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论著 > 乾陵文化研究(八)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乾陵宿卫将军庞同本墓志补考

穆兴平


  1998年5月,文物工作者在乾县杨洪镇清理了唐乾陵宿卫将军庞同本墓,出土墓志一盒,现藏乾陵懿德太子墓博物馆。志盖盝顶形,边长84厘米,四侧刹面刻有缠枝蔓草纹图案,顶面阴刻“大周故左千牛卫将军上柱国庞府君铭”篆字16个,分4行,行4字(图见本刊前彩版)。志石方形,边长84厘米。志文楷书,37行,满行37字(图见本刊前彩版)。
  此志出土后,先后有王原茵、赵润华《乾县出土乾陵宿卫官墓志考》(以下简称《考》文)[1],高发《浅谈武周忠武将军庞同本墓志铭》[2]等文进行了研究。此外,《全唐文补遗》(以下简称《补遗》)收有录文[3]。但以上各家对墓志的录文不同程度存在问题,且对墓志的考释仍有研究的必要。今笔者不揣愚鲁,试对墓志作一补充考释,不妥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一 墓志录文(录文异文注于()内,笔者补字注于[]内)
  大周故忠武将军守左千牛卫将军检校太子右卫率上柱国安化县开国男庞府君墓志并序
  公讳同本,字昌基,其先南安郡人也。因官迁北,今为鼎州泾阳县人焉。原夫锡姬氏之昌苗,胙庞乡而得姓。战国则涓善兵术,当途则延有盛名。蜀郡称展骥之才,襄阳挺高人之节。门风祖德,可略而言。弈叶本枝,其来自远。曾祖兴,齐中散大夫、陈留太守。杜诗之称父母,班伯之号神明。尹东海则请托不行,邵南阳则农稼斯衍。祖茂,隋镇西将军、北海郡守,高怀落落,□气熊熊。白虎衔珠,且有凿门之用;飞蝗去境,仍兼分帻之荣。父卿恽,唐左武候大将军、上柱国、濮国公。禀体(《补遗》、《考》文均作“礼”,)国经野之才,应金城玉池之数。英姿迈俗,逸气凌云。宏略可以济时,雄图可以报主。□□[青霜]□□[未启],□□[令严]者三军;赤羽临堋,其穿者七札。坐萧曹于廊庑,置卫霍于童儿。分社誓河,事归恒典。苴(《补遗》、《考》文均作“直”)□[茅]食邑,□见其人。公碧海珠胎,丹田玉种。骐骝逸足,产渥水而追风;太阿雄芒(《补遗》、《考》文均作“芷”),破耶溪而贯汁。贞观十六年,起家敕授左千牛,时年十三。至永徽元年,授纪王府户曹参军事。升(《考》文作“生”)玉阶之近列,奉朱邸(《考》文缺)之周亲。□[曳]裾表柔翰之能,肃警效司戈之节。改授秦州都督府户曹,杞王府属,秦塞要枢,实资英略。王藩(《考》文作“播”)参选,必伫奇才。揆务升班,允膺时望。至显庆三年,除洛州福昌县令。地齐雷震,望列星封。风行畿甸之郊,声偃子男之位。有制加朝散大夫,除鄯州都督府司马,兼检校河、兰、鄯、廓等州营田事。□[河]兰左界,湟水南浮,由来要害之冲,实资攻守之备。君大设屯田,申明故事。寒耕熟耘之法,取之汜胜之书;杏花昌叶之辰,按以周官之记。边储有积,实赖于君。俄迁鄜州司马,又转隆郑二州长史、淄州刺史。鄜畴奥区,蜀山遥甸。雾解而淄(《考》文作“濇”)川水净,云蒸而制邑岩深。公荐翊藩条,首膺刺举,求瘼(《考》文作“水疠”)之风逾远,康沂之化大行。后缘讼起公田,谤稽天命,频从佐贬,历守遐藩。乃为建韶二州刺史,广州都督府长史。公酌贪泉之水,还合浦之珠。处险若夷,抱屈犹泰。椰叶无阴之境,化穆留棠。薏苡兴谤之川,信敷驭竹。当属胡尘未静,边郡须才。祭次孙则威慑匈奴,邓伟卿则惠流天眷。乃加中大夫,除蔚州刺史。引见辞日,谓之曰:卿抱屈多年,朕知卿枉。寻有进止。至垂拱元年,蒙授右卫勋一府右郎将,检校右千牛卫中郎将,兼检校洺、德二州刺史,封安化郡开国男,食邑三百户。出扬露冕之风,入践司阶之位。摇山切汉,始陪驰道之游;桐叶成珪,还膺利建之锡。其年又除兖州都督。公下车从政,入境有声。横閤匆匆(《考》文作“总总”),邹鲁之儒风郁起;至公察察,济河之外境谧如。乃召入,授左千牛卫将军,兼检校太子右卫率。银榜高悬,玉阶清秘。趋驰禁旅,爪牙之寄已深;升降储闱,调护之资斯在。时属高宗晏驾,陵寝初安。桥山之阳,尚余冠剑;谷林之下,方禁樵苏。将求侍卫之臣,必资名德之重。公妙膺此选,特降訏谟。引升内殿,赐坐于榻,雇问出身由历,谓之曰:卿是先帝旧臣,颇闲供奉。委卿乾陵宿卫,俞往钦哉。至长寿二年,遘疾于宿卫所,至其年八月四日薨于留守所,春秋六十有九。惟公洛谶书名,河图秘象,资灵闲气,禀秀中和。分乘而美政克(《补遗》作“列”)宣,露冕而惟良具举。太白中黄之术,蕴之泉谋;飞书减灶之工,得之天授。喑鸣而雄心□封,磊硌而峻格孤标。后将军则无越老臣,大司马则隐如敌国。东都桂冕,故乡之行乐未申;北极游魂,小史之光阴不借。夫人长孙氏,唐左监门卫大将军、卫州刺史无虐之第六女也。生于戚里,长于权门。柔顺天资,不因师傅之训;幽闲神授,更当珠翠之年。对歌舞,不忘环佩之音;袭绮罗,且知紃组之节。芳洲杜若,偶兰畹而方春;涨水桃花,阅蕖波而不驻。呜呼!即以万岁通天二年九月九日,合葬于恭和乡旌义里,礼也。嗣子承礼等,并兰菊芬芳,珪璋特达。信义存乎造次,忠孝见于家邦。以为蒿(《考》文作“藁”)里谁家,桑田易变。思纪班亭之垄,必刊玄石之文。见托以情,乃为铭曰:
  混元俶落兮见乾纲,正气氤氲兮兴帝王。股肱出兮政惟良,俗邕熙兮咏乐康。有姬文兮代必昌,锡繁胤兮胙庞乡。盛德有后兮为龙(《考》文作“庞”)光,子子孙孙兮福无疆。
  阳平路徽芝字□□书
  二 缺字试补及异文辨析
  “禀体国经野之才”句,第二字《补遗》、《考》文均作“礼”。此字右边为“豊”,左边不清,似“礼”,又似“体”。“礼国经野”语义不通,而《周礼·天官冢宰》曰:“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为民极。”注释曰:“朱申曰:‘体尤分也,经尤画也。城中曰国,郊外曰野。’”[4]可见,应作“体国经野”,指志主具有治理国家之才。
  “□□□□,□□者三军;赤羽临堋,其穿者七札”句。以上各家录文缺6字,其中第一字志石可辨,为“青”,第二字“雨”头可辨。“赤羽”,李白诗有“我把两赤羽,来游燕赵间”句,注曰:“赤羽,谓箭之羽染以赤者。”[5]上下句联系,第二字应为“霜”。青霜,为古代名剑,剑光青凛若霜雪,故名。王勃《滕王阁序》有“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句[6]。青霜可以和“赤羽”严格对应。第六个缺字志石痕迹可辨,似为“严”。若如此,结合句义,笔者认为这一对偶句可补全为“青霜未启,令严者三军;赤羽临堋,其穿者七札”。
  “苴茅食邑,□见其人”一句第一字《补遗》、《考》文均作“直”,第二字缺。其实,第一字似“直”,又似“苴”。第二字也可见部分,似“茅”似“芋”。作“直口食邑”无解,若作“苴茅食邑”更好,典出《后汉书·宦者传序》,曰:“苴茅分虎,南面臣人者,盖以十数。”李贤注曰:“封诸侯各以其方色土,苴以白茅,而分铜虎符也。”[7]且“苴茅”与“食邑”连用,为同义对举,意思是对的。
  “太阿雄芒,破耶溪而贯汁”之“芒”,《补遗》、《考》文均作“芷”,“太阿雄芷”无解。太阿,古代名剑。亦作“泰阿”。相传太阿剑为春秋时欧冶子、干将所铸[8]。耶溪,即若耶溪。《越绝书》引《战国策》云:欧冶子为越王造剑之时,“赤堇之山,破而出锡;若耶之溪,涸而出铜”[9]。破耶溪而贯汁,指破赤堇山而出锡,涸若耶溪而出铜,以之铸成太阿宝剑。因而,此字应定为“芒”,雄芒为宝剑之利刃。
  “升玉阶之近列,奉朱邸之周亲”句,《考》文将“升”录作“生”,可能为录入同音而误。“邸”,《考》文缺,该字清晰,作“*(左互右阝)”,《唐碑俗字录》收录,为“邸”的俗体[10]。朱邸,汉诸侯王第宅,以朱红漆门,故称朱邸。后泛指贵官府第。
  “□裾表柔翰之能,肃警效司戈之节”句,第一个字尚能看见“田”的痕迹,似为“曳”。柔翰,即毛笔。左思《咏史》有“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曳裾,曳,拉,坠;裾,衣服的大襟,指文官所穿曳地长袍,此处代指文官。“曳裾表柔翰之能,肃警效司戈之节”,前后对应,是说志主为文武全才,故此字应为“曳”。
  “□兰左界,湟水南浮”句,据其前句,志主曾检校河、兰、鄯、廓等州营田事,故第一个字可补为“河”。
  “雾解而淄川水净”句,第四个字《考》文作“濇”,案:志文此字清晰,为“*(左氵右啬)”。此“*(左氵右啬)”非“濇”的简化字,而为“淄”的俗字,可参《唐碑俗字录》[11]。淄川指代淄州,为志主制邑之一。
  “求瘼之风逾远”句,前二字《考》文作“水疠”。和后文“康沂之化大行”对照着看,是讲风化的,但“水疠”不能和下文对应。求瘼,访求民间疾苦。此为赞美之词,因而,“逾远”当作“传之久远”解。若作此解,则前后对应,故作“求瘼”更好。
  “横閤匆匆”句,第二字志文作“閤”,在此意为“阁”。后两个字,《考》文作“总总”,其实此字志文作“忩”,同“匆”,与“总”相差较远。
  “分乘而美政克宣”,第六字《补遗》作“列”,原字为“剋”,现简化为“克”。
  “以为蒿里谁家,桑田易变”句,《考》文第三字作“藁”,志石为“蒿”。蒿里,在泰山下,相传人死后要魂归蒿里。汉乐府诗《蒿里》有“蒿里谁家地,聚敛魂魄无贤愚”[12]。可见,此字为“蒿”无疑。
  三 志主先祖考
  墓志言:“原夫锡姬氏之昌苗,胙庞乡而得姓。”胙,赐予。《元和姓纂》曰:“庞,周文王子毕公高之后,封于庞乡,因氏焉。”[13]可见,庞氏出自姬姓,因毕公高之后封于庞乡而得姓。墓志所记的庞氏有名先祖,即门风祖德,除直接言明的战国时仕魏惠王为将军的庞涓、三国时蜀汉有名的庞延外,又言:“蜀郡称展骥之才,襄阳挺高人之节。”前指蜀郡人庞统,曾为刘备谋士,刘备以其为耒阳令,“在县不治,免官,吴将鲁肃逸先主书曰:‘庞士元非百里才也,使处治中、别驾之任,始当展其翼足耳’”[14]。后指北魏庞树,曾战死疆场,封襄邑男[15]。
  志主曾祖庞兴,本志记为“齐中散大夫、陈留太守”,史书未载,无法考证。其所谓“齐”应指北齐,因其五世祖庞树后居邺郡,至庞兴应仍居邺郡,而邺为北齐的都城。班伯,西汉末年为定襄太守。杜诗,东汉初年为南阳太守。尹东海,即尹翁归,西汉东海太守。邵南阳指邵信臣,西汉南阳太守。四人为政地方时被时人盛赞[16],墓志以其为典,比喻庞兴为政地方时的善政和时誉。
  志主之祖庞茂,本志记为“隋镇西将军、北海郡守”,《元和姓纂》记为“(庞树)六代孙茂,隋王记室”[17],隋王,杨坚于北周静帝大象二年(580)十二月进爵隋王[18]。可见,庞茂在北周时就为杨坚的亲信僚属,至隋为镇西将军、北海郡守,镇守边疆,深得信任。墓志谓庞茂“白虎衔珠,且有凿门之用;飞蝗去境,仍兼分帻之荣”。白虎衔珠,《搜神记》有虎送野肉、玄鹤衔珠、黄雀衔珠、灵蛇衔珠等报恩故事[19],唐张说诗有“空传人赠剑,不见虎衔珠”之句,可见,此为报恩之意。凿门,《淮南子》有“凿凶门而出”句,原注曰:“凶门,北向门也。将军之出,以丧礼处之,以其必死也。”[20]飞蝗去境,史书共有两个典故。其一,东汉鲁恭为中牟令时,有“郡国螟伤稼,犬牙缘界,不入中牟”,此处伤稼之“螟”,即为蝗虫;其二,东汉宗均为九江太守时,有飞蝗至其界辄东西散去[21]。墓志用以上典故,言庞茂为报隋帝知遇之恩领兵,置生死于度外;为政地方如东汉之宗均、鲁恭,重教化、轻刑罚,进而化及兽虫,使飞蝗不入其境。
  志主之父庞卿恽,两唐书有传,《旧唐书》曰:“庞卿恽者,并州太原人。从太宗讨隐太子有功,累拜右骁卫将军,封邾国公。寻卒,追封濮国公。”《新唐书》记载相似[22]。本志记为“唐左武候大将军、上柱国、濮国公”。《元和姓纂》记为“左武候大将军、濮国肃公”,其中“肃”为其谥。职官同本墓志,只是将名字错记为“仲恽”,岑仲勉已做了更正[23]。可见,其生前最高官职应为正二品的左武候大将军,而非两唐书所记正三品的右骁卫将军。庞卿恽为太原元从功臣,又从太宗讨隐太子有功,被图形凌烟阁。据墓志载庞卿恽作为武将,有体国经野之才,雄图可以报主。最后苴茅食邑,爵封国公。墓志对其父所用褒扬之词,前多已述及,此不叙。
  四 志主生平考
  志主庞同本,两唐书无传,其父本传未记其名。《元和姓纂》记为庞卿恽之子,同善、同福之弟[24]。本志记其“贞观十六年,起家敕授左千牛,时年十三”,又曰:“至长寿二年,遘疾于宿卫所,至其年八月四日薨于留守所,春秋六十有九。”贞观十六年(642)13岁,长寿二年(693)69岁,642年到693年历51年,13岁至69岁相差达56岁。其死亡时间及年龄不应该有问题,其起家做官的年龄也不会记错,因而只能是贞观十六年这一系年出现了错误(应为贞观十一年)。出现系年错误的原因,可能与武则天时期的频繁改元有关,如684年就先后使用了嗣圣、文明、光宅三个年号,689年又使用了永昌、载初两个年号。如果依据其死亡年龄和起家做官时的年龄倒推其起家做官时的年号,多算的可能性是很大的。因而,庞同本当生于武德八年(625),贞观十一年(637)起家敕授左千牛,长寿二年(693)薨于留守所。
  志主封爵,墓志首题作安化县开国男,志文却记为“至垂拱元年……封安化郡开国男”。唐代实行的九等封爵中,男爵处于第九等,只称某县开国男,而无某郡开国男之称。因而可以肯定,志文书写有误,其封爵只能是安化县开国男。其永徽元年所任之纪王府户曹参军事,为亲王府属官。纪王,指太宗之子李慎,贞观十年改封纪王,永徽元年任左武卫大将军[25]。墓志又有“杞王府属,秦塞要枢,实资英略”句,此时的杞王是高宗之子李素节。永徽元年他年仅5岁,被封为杞王,其本传未记其曾任秦州都督[26],据此可补其缺。据郁贤皓考证:此段时间任秦州都督的有荆王李元景(约永徽初至永徽四年,时为秦州刺史,而都督府所在州刺史一般由都督兼任)和许王李孝(显庆元年至显庆三年)[27]。据墓志,志主永徽元年任纪王府户曹参军事,显庆三年任福昌县令,任杞王府属记在二者之间。因而,杞王李素节都督秦州当在永徽四年正月荆王李元景谋反被杀之后,显庆元年十二月册许王李孝都督秦州之前。志主任秦州都督府户曹也当在此时。墓志谓其如逸足之良驹骐骝,似雄芒外露之宝剑太阿,为文蕴太白中黄之术,为武得飞书减灶之工。多为溢美之词,此不叙。
  志主的事迹甚多,本文只简叙其三:
  其一、鄯州都督府营田事
  墓志记志主为鄯州都督府司马时,兼检校河、兰、鄯、廓等州营田事。唐鄯州都督府设置于永徽七年(656,即显庆元年),为罢兰州都督之后所设。管区包括原兰州都督府的六州:兰(治金城县,今兰州)、鄯(治湟水县,今乐都)、河(治枹罕县,今临夏)、廓(治广威县,今化隆)、儒(原西盐州,治蓝川县,今甘肃灵台)、淳(治已无考,大致在今甘南地区)等州。后又增管濛州(无考),共管七州,其范围包括青海东部和甘肃南部大部分地区[28]。志主任都督府司马,墓志记在显庆三年(658)始任福昌县令之后。则其任职司马当在龙朔至麟德初年(661—664)。作为都督府司马的庞同本兼管七州营田之事,相当于后来的营田使。其营田范围西起今青海的湟水谷地,东至今兰州的黄河谷地。
  墓志曰:“寒耕熟耘之法,取之汜胜之书;杏花昌叶之辰,按以周官之记。”汜胜之,为我国古代著名农学家。汉成帝时为议郎,知农事,曾以轻车使者的名义在三辅指导农业生产。其所著农书《汉书·艺文志》称《汜胜之》,后世称作《汜胜之书》,为古代农书和黄河地区农业耕作检验的总结。主要内容包括耕作的基本原则,播种日期的选择、种子处理技术,个别作物的栽培、收获、留种和贮藏技术,当时发明的区种法、溲种法等耕作技术,以及禾、黍、麦、稻等十三种作物的栽培技术等[29]。“寒耕熟耘之法,取之汜胜之书”,即耕作方法以《汜胜之书》等农书所记为依据。周官,指《周礼》,有许多关于农时方面的记载。如所记春官宗伯下有属官冯相氏,“掌十有二岁、十又二月、十有二辰、十日、二十有八宿,辩其叙事,以会天位”。注曰:“辩其叙事,谓若仲春辨秩东作”[30],即负责观测天象,以授农时。“杏花昌叶之辰,按以周官之记”,即依《周礼》所记,合理安排农时。
  唐代鄯州都督府地处河湟之间,不断遭到吐蕃和突厥的骚扰,为边防要冲,驻军较多,虽然成建制的河源军、莫门军、积石军、洪济镇、合川守捉、怀远军等军事单位置于仪风二年(677)至开元年间[31],但其时以府兵为主的驻军必不在少数,如张沛《唐折冲府汇考》所列鄯州都督府下辖各州均有数目不等的折冲府[32]。唐代“凡边防镇守,转运不给,则设屯田,以益军储”[33],因地处偏远,军粮运输极为不便,故唐政府在当地大设屯田。志主作为都督府司马,兼检校河、兰、鄯、廊等州营田事,主要负责军屯,也兼顾民屯。军士屯田经营者为军士,经营目的以供应军需为主。唐律《军防令》规定:“防人在防,守固之外,唯得修理军器、城隍、公廨、屋宇。各量防人多少,于当处侧近给空闲地,逐水陆所宜,斟酌营种,并杂蔬菜,以充粮贮及充防人等食。”[34]初唐百姓屯田采用雇佣经营的方式。此时具体方式不明,《唐会要》所引建中年间采用的两种方法可作参考:如果屯田百姓使用政府提供的耕牛耕种,政府则给佣金每人每年“钱六百三十,米七斛二斗”[35];而如果是“私出资费,数又倍之”[36]。这里,屯田百姓与政府之间显然是一种雇佣关系。庞同本在其鄯州都督府司马任内,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使得都督府边储有积,为朝廷备边做出了很大贡献。
  然而,当他离任后,谤起公田,被人诬陷贪污,频从佐贬,而多年居于闲职。墓志记其被谤及被贬之后曾任建韶二州刺史、广州都督府长史、蔚州刺史等四职,至垂拱元年(685)授右卫勋一府右郎将,以每职三年倒推,则其被谤当在咸亨四年(673)。对于这些,庞同本如墓志所记“处险若夷,抱屈犹泰”。此处共用了四个典故。“薏苡兴谤之川”,用东汉伏波将军马援薏苡之谤的故事[37]说明志主遭人诬陷;“酌贪泉之水”,用东晋广州刺史吴隐之酌贪泉之水的故事[38]说明志主清廉之心不会因此而改变;“还合浦之珠”,用东汉合浦太守孟尝惩治贪秽而终使流向交趾的珠宝贸易得以复还的故事[39]说明志主负责营田时的政绩;“信敷驭竹”,用东汉并州牧郭伋在西河、美稷被数百童儿骑竹马迎拜的故事[40]说明志主在治内有很高的威望。
  其二、蔚州御敌事
  志主曾因当属胡尘未静,边郡须才,而除蔚州刺史。其任蔚州刺史记在垂拱元年之前,当在永淳至光宅年间(682—684)。蔚州,本隋雁门郡之灵丘县。武德六年置蔚州,但其地陷于突厥,寄置他处,贞观五年破突厥,还置灵台[41]。唐代属于河东道,位于今河北省西北部,今河北蔚县一代。地处太行山、恒山和燕山交汇处,唐代为防御突厥的军事重镇,经常受到突厥的侵扰,如后来永淳二年(683)五月突厥寇蔚州,刺史李思俭被杀[42]。其境内有横野军[43],专事抵御之事。墓志言:“祭次孙则威慑匈奴,邓伟卿则惠流天眷。”用东汉辽东太守祭彤(字次孙)任内多次打败匈奴的故事[44]和东汉汝南太守邓晨(字伟卿)治理汝南的故事[45]说明其任内军政两方面的成绩和贡献。
  其三、宿卫乾陵事
  文明元年,武则天为乾陵求侍卫之臣,志主妙膺此选。墓志言,“时属高宗晏驾,陵寝初安”,可见,志主为乾陵第一任宿卫官。高宗入葬后,乾陵即需禁止樵苏、护卫“冠剑”,因而宿卫乾陵不会迟于垂拱元年(685)。墓志于此之前记其“至垂拱元年,蒙授右卫勋一府右郎将,检校右千牛卫中郎将,兼检校洺、德二州刺史”,故只能在垂拱元年宿卫乾陵。直到长寿二年(693)薨于留守所,其宿卫乾陵达8年之久。宿卫内容除本志所言禁止樵苏(樵,伐木;苏,割草),护卫冠剑外,还包括禁止兆域内埋葬他人和日常巡逻[46]。宿卫官,为宿卫皇宫的十六卫官员的通称,据本志,帝陵宿卫官员也当在这一系统之内。唐代由十六卫武官宿卫帝陵,文献记载无多,仅《旧唐书·高宗纪》载:“(永徽六年正月,高宗亲谒昭陵时)陵所宿卫将军、郎将进爵一级。”[47]此外,《大唐新语》载有宿卫昭陵的将军权善才、中郎将范怀义误伐昭陵柏事[48],此事《新唐书·狄仁杰传》虽未记为宿卫昭陵时所发生,但对事件本身均有记载[49],是可信的。可见,唐代确由十六卫将军及郎将宿卫帝陵。志主此次宿卫乾陵,墓志未言官职,《文献通考》曰:“凡陵墓皆置留守,领甲士,与陵令日知巡警左右。”[50]又《唐律疏议》曰:“(山陵)周兆以为茔域。皆置宿卫防守。”[51]因而,此留守应为宿卫之意,而非京师留守之类职官。乾陵宿卫将军当为使职差遣,其本官仍为正三品的左千牛卫将军,仍受左千牛卫节制。贞观十三年立于三原唐献陵的《唐齐士员献陵造像碑铭》题名中有造像者右监门中郎将齐士员,此外还有王保府、频阳府、怀信府、天齐府、长丰府等折冲府之折冲都尉、果毅都尉数人,《关中金石文字存逸考》又云:“此碑当出三原县献陵,士员为守陵之官。”该碑还记吕村、任村、王村等村宿老为陵寝二所宿卫人[52]。据张沛先生考证:天齐府在三原县,频阳府在富平县美原镇西南,其他三府属京兆府,具体位置不详[53],当在其附近。爱宕元将其归于警护帝陵的折冲府[54]。唐初的折冲府,每府有兵800人以上,上府可达1200人以上,以折冲都尉为长,果毅都尉为副。卫士300人为团,团有校尉;50人为队,队有正;10人为火,火有长[55]。从以上史料可知,贞观年间以郎将宿卫献陵,其下又有若干折冲都尉、果毅都尉领兵协助防守,而各村宿老等为宿卫人;高宗永徽年间则开始以将军领郎将宿卫帝陵。故庞同本宿卫乾陵时,其下属应有多个郎将,郎将之下又领若干折冲都尉、果毅都尉,都尉至少统领一个团300人番上宿卫,而校尉、队正、火长等卫官则为直接带兵者。唐奉天县境内又有周城府,张沛先生考证其在今乾县周城乡[56]。府兵应来源于附近村庄之丁口,所谓诸村宿老应为其代表。献陵主要宿卫陵寝两地方,乾陵也当如此。
  五 志主之妻长孙氏考
  墓志言:“夫人长孙氏,唐左监门卫大将军、卫州刺史无虐之第六女也。”其岳父长孙无虐,两唐书无传,史书未载。然《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有宗正少卿平原安男长孙敞之子有名无虑者,其官职记为右监门将军[57],和墓志相差不大,或为一人。《元和姓纂》曰:“敞,宗正少卿,汴州总管;生无虎,右监门将军。”岑校曰:按唐初讳“虎”,作“虑”者近是。[58]综上,笔者认为以上所记为同一人,因为其记载名字用字相近,职官相近(惟官职中史籍误“左”为“右”,脱“大”字)。若是,则其为长孙无忌伯父长孙敞之子,年长于长孙无忌,唐朝建立之前已经不小了,名无虎,至唐因讳李虎而改名无虐,史书误作无虑。曾为卫州刺史和左监门大将军。且其一生至少育有6个女儿。志主之妻长孙氏的事迹德行,墓志多为溢美之词,此不叙。其亡于万岁通天二年(697),未记年龄,故其生卒无考,只知晚其夫4年而亡。夫妇至少育有一子,名庞承礼。
  此外,墓志使用了武则天所造文字11个,共42次,为我们研究武则天时期的文化具有一定参考意义,以上各家均有论述,此不叙。还有,志主葬地恭和乡旌义里,当在墓志出土地今乾县阳洪镇陆陌村附近。其乡里之名历代方志未见记载,而《长安志》载:“节义乡在县北,管恭和里”[59],此为宋代乡里名,笔者疑其来源于唐代的恭和乡旌义里,可能误“旌”为“节”,误“南”为“北”,且乡里混淆。志主亡于乾陵宿卫所,葬地位于乾陵陪葬墓区边沿,而其祖茔当在籍贯所在地鼎州泾阳县,显然非归葬祖茔,但墓志未言其陪陵,是否为乾陵陪葬墓,待考。
  注释
  [1]王原茵、赵润华:《乾县出土乾陵宿卫官墓志考》,载《碑林集刊》(五),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第118—121页。
  [2]高发:《浅谈武周忠武将军庞同本墓志铭》,载《武则天与咸阳》,三秦出版社2001年,第220—225页。
  [3]吴钢主编:《全唐文补遗》第七辑,三秦出版社2000年,第327—328页。
  [4]《周礼》卷1《天官冢宰》,引自杨天宇《周礼译注》,十三经译著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2页。
  [5](唐)李白撰,(清)王琦注:《李太白全集》卷21《登邯郸洪波台置酒观发兵》,中华书局1999年,第975页。
  [6]王勃:《滕王阁序》,全称《秋日登洪府藤王阁饯别序》,载《全唐文》卷181《王勃》,中华书局1983年,第1864页。
  [7](东汉)范晔:《后汉书》卷78《宦者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2510—2511页。
  [8][9](东汉)袁康、吴平辑录,俞纪东译著:《越绝书全译》卷11《越绝外传记宝剑第十三》,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224、220页。
  [10][11]吴钢辑、吴大敏编:《唐碑俗字录》,三秦出版社2004年,第33、253页。
  [12](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卷27《相和歌辞二》,中华书局1998年,第398页。
  [13](唐)林宝撰,岑仲勉校注,郁贤皓、陶敏整理,孙望审定:《元和姓纂》卷1《庞》,中华书局1994年,第67页。
  [14]《三国志》卷37《庞统传》,中华书局1959年,第953—956页。
  [15]庞树,《魏书》有传(《魏书》卷59,中华书局1974年,1591页),然极简略,仅27字。其封爵及事迹见《元和姓纂》卷1《庞》,第68页。
  [16]见《太平御览》卷260《良太守上》,中华书局1966年影印,第1218—1219页。亦见于《汉书》、《后汉书》四人之本传。
  [17][23][24]《元和姓纂》卷1《庞》,中华书局1994年,第68页。
  [18]《周书》卷8《静帝》,中华书局1971年,第135页。
  [19](晋)干宝撰、汪绍楹校注:《搜神记》卷20,中华书局1979年,第237—238页。
  [20]刘安等原著、许匡一译注:《淮南子全译》卷15《兵略》,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934—935页。
  [21]《后汉书》卷25《鲁恭传》曰:“鲁恭字仲康……拜中牟令……建初七年,郡国螟伤稼,犬牙缘界,不入中牟”(第874页);卷41《宋均传》曰:“宋均(注者以为,宋均为宗均之误)字叔痒……迁九江太守……中元元年,山阳、楚、沛多蝗,其飞至九江界,辄东西散去,由是名称远近”(第1413页)。
  [22]分别见《旧唐书》卷57《庞卿恽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2301页)、《新唐书》卷88《庞卿恽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3745页)。
  [25]《旧唐书》卷76《纪王慎传》,第2664页。
  [26]《旧唐书》卷86《泽王上金传》,第2825页。
  [27]郁贤皓:《唐刺史考全编》卷27《秦州》,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410页。
  [28]参见张红艳:《唐代鄯州都督府述论》,《陕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第45页。
  [29]参见万国鼎:《汜胜之书集释》之《序》及其他章节,中华书局1957年,第1—9页。
  [30]李学勤主编:《周礼注疏》卷26《春官·冯相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700—701页。
  [31](唐)李吉甫撰,贺次君点校:《元和郡县图志》卷39《陇右道上》,中华书局1983年,散见于第991、994、995等页。
  [32][53][56]张沛:《唐折冲府汇考》,三秦出版社2003年,第231—236、37—38、32页。
  [33]《旧唐书》卷43《职官二》“屯田郎中”条,第1840页。
  [34](唐)长孙无忌等撰,刘俊文点校:《唐律疏议》卷16《擅兴》之239条“疏”引《军防令》,中华书局1983年,第312页。
  [35][36]《唐会要》卷89“疏凿利人”条,中华书局1955年,第1620页。
  [37]《后汉书》卷24《马援传》,第846页。
  [38]《晋书》卷90《吴隐之传》,第2341—2342页。
  [39]《后汉书》卷76《孟尝传》,第2473页。
  [40]《后汉书》卷31《郭伋传》,第1093页。
  [41]《旧唐书》卷39《地理志》,第1483页;并见郁贤皓:《唐刺史考全编》卷92《蔚州》,第1328页。
  [42]《旧唐书》卷5《高宗纪》,第111页。
  [43]《元和郡县图志》卷14《蔚州》载:“横野军,治在州城内”。第405页。
  [44]《后汉书》卷20《祭肜传》,第744—745页。
  [45]《后汉书》卷15《邓伟传》,第582—584页。
  [46][50](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125《王礼二十》于“(贞观)十八年帝谓侍臣曰”段后注曰:“凡陵墓皆置留守,领甲士,与陵令日知巡警左右,兆域内禁人无得葬埋”,中华书局1986年影印,第1124页。
  [47]《旧唐书》卷4《高宗纪》,第73页。
  [48](唐)刘肃:《大唐新语》卷4《持法第七》,中华书局1984年,第56页。
  [49]《新唐书》卷115《狄仁杰传》,第4207—4208页。
  [51]《唐律疏议》卷16《卫禁》之58条“疏”下之“议”,第149页。
  [52](清)毛凤枝:《关中金石文字存逸考》卷7《三原县》,清光绪二十七年会稽顾氏江西萍乡县署刻本,第6—8页。
  [54](日)爱宕元:《重新检讨唐代的府兵制》,载《东洋史研究》第56卷第3号,1997年12月,第73页。
  [55]《通典》卷29《折冲府》,中华书局1988年,第810页。
  [57]《新唐书》卷72《宰相世系表》,第2411页。
  [58]《元和姓纂》卷7《长孙氏》第162条,第1076页。
  [59](宋)宋敏求撰,(清)毕沅校正:《长安志》卷19,台湾成文出版社,民国五十九年(1970)影印,第473页。
  (穆兴平,乾陵博物馆,文博馆员)

乾陵文化研究(八)/樊英峰主编.--西安:三秦出版社,2012.1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