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唐太宗昭陵 > 昭陵百谜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玄武门政变”秦王何以能取胜

惠焕章,杨婧


  早在武德五年之前,秦王世民因军功卓著,使得秦王府远比东宫和齐府神气得多,但此后3年多时间里,李世民既无新战功,又屡遭兄弟明争暗斗的排挤,秦府就逐渐处于劣势了。就军事实力而言,秦王府“素所畜养勇士八百余人”与东宫加上齐府的“多达数于人”相比,逊色不少。甚至从政治上来说,李建成的太子地位自然是呼风唤雨,惟我独尊,势力颇为雄厚。到武德九年六月,在兄弟屡次倾轧的矛盾冲突中,李世民忍耐不住这种“惶惶不可终日”的生活,临难果断抉择,发动宫廷政变,让人不禁为他恐慌捏汗。
  史书有载“武德九年六月,玄武门之变,世民杀太子建成、齐王元吉。”政变的结果出人意料,处于劣势的秦王李世民怎么可能会击败优势重重的太子李建成呢?仔细挖掘史实,不难看出,秦王李世民拥有出奇制胜的法宝武器。
  其一,李世民的秦王府是一个人才济济的智囊集团,幕下的将佐文士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为秦王尽死力,听从他一人指挥。他们团结一致,为秦王出谋划策,有这样的团体投入战斗,当然易于取胜。史称“自隋大业末,群雄竞起,皆为太宗所平,谋臣猛将,并在麾下。”像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等那样忠心耿耿的良臣谋士;像尉迟敬德、段志玄那样不为重金所动摇的骁雄勇将;像程知节那样敢抗帝敕不离秦府忠良之士,他们集中在秦王周围为他殊死而斗,必然使得战斗力大增。秦王府的机密策略从不外泄东宫,正是此点的大力证明。太子建成手下虽有魏征、王珪等杰出谋士,但出色的文臣武将人数却不能与秦府相提并论。像齐王元吉那样曾在驻守太原时经常游猎,蹂践百姓谷稼,行为放纵亲昵,后来又在刘武周南下时弃城私逃,他的所作所为大概很难博取心腹之人。东宫幕府的太子率更丞王晊为李世民所收买,致使昆明池政变未遂,可见,在东宫效力的有些人并不为太子建成卖命。
  其次,李世民能够控制玄武门兵力,是他能够取胜的重要原因之一。玄武门卫队首领常何早就被秦王收买拉拢,在玄武门政变中,他使秦王府的军队顺利埋伏于玄武门,而太子建成与齐王元吉自以为玄武门是自己一方人把守,心无疑虑,结果搞得措手不及,以至于丧命。建成、元吉死后,东宫与齐府精兵20000人结阵猛攻玄武门,张公谨见对方人多势大,遂关闭宫门拒守,东宫兵猛攻不下。掌握北门屯兵的将军敬君弘与吕世衡是秦王世民事先收买的心腹,当太子党羽冯立、谢叔方等攻宫门时,他们挺身出战,英勇无比,双方激战了很长时间,宫门一时难以攻破。其实,就当时兵力而言,东宫与齐府加在一块,恐怕是占尽了优势,所以李世民发动政变前,高士廉竟“释系囚,授以兵甲。”用来补充秦府兵力;双方交战后,建成、元吉的军队“兵锋甚盛”,秦府“将士大惧”、“师不振”,但在秦府僚属的全力抗击下,玄武门始终掌握在秦王世民手里,这才转弱为胜,最终取胜。
  其三,这与秦王世民采取先发制人的战略有关。武德九年六月四日,李世民预先伏兵,首先发难,让建成、元吉没有丝毫的防备,事出仓促,因而授首。东宫与齐府的将士看到自己的主子已死,便无斗志,纷纷溃散。此外,李世民能够主动挟持高祖下敕,这对涣散敌军起了明显的作用,正是在这一点上,大大弥补了秦府兵力不足的弱点。
  其四,从当时的社会情形来看,唐王朝在统一全国的战争中,秦王世民武功盖世,功勋显赫,扫平了大多势力强大的割据者,从而树立了崇高威信,为当时许多朝臣、军民所拥戴。就连东宫集团的魏征、王珪也不无感慨地说:“秦王功盖天下,中外归心。”显然,这种看法在当时具有普遍的代表性。著名学者王夫之说:“建成以长,世民以功。两俱有可立之道。”正因为当时有这样一种社会舆论,在很多人眼里,李世民属于“真英主”之类的人,认为秦王世民统治天下,是顺理成章的、合理的。这一点是李世民取得成功的一个社会条件。
  有人评价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政变的成功是带有某种偶然性的,然而,仔细考证,其实是一场蓄谋已久的谋略战争。秦王世民雄心勃勃、积极向上的气概为其兄弟所缺乏,他长期驰骋沙场,深入民间,接触下层,学会了一套老谋深算的本领。而太子建成长期沉浸于宫廷生活,缺少远见与进取精神。他自以为京师“兵备已严”,而恰恰在玄武门守卫问题上出现了漏洞;他自以为皇太子地位坚固,秦王不过是一匹夫,而最终却恰恰死在李世民的弓箭之下。 

唐太宗李世民百谜/惠焕章,杨婧编著.—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04.1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