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唐太宗昭陵 > 昭陵百谜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谁是“玄武门政变”的始作俑者

惠焕章,杨婧


  皇太子是皇帝的继承人,只能有一个,所以,当太子建成为了维护自身地位,而秦王世民窥视这一目标时,势必要相互倾轧,水火不容。玄武门政变正是这一矛盾起火的最终归宿。然而,到底谁是这一宫廷政变的始作俑者呢?历史学界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如果不是李世民咄咄逼人的气势,太子建成根本用不着与秦王世民争斗,他本来就该是顺理成章的皇帝。因此,玄武门政变的始作俑者就是李世民。李世民不是钦点的皇太子,他就只能“跑出来”争。史载,李世民萌发夺太子之位的野心,是在他扫平一系列割据势力,取得统一全国战争的胜利中逐渐产生的。他自认功业远远超过了其兄李建成,就不再满足仅仅当一个秦王。于是他自己主动进攻,打倒李建成,取而代之。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李世民一方面争立战功,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另一方面大力网罗人才,暗中积聚力量。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十月,“秦王既平天下,乃锐意经籍,于宫城之西开文学馆,以待四方之士。召名儒十八人为学士,每日引见,讨论文典。时人谓之(十八学士)登瀛洲。”成立文学馆,看来是由于李世民“锐意经籍”,为了便于“讨论文典”,实际上是为了掩人耳目,组织力量。十八学士中,既有博学多识的知识分子,也有政治军事方面的智囊之士。正所谓“秦王府开文学馆,召多儒十八人为学士,与议天下事。”当时李世民心目中最大的“天下事”,莫过于夺取太子的地位了。后来事实证明,十八学士中的房玄龄、杜如晦等都是玄武门政变的密谋策划者,其良苦用心可见一斑。
  另外,李世民还到处网罗贤才谋将,积极发展自己的私人势力。他所收罗的将佐文士都有一个特点,就是为他尽死力,听从他一人指挥。可见,此时的他已积累了与太子建成比个高下的势力了。到了武德九年,随着时机的成熟,李世民细察密谋,决定出奇制胜,在玄武门伏杀太子建成与齐王元吉,为自己铺平了通向皇位的道路。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太子建成心胸狭窄,妒心颇重,他自知功不如秦王高,名不如秦王大,谋不如秦王多,总觉得李世民的存在,对他是一个潜在的威胁,便联合齐王元吉,欲除掉心患。所以说,太子建成才是这场政变的始作俑者。
  李建成与李元吉联起手来,对李世民百般陷害,谗言挑拨,造谣中伤,让秦王世民在京城没有好日子过。做了皇帝的李世民曾经回忆说:“武德六年……朕当此日,不为兄弟所容,实有功高不赏之惧。”从史籍记载来看,李世民不为兄建成和弟元吉所容,遭到种种倾轧,则完全是事实。特别是武德六年之后,李世民没有新的战功,更是处处受到皇太子建成的排挤。建成身为皇太子,依附的大臣及各地都督相对多一些,在京城的势力颇为雄厚。他甚至扬言:让秦王“留在京师制之,一匹夫耳。”这话难免有点自我吹捧,但却是太子对秦王处处制裁的真实写照。李建成甚至采取釜底抽薪的办法,想把李世民属下的谋臣武将一网打尽,无奈李世民平时礼贤下士,秦王府的僚属们忠心耿耿,在李建成“糖衣炮弹”的进攻下,不为所动容。面对太子建成的处处紧逼,李世民忍无可忍,而且事态已经发展到生死存亡之秋,刻不容缓,李世民认为只有先动手诛杀建成、元吉,才能“安家国”,否则,自己将遭到杀身之祸。可见,李世民之所以发动宫廷政变,完全是处于迫不得已。
  玄武门政变以秦王世民成功射杀太子建成和齐王元吉而结束,宫廷门外,两兵交战,血流成河。只是,到底哪一方才是这场政变的始作俑者呢?看来,还有待进一步探讨了。 

唐太宗李世民百谜/惠焕章,杨婧编著.—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04.1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