能达于上天。
  (二)青词的内容
  道教文献中严格规定青词应“当真述其事。务在简而不华,实而不芜,切不见眩文瞻饰繁藻,惟质朴为上[12]”。《道门定制》中也明确提出:“章词之体,欲实而不文,拙而不工,朴而不华,实而不伪,直而不曲,辩而不繁,弱而不秽,清而不浊,正而不邪,简要而输诚,则可以感天地动鬼神,径上天曹,报应立至也。”[13]
  青词内容多与祭告祈愿有关。唐以前尚无专门的“青词”,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也主要是中晚唐青词。为了便于分析,兹录几则青词于下:
  元和初年,翰林学士白居易曾代皇帝起草一篇《季冬荐献太清宫词文》,文曰:
  维元和二年岁次丁亥十二月甲寅朔二十六日己卯,嗣皇帝臣稽首大圣祖高上大道金阀元(玄)天皇大帝:伏以今年司天台奏,正月三日祀上帝於南郊,佳气充塞四方,温润祥风微起,庐州申连理树一株……司天台奏冬至日佳气充塞,瑞雪祈寒者。臣嗣承丕图,肃恭寅畏,祖宗垂庆,佳瑞荐臻,虔奉祯祥,伏深衹惕。今时惟元律,节及季冬,仰荐明诚,敬率恒典,谨遣摄太尉司徒平章事杜佑荐献以闻。谨词。[14]
  我们再来比较一篇封敖的《祈雨青词》:
  维年月日,嗣皇帝臣稽首大圣祖高上大道金阀元(玄)天皇大帝。臣猥奉顾托,获临宇宙。四海之宁晏,万物之生成,必系厥躬,敢忘其道。是用虔恭大业,寅畏上元。励无怠无荒之忧勤,期一风一雨之调顺。苟或愆候,常多愧心。今三伏之时,五稼方茂。稍渴膏润,未为愆阳。而忧劳所牵,念虑已及。恭持丹恳,上渎元功。冀宏清净之源,溥施沾濡之泽。粢盛必遂,烦燠可消。将展敬于精诚,俟降灵于霶霈。谨遣吏部侍郎韦湛启告以闻。谨词。[15]
  《混元圣纪》中的太清宫制度记载玄宗诏敕:“青词用青纸朱书,御署称嗣皇帝臣某,永为常式。”[16]从这几首传世较早的青词中可以看出,他们严格遵循了青词的格式,并只用于太清宫的祭祀活动。内容上较为单一,赞颂天神功德的高尚、心地的仁慈,也为国家祈祷,例如祈雨祈雪。
  唐末五代时期,青词有了进一步发展。杜光庭是这一时期道教斋醮科仪方面的集大成者,他起初为唐朝麟德殿文章应制,黄巢起义占领长安时随僖宗奔蜀,后事前蜀王建父子,为王建写了许多斋、醮词[17],如:
  《黄齐为二亡男助黄箓斋词》
  臣闻包容万象,至道为亭育之尊;弘济群生,天尊演虚无之道。莫不恩覃纤芥,泽普存亡。明真开玉匮之书,长夜释重阴之苦。丹诚上感,玄贶必臻。臣过咎夙彰,神明垂谴,才逾一月,继丧二男……愿乘斋福,俱出幽关。炼魄朱宫,生神绛府。各遂逍遥之路,尽登清净之乡。永奉正真,长居道域。人间天上,终际会于善缘;万劫千生,更团圆于眷属。昭昭愿力,真圣鉴知。不任涕咽虔祈之至。[18]
  虽然杜光庭的斋、醮词与青词有一定区别,但在客观上仍对青词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留下了在这之前从未有过的大量的斋、醮词,形式是按照青词的形式,内容也比之前丰富了许多,甚至包括安宅镇土、修堰、祈福、禳灾等,只是格式不尽相同。大家通过他的斋、醮词认识了青词,扩大了青词的影响,使青词从国家祭祀仪式中走了出来,走向民间,为更多的人们所了解,为后来宋朝青词的盛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之后在宋代,没有了唐代太清官的那一套严格的制度限制,青词便逐渐流行开来。可以说杜光庭的斋醮文书创作承上启下,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唐朝末年,政局动荡,青词内容也随之发生变化,如昭宗时吴融撰《上元青词》:
  维光化四年,岁次辛酉,正月乙酉朔十五日己亥。皇帝臣稽首大圣祖高上大道金阙元(玄)天皇大帝。伏以时当献岁,节及上元,爰命香火道人,烟霞志士,按科仪于金阙,陈斋醮于道场。伏愿大鼓真风,潜垂道荫。俾从反正,永保无虞。四海九州,干戈偃戢;东皋南亩,皆获丰登。冀与兆人,同臻介福。谨词。[19]
  以前的青词不外乎赞颂天神,祈雨祈雪,这首青词却反映出了向往和平丰收的愿望。昭宗时期唐代天下已经大乱,藩镇割据林立,农民起义不断,所以这首青词中写道“四海九洲,干戈偃戢;东皋南亩,皆获丰登。”深刻反映出了当时统治者的愿望。相比之下,杜光庭的斋词更随意一些,更贴近民间生活。
  三 唐代青词的价值
  青词在道教斋醮活动中的地位十分重要。《上清灵宝大法》卷24提到:“斋醮自始及终,皆备词关申,是高功措辞者。独青词乃斋主之情旨,高功之所据凭,科所谓腾词者也。”[20]青词由此也被称为“心词”,这给予了青词很高的评价。
  唐代保留下来的青词虽然不多,但都很有价值。首先具有史料价值。它不仅记载了斋醮活动的时间、地点和内容,而且表达了统治者的思想感情,反映当时社会的政治状况,由此我们可以对唐代的道教活动和唐人的思想文化观念有所认识。其次是它对文学的影响。青词从出现起就与文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本来是一种散文,有时被称为“四六金文”。与它相关的绿章则是诗歌,是青词逐渐影响文学的一种典型表现形式。
  许多文人都喜欢用青词绿章来抒发情怀,如唐玄宗、李白、李贺、白居易等。因此,青词逐渐成为一种文体,明代徐师曾在《文体明辨》中还专门列有《青词》一类。晚清时期最有名的一首绿章是龚自珍的“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大多数人都不知道它是一首出色的绿章,而认为它是一首出色的政治诗,可见青词对中国古代文学影响之深。这两者相互影响,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形式和内容。
  唐代青词为宋明青词的盛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宋朝流传下来的青词远比唐朝多,而且内容丰富,作者也出自不同阶层。青词在元朝继续发展,至明嘉靖朝达到鼎盛。嘉靖皇帝崇奉道教,严嵩等人因写得一手好青词竟官至宰相,有著名的“青词宰相”一说。这时的青词以阿谀奉承居多,辞藻也是异常华丽,其实是与唐宋时期道教所提倡的质朴原则相违背的。到了清朝,青词在政府的打压之下逐渐衰落。
  注释
  [1](唐)杜佑:《通典》卷53《老君祠》,中华书局1984年,第305页。
  [2](唐)魏徵等:《隋书》卷35《经籍志四》,中华书局1973年,第1092页。
  [3](北宋)宋敏求:《唐大诏令集》卷113,中华书局2008年,第587页。
  [4](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卷21《礼仪志一》,中华书局1975年,第845页。
  [5](北宋)王溥:《唐会要》卷50《尊崇道教》,中华书局1955年,第879页。
  [6](唐)房玄龄等:《晋书》卷80《王献之传》,中华书局1974年,第2106页。
  [7](北宋)洪遵辑:《翰苑群书》卷上《翰林志》,知不足斋丛书第十三集。
  [8](清)纪昀:《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52册,第144页。
  [9](北宋)洪遵辑:《翰苑群书》卷上《翰林志》,知不足斋丛书第十三集。
  [10]《道藏》第10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277页。
  [11]《藏外道书》第17册,巴蜀书社1990年,第459页。
  [12]《道藏》第10册,第277页。
  [13]《道藏》第31册,第655页。
  [14](清)董诰:《全唐文》卷680,中华书局1982年,第6955—6956页。
  [15]《全唐文》卷728,第7506—7507页。
  [16]《道藏》第17册,第867页。
  [17]许多学者从《广成集》中统计出杜光庭一生写了二百多首青词,我认为这是一种错误的理解。其实杜光庭写的都是斋词、醮词或者其他类型的斋醮文书,并没有以青词命名的斋醮文书。我们应该清楚,唐代留下的斋醮文书不多,但凡是留传下来并且以青词命名的文书,都是在太清宫使用的。上面也叙述了玄宗诏敕中青词的格式,“御署称嗣皇帝臣某”明确指出是皇帝专用,所以有唐一代青词只用于太清宫国家斋醮祭祀活动。杜光庭留下的斋醮文书虽然与青词在内容形式上基本一样,但也不能被称为青词。
  [18](唐)杜光庭撰,董恩林点校:《广成集》卷4,中华书局2011年,第57—58页。
  [19]《全唐文》卷820,第8643—8644页。
  [20]《道藏》第31册,第496页。
  (王雨萌,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

乾陵文化研究(八)/樊英峰主编.--西安:三秦出版社,2012.1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