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唐太宗昭陵 > 昭陵百谜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晋阳兵变”怎样发生

惠焕章,杨婧


  隋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在起义反隋的狂风暴雨中,隋王朝的生存已经显得摇摇欲坠。李渊、李世民父子亲眼目睹了天下战乱的局面,不禁暗自窃喜,这不正是他们所期待的乱世吗?
  其实,李渊反隋的念头在很早之前就已经产生了,只是一直处于隐蔽状态。隋炀帝统治晚期更加腐败,使得民不聊生,一片混乱,“天下贼盗,十室而九。”再加上隋炀帝本人猜忌多变,动辄就杀害朝中大臣,闹得朝廷内外人心惶惶,在这种背景之下,李渊、李世民父子暗中招兵买马,“适欲起兵”。
  当李渊任太原留守,正为大干一场而积聚实力时,却遭到北边突厥的屡次骚扰,南边的历山飞起义军也对李渊的地盘虎视眈眈,使他感到严重的威胁。在李渊看来“唐固吾国,太原即其地焉。然历山飞不破,突厥不和,无以经邦济时也。”这就是说,南不镇压历山飞起义军,北不解决突厥问题,要想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是不可能的。因此,他决定,自己和副留守王威共同领兵前往镇压历山飞起义军同时派另一副留守高君雅和马邑太守王仁恭共同抵抗突厥兵。
  李渊、王威率军五六千人与历山飞起义军二万余人大战于河西郡(今山西汾阳)的雀鼠谷(今山西介休和霍县之间),其双方力量的悬殊,可想而知。副留守王威颇有惧色,不敢迎战,李渊却不以为然,他避开历山飞军人多势众的优势,抓住其军队缺乏严格训练,组织性、纪律性较差的弱点,从而有计划地将自己的队伍分为两阵,采取诱骗、突然袭击的战术,出奇制胜,搞得历山飞部溃不成军,李渊却乘机收罗了许多溃散的败兵,以壮大自己的队伍。
  在李渊与王威镇压历山飞起义军取得胜利的时候,高君雅和王仁恭对突厥发动的战争却惨遭失败。隋炀帝兴师问罪,决定惩办李渊和王仁恭。当隋炀帝派来的人欲要逮捕李渊,解往江都的时候,李渊“自以姓名著于图箓,太原王者(气)所在,虑被猜忌,因而祸及,颇有所晦(悔)”。于是,李渊向次子李世民明确表示立即起兵的决心,急召长子李建成和四子李元吉赶紧从河东赶到太原,李渊的女婿柴绍也同时从长安赶往太原。
  至此,李氏父子的反隋密谋活动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其起兵的内外条件也日趋成熟。李建成与李世民两兄弟多方活动,使得李氏父子周围聚集了一大批“英俊豪友”,同时李世民、刘文静、长孙顺德、刘弘基等分头募兵,很快就募集了一支属于李渊自己的军队。其起兵之势已如箭在弦,待机而发了。
  对于李渊父子而言,此刻,万事俱备,只剩最后一搏了。但李渊又不得不考虑起兵的内部隐患,副留守王威和高君雅都是隋炀帝派来监视他行动的耳目,而且两人都是隋炀帝的亲信。李渊派高君雅和王仁恭领兵共同回击突厥遭到失败时,隋炀帝欲对李渊和王仁恭进行处分,却并不问罪高君雅。况且,高君雅对李渊是常“疑有异志,每与王威密伺帝(李渊)隙。”尤其是李渊重用长孙顺德、刘弘基、窦琮等朝廷罪犯,更是引起王、高二人的怀疑。
  李渊为了排除这两个危险人物,也颇费心机。他通过裴寂的关系,认识了晋阳乡长刘龙(刘世龙),不因其出身卑贱,而以礼相待,从而获得刘龙的爱戴和支持。而王威、高君雅见李渊兵力日增,集结于太原,其反隋之迹日益明显,便暗中策划晋祠祈雨大会,企图把李渊诱骗至此,然后加以杀害。这个计谋被刘龙“窃知雅等密意”,于是就立刻将“威、君雅欲因晋祠祈雨,为不利”的事汇报给李渊父子。李渊与李世民、刘文静等商议后,决定先发制人。
  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五月十四日夜,李渊派李世民伏兵于晋阳宫城之外,并严密封锁。次日清晨,李渊与王威、高君雅同坐视事。刘文静引开阳府(太原十八府之一)司马刘政会至庭中,声称“有密状,知人欲反”。李渊故意叫王威先看,刘政会却面有难色,并说:“所告乃副留守事,惟唐公得视之。”李渊佯作吃惊道:“岂有是邪!”于是接状查看,原是控告“威、君雅潜引突厥入寇。”李渊当场宣读,高君雅勃然大怒道:“此乃反者欲杀我耳。”正要为自己申辩,谁知刘文静一声令下,埋伏在后面的长孙顺德、刘弘基等一跃而起,便将王、高二人逮捕起来。在这种紧张的气氛中,李世民早已布兵于交通要道,以备不测。又一天,恰逢突厥数万骑兵入侵太原,这更使人相信王、高二人与突厥确有密谋,李渊利用这个机会,名正言顺地斩杀了王威、高君雅。这就是著名的“晋阳事变”,标志着李渊、李世民父子正式在晋阳起兵反隋。
  晋阳事变中李氏父子杀死了王威、高君雅,是李渊起兵的必要步骤,是其反隋战略的第一步。敢于杀害隋炀帝任命的朝廷官吏,无疑是以实际行动向隋炀帝开战了。 

唐太宗李世民百谜/惠焕章,杨婧编著.—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04.1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