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唐太宗昭陵 > 昭陵百谜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李靖李世勣参加“玄武门政变”了吗

惠焕章,杨婧


  史载:在太子建成与秦王世民长期明争暗斗的矛盾冲突中,两大集团之间的关系已如箭在弦,一触即发了。在这紧要关头,秦王府的谋臣骁将都急不可耐,惟恐秦王动作迟缓一步,认为惟一的出路则是先下手为强。房玄龄与杜如晦“共劝世民诛建成、元吉。”长孙无忌、高士廉、尉迟敬德、侯君集等也“日夜劝世民诛建成、元吉。”面对身边人的激励与鼓动,秦王世民还是非常慎重,他又去问计于李靖和李世勣,他们也鼓励李世民说:“大王以功高被疑,靖等请申犬马之力。”
  然而,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经过反复考证,却否定了李靖、李世勣对李世民的支持。李世民“问于灵州大都督李靖,靖辞;问于行军总管李世勣,世勣辞;世民由是重二人。”那么在这形势危急时刻,他们二人都表示不愿参与其事。再者,从《新唐书·袁朗传》中可知,李靖与李世勣并没有被列入秦王集团中。
  怎样看待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历史记载呢?细究史料来看,司马光的说法应该值得注意。在“玄武门政变”的武力战斗中,李靖与李世勣虽都是勇猛善战的大将军,却没有像尉迟敬德、侯君集等那样亲自为秦王上阵厮杀,按理说,秦王手下的武将在这时应该有所表现的,但他们却丝毫没有动静,很可能是他们根本没有参加政变。史书上记载他们愿为李世民“请申犬马之力”,显然不大可信。大概又是贞观史臣为让李世民迎得更多人的支持,特别是举足轻重者的支持,而故意歪曲历史的一种虚构手法。李靖、李世勣在唐初历史上是颇具影响力的人物。李靖在统一长江中下游及江南一带战功卓著,颇受朝中注目、又以其对兵法的娴熟和军事指挥才能的高超称誉朝野;李世勣跟随秦王世民征讨窦建德、王世充,追击刘黑闼、徐圆朗,建树了赫赫战功,在朝廷中声誉极高。而且他们两人在抵御突厥的战争中表现出色,取得辉煌战绩。可见,李世民如果取得了他们的支持,他发动的政变就具有更为广泛的代表性了。所以,这正是贞观史臣虚构他们愿为李世民“申犬马之力”的动机所在了。
  按后一种说法来讲,大概秦王世民在与李靖、李世勣接触后,知道了他们的心态。他们既然不愿参加萧墙之争,当然也就不会去帮助李建成了。因为李靖在高祖攻破长安时几乎被杀,后经李世民求情,高祖才赦免了他;李世勣曾多次跟随秦王世民出征作战,与李世民有一定的交情,所以,他们决不可能出面为太子建成效力。尽管李世民没有争取到李靖、李世勣的援助,但爱惜贤才的李世民却被他们两人的品德所折服,在后来做了皇帝后,仍然重用、信任他们。
  正因为在此问题上,李世民深刻认识到,李靖与李世勣不能像房玄龄,尉迟敬德那样,死心塌地地为他卖命,所以,李世民对他们始终不太放心。贞观八年(公元634年),李靖以足 疾为由,申请辞官归家,唐太宗立刻批准,并且赞扬他说:“朕观自古以来,身居富贵,能知止足者甚少。不问遇智,莫能自知,才虽不堪,强欲居职,纵有疾病,犹有勉强。公能识达大体,深足可嘉,朕今非直成公雅志,欲以公为一任楷模。”这种鼓励退休的口气,正是充分反映李世民担心他功高震主,以后权大位尊会形成尾大不掉,这和房玄龄正形成鲜明的对比。“玄龄自以居端揆十五年,女为韩王妃,男遗爱尚高阳公主,实显贵之极,频表辞位,优诏不许。”可见,唐太宗对李靖和房玄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正好说明李靖没有真正博得李世民的信赖。
  对于李世勣,李世民更是大动脑筋。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四月,唐太宗病重,知不久于人世,便想出一个笼络李世勣的“奇计”,他对太子李治说:“李世勣才智有余,然汝与之无恩,恐不能怀服。我今黜之,若其即行,俟我死,汝于后用为仆射,亲任之,若徘徊顾望,当杀之耳。”五月某日,在太宗驾崩前不久,太宗一纸诏书,不讲缘由,撤掉李世勣宰相职务,贬为叠州都督。
  由此可知,李世民对李靖与李世勣是心怀顾忌的,并不把他们视为亲信之人。如果这都是因为李靖、李世勣在“玄武门政变”中没有坚决站在李世民身边的结果,显然是很合情合理的。 

唐太宗李世民百谜/惠焕章,杨婧编著.—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04.1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