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唐太宗昭陵 > 昭陵百谜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李渊昏庸无能吗

惠焕章,杨婧


  李渊是唐代的开国皇帝,即唐高祖,他是唐王朝建立的主谋人物,是一个老谋深算的政治家,处事谨慎老成,“素怀济世之略,有经纶天下之心。”王夫人在读《资治通鉴》时评价说:“人谓唐之有天下也,秦王之勇略志大而功成,不知高祖慎重之心,持之固,养之深……非秦王之所可及也。”
  然而,旧史籍里却写进了一些虚构情节,把李渊渲染得荒淫无能,以便衬托李世民的功德兼隆。这种掩高祖之长,炫太宗之功的倾向,实在是不可取的,事实上,历史的真相并非如此!
  李渊是一个有勇有谋的英雄,有很强的政治灵活手段和策略思想。隋炀帝晚期,统治残暴蛮横,疑虑重重。特别是大业九年杨玄感起兵反隋之后,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逐渐加剧,隋炀帝对官僚大臣的态度更是“多所猜忌,人怀疑惧”,动辄就猜忌杀戮大臣。大业十三年,李渊被隋炀帝任命为太原留守,两人却都心怀叵测,隋炀帝的如意算盘是派李渊留守太原,既可利用他镇压农民军与抵御突厥,又可防止他走上兵变的道路。李渊却趁此机会掌握五郡的兵权,策划反隋的战略方针,计划着把太原作为起兵的源头地。有一天,隋炀帝召李渊去见他,李渊认为亲自去见炀帝大概凶多吉少,所以托病而未去谒见。当时李渊的外甥女王氏在后宫,于是炀帝问王氏:“汝舅何迟?”王氏说其舅有病。炀帝却恶恨恨地说:“可得死否?”这件事传到了太原,李渊“闻了益惧”,只得以“纵酒、纳贿以混其迹。”由此可见隋炀帝对李渊已经有所猜忌。李渊生活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中,时时有一种自危之感,便以酒色韬晦掩盖自己的危机感。但如果以此而不加分析,说李渊是荒淫无能的酒徒之辈,这实在是不公正的,没有看清当时李渊所处的特定环境,也没能体会到李渊的用心良苦。
  从晋阳起兵来看,《新唐书》记载“太宗与晋阳令刘文静谋举大势,计谋,而高祖未之知,欲以情结,惧不听见。”当时正值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李世民劝说父亲起兵,李渊非常害怕,竟要将儿子送往晋阳县衙以治其谋反之罪,……这事说起来可谓荒唐之极,李渊不会无能到让自己心爱的儿子去送死的地步。事实上,李渊的反隋之心早已在酝酿了,又有何畏惧之意呢?据《旧唐书·宇文士及传》载,武德二年二月(公元617年),唐朝已经建立,宇文士及前来投唐,当时李渊笑着对裴寂说:“此人(指宇文士及)与我言天下事,至今已六七年矣,公辈皆在其后。”据史籍记载,李渊与裴寂等人所指的“言天下事”,都是起兵反隋之事;李渊与士及的“言天下事”,自然也指反隋之事了。当时正值大业九年(公元613年),杨玄感起兵反隋已被镇压,李渊分析局势,认为时机不成熟,只好把反隋的事压在心底。
  李渊做了太原留守之后,在暗中积聚军事力量,密谋起义。其实早在大业十年初(公元614年),当获悉隋炀帝的忌杀态度稍有改变时,就指使刘文静假造诏令:“发太原、西河、雁门、马邑人年二十以上五十以下悉为兵,期以岁暮集涿郡,将伐辽东。”打着皇帝老子的旗号,名为“伐辽东”,实际上是在鼓动人心,结集人马。到了二月,马邑人刘武周起兵,杀太守王仁恭,三月又引突厥直逼太原。这时,李世民催促父亲快快起兵,李渊却对李世民说:“隋历将尽,吾家继膺符命,不早起兵者,顾尔兄弟未集耳。……须会盟律之师,不得同受孥戮,家破身亡,为英雄所笑。”从李渊的话中可以看出,李渊在军事上还没有部署好,担心过早起兵会落得家破人亡。此时的李渊以讨伐刘武周为辞,召集诸将佐商议,提出自行募兵。隋炀帝派来监视李渊行动的副留守王威和高君雅,迫于非常形势,也只好同意。李渊放手叫世民及其亲信刘文静、长孙顺德、刘弘基等召集新兵,“远近赴集,旬日间近万人。”这支队伍就归属李渊父子私自控制,成为晋阳起兵的主力军。李渊等基干队伍筹建以后,又赶紧叫建成、元吉以及女婿柴绍急赴太原。同时派李思行到京城“观觇动静,及还,具论机变,深称旨。”及时掌握情况,以便趁机而动。
  从以上事实来看,李渊绝非昏庸无能之辈,而是一位有胆有识、善于谋略的英雄人物。李渊不急于起兵,并非因为他怯懦无能,没有足够的勇气,而是因为他所处的环境让他不能轻举妄动。在隋末动乱的年代,隋炀帝能够重用他,让他掌握重镇兵权,也足够证明他不是无能之徒。 

唐太宗李世民百谜/惠焕章,杨婧编著.—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04.1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