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论著 > 乾陵文化研究(八)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咸阳新出隋开皇十五年《尉永墓志》释证

周晓薇 王其祎

    
  隋开皇十五年(595)《尉永墓志》(见图),2010年出土于陕西咸阳北原,未见墓志盖,志石今存亦不详。笔者于2011年获读拓本,遂得撰文释证。志石拓片高、宽均49厘米,志文24行,满行24字,正书,有方界格。在行文格式上,志文于“大父”和“父”字下皆作空一格避讳,但在“铭曰”下亦作空一格而不作转行,少见。另,铭文中的“兆域”二字前还空缺一格未及书字。又,2013年1月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胡海帆、汤燕编纂《北京大学图书馆新藏金石拓本菁华1996-2012》一书已见披露此墓志拓本图版。
  志文如下:
  隋故开府仪同三司淮州刺史安宁尉公墓志铭并序
  公讳永,字佛护,河南洛阳人也,其先自代都徙焉。昔天降玄女,轩辕珍召雨之妖;舟负黄龙,夏后著导川之绩。虽复精灵缅邈,而枝叶扶疏,世德家声,无坠终古。大父千人别将,挺磊落栋干之材,蕴雄棱骨梗之气。三世未遇,空论将于孝文;万户莫封,不逢时于高祖。父朔州诸军事朔州刺史,器局魁整,襟神爽亮,一时龟镜,当世摸揩。公钟庆挺生,象贤载德。虵埋楚地,早着仁心;枭避鲁城,夙彰孝道。照萤暎雪,思极丘坟;落雁飞猨,伎弹弓釰。起家治右厩中士,俄授都督,转大都督,封安宁县开国子,迁使持节、车骑将军、仪同三司,历右旅下大夫,转右武伯,职陪武帐,秩比台阶,位任既隆,诚绩兼举。授宫伯大夫,迁使持节、开府仪同三司,除淮州诸军事淮州刺史,随车注雨,既比德于景山;入境酌泉,更方清于处默。大隋启运,进爵为侯,增邑一千户赋,而草廛遽落,薤露易晞,去金门而托星,蕴佳城而见日。呜呼,以开皇十五年九月十五日寝疾,薨于丰邑里,春秋五十七。奥以十五年十月廿一日迁厝于泾阳县。照狸华表,空树燕后之坟;栖鹤长松,徒翳陵阳之陇。乃为铭曰:
  兆基恒代,从王巩洛。家类徙丰,国同迁亳。世为豪右,门传将略。朔州嗣美,名传观阁。惟公载德,含章挺生。墙宇凝峻,胆核纵横。不扶而直,无故而清。书林历览,兵决研精。爰初登仕,夙膺爵录。职忝武帐,秩仪鼎足。拥节班条,宣风导俗。火德开运,国命惟新。式酬庸绩,班瑞群臣。凌支矫干,纵海跃鳞。分茅锡社,曳组垂绅。浑浑生民,苍苍天道。雄图未克,壮心遽夭。金灶无丹,琼田乏草。摇落原野,荒□兆域。车引龙*(左巾右荒),萧呜凤翼。容卫空在,风云寡色。刊石雕金,纪功昭德。
  案:尉氏一族出自北方尉迟部,如中华诸侯也[1]。北魏孝文帝改革姓氏,多用单字姓,故改尉迟为尉氏,旧望洛阳,附会为尉缭之后,魏末以降,多复姓尉迟。其中古尉氏著者约有北魏尉古真、尉元(即尉迟茍人),北齐长乐王尉景、长乐公尉苌命(即尉迟长命),北周尉迥(即尉迟迥)、尉纲兄弟,唐尉迟敬德。关于尉氏肇姓之说,除本自部落之号外,《北齐书·尉景传》又云:“秦汉置尉候官,其先有居此职者,因以氏焉。”[2]可补《魏书·官氏志》、《元和姓纂》、《通志·氏族略》乃至今人姚薇元《北朝胡姓考》之未备[3]。又见2001年河北曲阳县产德乡铺上村新出土北魏永熙三年(534)《尉陵墓志》与其妻《贺示迥墓志》[4],所记“子仪同、冀州刺史景”者,正是《北齐书》有传的冀州刺史、长乐王尉景。两墓志皆题单字姓“尉”氏,适与此前数十年孝文帝改胡姓为汉姓相合[5]。而志云“善无善无人”亦与尉景本传“善无人”相合。据墓志还可获悉尉陵字可悉陵,“先踪盖夏后之世,远胄则部落大人。祖乌地延,以骁雄居守。父初崘,用勋贤袭职。并播美代番,扬声朔野”[6],此又可补尉景本传世系之阙,且可知北魏的善无郡善无县确为尉景一系在北魏胡族内迁以前之旧望。而“善无”彼时属恒州,当今山西朔州市右玉县。
  今见自署“河南洛阳人”的尉永一系未详其支脉所出[7],墓志亦未记其父、祖名讳,故不知与前举各尉氏大族之瓜葛关系。尉氏源出代北,亦与墓志文所言“其先自代都徙焉”及铭文所言“兆基恒代,从王巩洛。家类徙丰,国同迁亳”相合。尉永父尝任朔州刺史,而朔州比邻恒州,正是魏末尉迟真檀、北齐尉景、唐尉迟敬德一族的旧望之地,尉迟敬德碑则称为河南洛阳人,是故尉永或许更近于尉迟敬德家族一系。近年长安新出尉氏墓志还有大唐西市博物馆藏仁寿三年《尉琼仁墓志》,志文曰:“夫人字琼仁,河南洛阳人也。太保、吴武公之孙,上柱国、卢忠公之女。”可证彼时尚有尉琼仁父祖一支依然单姓尉氏。而琼仁父祖皆不言名字,仅知官爵,检诸文献,乃知“太保、吴武公”者即《周书》有传的尉迟纲,封吴国公、赠太保、谥号武。“上柱国、卢忠公”者,即《周书》有传的尉迟纲长子尉迟运,封卢国公、谥号忠[8]。关于尉迟运的谥号,在仁寿三年的墓志文中竟得直书“忠”字谥号而不予避讳,是颇有意思的。《周书》本传校勘记云:“诸本‘忠’都作‘中’。殿本当依《北史》改。按尉迟运为周宣帝所憾,幸免于祸,不会给予‘忠’字之谥。今回改。”[9]尉迟运得赠谥号在大象元年(579)(《尉迟运墓志》葬时为大成元年(579)十月亦即大象元年二月,志文中尚未记其谥号,知其谥号议定在葬事之后),故“忠”字自不与隋讳冲突,因为“数进谏”而为宣帝疎忌衘之,依理推之或许不当议以“忠”字谥号,然今见仁寿三年(603)《尉琼仁墓志》确凿书为“忠”字,则尉迟运的谥号似依然当以“忠”字为定。其实,检读隋墓志,可以找到数十例之多的以“忠”字为爵号或谥号者,是知隋讳实无定规,“宽严随人意而异”[10]。另外,尉氏在隋唐石刻文献中不回改为复姓尉迟者尚多,除前举尉永、尉琼仁两墓志外,还有河北曲阳县出土大业八年(612)《尉仁弘墓志》[11],仁弘为尉璨孙、尉世辩第三子,尉灿父即尉景,与璨、世辩祖孙三代皆有传载《北齐书》与《北史》。陕西咸阳出土的仁寿元年(601)《尉迟运妻贺拔毗沙墓志》亦只称尉氏而不称尉迟氏[12]。陕西长安出土大业十一年(615)《尉富娘墓志》云:“女郎姓尉,字富娘,河南洛阳人,吴公之第三女也。曾祖兜,周柱国、太保公。祖纲,周柱国、少傅、大司空、吴国公。父安,皇朝左光禄大夫、左武卫大将军。”[13]唐墓志有长安三年(703)《尉亮墓志》首行题称“大周故曹州刺史尉府君墓志铭”,曾祖宁,魏离石公、白水太守,死周太祖王事,赠车骑将军、恒州刺史;祖猛、周开府仪同三司、大将军、随检校幽州总管、抱罕公;父义诚,随献皇后挽郎、唐博州聊城忠州临江二县令[14]。开元三年(715)《尉亮妻慕容氏墓志》曹州刺史尉公夫人慕容氏,或以为曹刺尉公者即尉亮[15]。开元十四年(726)《尉元宾墓志》首行题称“征事郎前行形州任县尉尉府君墓志铭”,祖览,皇任朗将;王考符,皇任果州司户参卿军事[16]。唐前石刻文献所见回改为尉迟氏者有陕西咸阳出土北周保定四年(564)《拓跋虎墓志》与天和四年(569)《拓跋虎妻尉迟将男墓志》,前者志文称其“夫人尉迟氏,年卅二……尉迟伐之女”,后者志题即言“拓跋虎妻邓城郡君尉迟氏”[17]。又,《尉迟将男墓志》云为“京兆长安人”,是知魏末北周已有一系著籍京兆长安的尉氏家族。降至唐代,石刻文献中的尉氏与尉迟氏依然互见。回改为尉迟氏者以陪葬昭陵的显庆四年(659)《尉迟敬德墓志》为代表,其首行题称“大唐故开府仪同三司鄂国公尉迟君墓志”,志文略云:“公讳融,字敬德,河南洛阳人也。自幽都北徙,弱水西浮,派别枝分,承家启祚。曾祖本真,后魏西中郎将、冠军将军、渔阳懋公,赠六州诸军事幽州刺史;祖孟都,齐左兵郎中、金紫光禄大夫、周济州刺史;父伽,隋仪同、皇朝赠汾州刺史、幽州都督、幽州刺史、常宁安公。”[18]而外又有洛阳出土景龙元年(707)《秦利见墓志》云“外祖尉迟琳”[19]。西安出土天宝九载(750)《尉迟阿道墓志》首行题称“大唐故四品子尉迟府君墓志”,志文亦云“河南尉迟阿道”[20]。而犹作尉氏者,则有偃师出土的唐永淳二年(683)《张潜墓志》云“夫人尉氏”[21];西安出土景龙三年(709)《法琬法师碑》云“法师即随故吴国公尉纲之外孙,其寺吴公之本置也”[22]。至于正史等传世文献则亦多尉氏与尉迟氏互见。由是可知不得据单姓以疑复姓,亦不得据复姓以疑单姓;同理不得据史传以疑碑志,亦不得据碑志以疑史传。
  尉永以佛护为表字,则其父母家族盖有向佛之心。尉永供职于周隋,在周“起家治右廐中士(正二命),俄授都督(七命),转大都督(八命),封安宁县开国子(正六命),迁使持节、车骑将军(正五命)、仪同三司(九命),历右旅下大夫(正四命),转右武伯(正五命),……授宫伯大夫(正六命),迁使持节、开府仪同三司(九命),除淮州诸军事淮州刺史(八命)”,“大隋启运,进爵为侯(正二品),增邑一千户赋”,然已不再担任实职,直至开皇十五年(595)去世。检正史,北魏以迄于隋唐皆无封爵安宁县者,惟西魏废帝二年(552)王懋尝“进爵安宁郡公,增邑并前二千户”[23]。尉永尝任右武伯,是“掌内外卫之禁令,兼六率之士”的近卫军长官,故墓志云其“职陪武帐,袟比台阶”,铭文云其“世为豪右,门传将略”,后转为侍从府长官宫伯大夫,亦是负责警卫之职[24]。
  志云“薨于丰邑里”,隋大兴城之丰邑里,位于西城延平门内街北第一坊,亦即朱雀门街西第五街之街西从北第八坊,此坊多假赁方相、轜车、送丧之具,故唐代目为凶肆中的西肆,(见《李娃传》)。此坊有隋开皇七年(587)所立清虚观,唐代中书令李晟林园,亦有旅舍。文献所见居于此坊之居民颇少,而隋代此坊恐尚多人居,今见尉永一族或可为证。
  志云“迁厝于泾阳县”(今咸阳市北原),当即彼时著籍于长安的尉氏家族大茔所在。
  又,墓志文中“照狸华表,空树燕后之坟”一句,典出《搜神记》:
  张华字茂先,晋惠帝时为司空。于时燕昭王墓前,有一斑狐,积年能为变幻。乃变作一书生,欲诣张公。过问墓前华表曰:“以我才貌,可得见张司空否?”华表曰:“子之妙解,无为不可。但张公智度,恐难笼络,出必遇辱,殆不得返。非但丧子千岁之质,亦当深误老表。”狐不从,乃持刺谒华。华见其总角风流,洁白如玉,举动容止,顾盼生姿,雅重之。于是论及文章,辨校声实,华未尝闻。比复商略三史,探赜百家,谈老庄之奥区,披风雅之绝旨,包十圣,贯三才,箴八儒,擿五礼,华无不应声屈滞。乃叹曰:“天下岂有此年少。若非鬼魅,则是狐狸。”乃扫榻延留,留人防护。此生乃曰:“明公当尊贤容众,嘉善而矜不能。奈何憎人学问!墨子兼爱,其若是耶?”言卒,便求退。华已使人防门,不得出。既而又谓华曰:“公门置甲兵栏骑,当是致疑于仆也。将恐天下之人,卷舌而不言;智谋之士,望门而不进。深为明公惜之。”华不应,而使人防御甚严。时丰城令雷焕,字孔章,博物士也,来访华,华以书生白之。孔章曰:“若疑之,何不呼猎犬试之?”乃命犬以试,竟无惮色。狐曰:“我天生才智,反以为妖,以犬试我,遮莫千试万虑,其能为患乎?”华闻益怒曰:“此必真妖也。闻魑魅忌狗,所别者数百年物耳;千年老精,不复能别。惟得千年枯木照之,则形立见。”孔章曰:“千年神木,何由可得?”华曰:“世传燕昭王墓前华表木,已经千年。”乃遣人伐华表。使人欲至木所,忽空中有一青衣小儿来,问使曰:“君何来也?”使曰:“张司空有一年少来谒,多才巧辞,疑是妖魅。使我取华表照之。”青衣曰:“老狐不智,不听我言,今日祸已及我,其可逃乎?”乃发声而泣,倏然不见。使乃伐其木,血流,便将木归。燃之以照书生,乃一斑狐。华曰:“此二物不值我,千年不可复得。”乃烹之。[25]
  “后”,古汉语中有“君主”之意[26],故此燕后指燕昭王无疑。
  注释
  [1](宋)赞宁:《宋高僧传》卷4《唐京兆大慈恩寺窥基传》云:“尉迟之先与后魏同起,号尉迟部,如中华之诸侯国,入华则以部为姓也。”中华书局1987年,第63页。
  [2](唐)李百药:《北齐书》卷15《尉景传》,中华书局1972年,第194页。
  [3](清)陆增祥:《八琼室金石补正》卷27《左武卫大将军吴公李氏女墓志》云尉景一支“则不与尉迟同系,《姓纂》失采”。文物出版社1985年,第177页。
  [4]《尉陵墓志》与《贺示迴墓志》图文皆载于《保定出土墓志选注》,河北美术出版社2003年,第4-10页,第11-16页。
  [5]墓志所见契合于孝文帝改尉迟氏为尉氏之时间更近者,还有北魏神龟三年(520)《穆亮妻尉太妃墓志》径题“尉”氏单字姓。载赵力光《鸳鸯七志斋藏石》,三秦出版社1995年,第47页。北齐天保十年(559)《厍狄廻洛妾尉孃孃墓志》,盖题称“齐故郡君尉氏墓志铭”,首行题称“……厍狄氏尉郡君墓志”,志文又略云“郡君字孃孃,恒州代郡平城人……安西将军、东徐州刺史尉天生之女也”。时亦单姓尉氏。见《考古学报》1979年第3期《北齐库狄廻洛墓》,第394-398页。
  [6]《尉陵墓志》,《保定出土墓志选注》,河北美术出版社2003年,第4页。
  [7]今见北魏以后尉氏或尉迟氏碑志多称郡望为河南洛阳,盖北魏太和十九年(495)“诏迁洛人,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参详(唐)李延寿:《北史》卷3《魏本纪第三》,中华书局1974年,第114页。
  [8]《尉迟运墓志》亦已出土于陕西咸阳,下葬年月为大成元年(579)十月,实际应为大象元年二月。参见贠安志:《中国北周珍贵文物》,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3年,第101页。毛远明:《汉魏六朝碑刻校注》,线装书局2008年,第10册第327页。
  [9]《周书》卷40校勘记〔三〕,中华书局1971年,第726页。《北史》卷62《尉迟运传》亦作“忠”。
  [10]参见王其祎、周晓薇:《隋代避讳释例——以隋代墓志铭为主体材料》,《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十三辑,凤凰出版社2011年。
  [11]参见王其祎、周晓薇:《隋代墓志铭汇考》,线装书局2007年,第四册第210页。
  [12]参见王其祎、周晓薇:《隋代墓志铭汇考》,线装书局2007年,第三册第5页。
  [13]参见王其祎、周晓薇:《隋代墓志铭汇考》,线装书局2007年,第五册第180页。
  [14]赵君平:《秦晋豫新出墓志蒐佚》,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2年,第二册第368页。
  [15]赵君平:《秦晋豫新出墓志蒐佚》,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2年,第二册第437页。
  [16]胡戟、荣新江:《大唐西市博物馆藏墓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中册第438页。
  [17]参见李朝阳、马先登:《咸阳市渭城区北周拓跋虎夫妇墓清理记》,《文物》1993年第11期。
  [18]参见张沛:《昭陵碑石》,三秦出版社1993年,第36页。
  [19]周绍良、赵超:《唐代墓志汇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上册第1077页。
  [20]石存西安碑林博物馆。载《新中国出土墓志·陕西(貮)》,文物出版社2003年,第127页。
  [21]周绍良、赵超:《唐代墓志汇编续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263页。
  [22]石存西安碑林博物馆。碑文见(清)王昶:《金石萃编》卷68页五上,中国书店(影印本)1985年。
  [23]《周书》卷20《王盟传附王懋传》,第335页。
  [24]《隋书》卷12《礼仪志七》云:“后周警卫之制,置左右宫伯,掌侍卫之禁,各更直于内。小宫伯贰之。……左右武伯,掌内外卫之禁令,兼六率之士。”中华书局1973年,第281-282页。
  [25](晋)干宝:《搜神记》卷18,中华书局1979年,汪绍楹校注本,第219-220页。又,“斑狐”,[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与《太平广记》卷442注出《集异记》所载皆作“斑狸”。
  [26]《尔雅》卷1《释诂第一》载:“林、烝、天、帝、皇、王、后、辟、公、侯,君也。”可见,“后”为君主的异称之一。见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尔雅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9页。
  (周晓薇,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其祎,西安碑林博物馆研究馆员)


乾陵文化研究(八)/樊英峰主编.--西安:三秦出版社,2012.1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