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唐太宗昭陵 > 昭陵百谜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政变之后李世民如何平稳局势

惠焕章,杨婧


  玄武门政变发生之后,东宫、齐王府余党纷纷逃亡,分散在长安周围,四处潜伏。太子建成在山东的亲信、幽州都督庐江王李瑗和领天节将军镇泾州的燕郡王罗艺都握有重兵,伺机而动,随时都可能与长安附近的两府残余势力里应外合,发动武力叛乱,严重威胁着秦王的统治。
  秦王府诸将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都建议秦王索性一不做二不休,乘势将建成、元吉部下百余人全部诛杀,并“籍没其家”,许多人甚至到处搜寻宫府集团的成员及兵将,争相捕杀邀功,使得宫府集团的人惶惶不能自安,矛盾异常尖锐。
  在玄武门政变中立有大功的尉迟敬德,此时却极力反对滥杀无辜,他劝告李世民说:“罪在二凶,既怵其诛;若及支党,非所以求安也!”李世民深感其言,决定采用明智的安抚政策笼络人心,以消除宫府集团余党的对抗情绪。于是,他一方面下令禁止秦府人员滥捕滥杀,一面以唐高祖的名义下诏赦天下,“凶逆之罪,止于建成、元吉,其余党羽,一无所向。其僧、尼、道、士、女冠并宜依旧。国家庶事,皆取秦王处分。”
  建成部下曾率宫府卫兵进攻玄武门的将领冯立、谢叔方等人逃匿在外,得知赦文,第二天便来自首。薛万彻逃入南山,隐藏起来,经李世民屡次派人劝服,也到长安投案。在李世民看来,他们都能忠于所事之人,皆为义士,释而未问,并授予军职。太子洗马魏征,曾劝李建成早日除去秦王,此时李世民抓住把柄,斥责他说:“你为什么要离间我们兄弟之间的感情呢?”魏征镇定自若地答道:“先太子若早听我的话,必无今日之祸。”李世民尤是敬重他临危不惧的气概,遂任命他为詹事主薄。此后,李世民又召昔太子谋士王珪、卫挺等人,并任命官职。
  在李世民安抚政策的感召下,逃散在长安附近的宫府兵将,都自动放下武器,向朝廷投械,有些人则销声匿迹,不再参预谋反活动。但对至死不悔者如李瑗、李艺等人,李世民不再手下留情,则是迅速地消除隐患。
  李瑗是唐高祖李渊堂兄之子,以宗室在武德元年(公元618年)被封为庐江王,任信州总管。武德九年(公元626年),累迁至幽州大都督,与李建成结成死党。玄武门政变中李建成死后,李世民遣通事舍人崔敦礼召瑗入朝,李瑗心虚,害怕进京后难以自保,在心腹王君廓别有用心的支持下,将朝廷派来的使者崔敦礼囚禁起来。这时,兵曹参军王利涉对李瑗说:“大王不奉诏进京,而擅自发兵,此为反矣。诸州刺史都为朝廷命官,未必都肯听从,万一征兵不集,何以保全?”李瑗听了,觉得言之有理,便询问该怎么办。王利涉献计说:“……大王整驾,亲诣洛阳,西入潼关。两军合势,不盈旬月,天下定矣!”李瑗欣然采纳,准备依计而行。王利涉又建议李瑗除掉王君廓,将兵权交给王诜。理由是王君廓曾跟随李世民东征作战,颇受宠信,加上其为人“多反复”,“素险薄”,不可信任。正在李瑗犹豫不决之时,王君廓却探知了这个消息,他当机立断,抢先下手将王诜杀死,并当众宣布说:“李瑗与王诜共反,禁锢来使,擅追兵集。今王诜已斩,独李瑗在,无能为也。汝若从之,终亦族灭;从我,取之立得。富贵祸福如是,意欲何从?”部众听了皆愿跟王君廓讨伐李瑗。李瑗众叛亲离,孤立无援,终被王君廓杀死。
  李建成另一亲信罗艺,原是隋朝旧臣,是位“勇于攻战,善射”的武将。武德三年(公元620年)归唐,封为燕王,赐姓李氏,为李建成拉拢,结成死党。李世民即位后,为了稳位罗艺,任他为开府仪同三司。可是罗艺仍“惧不自安”,遂诈言检阅武装,会集各路诸军,开入幽州,企图谋反。李世民闻迅即命尉迟敬德等率众讨伐,罗艺大败,抛下妻子儿女,急忙带领数百骑逃往突厥。行至宁州界,过马氏驿,随从的几百人逐渐逃散,罗艺被左右人杀死,传首京师。
  李瑗、罗艺之流贸然举兵叛乱,最终都因内部互解、部众倒戈而兵败身亡,由此可看出,李世民的安抚政策是很成功的。至此,宫府集团残余的武装力量全部被消除了。
  除此之外,李世民为了稳定人心,在即位不久,即武德九年十月,下令追封李建成为息王,谥曰“隐”,按照《谥法》:“隐拂不成曰隐。”又封李元吉为海陵王,谥曰“刺”,《谥法》“暴戾无亲曰刺。”从而显示太宗的仁爱之心。并以王礼改葬。埋葬之日,太宗亲自送于宜秋门,哭之甚为哀痛。又遂命原东宫、齐王府全部僚属前去送葬。不久,又以皇子赵王李福为建成后嗣,以示不绝烟火之意。这一做法对于重视家族延续的古人来说。无疑是非常重要的,这也缓解了本来十分激烈的秦王府与东宫之间的尖锐矛盾。 

唐太宗李世民百谜/惠焕章,杨婧编著.—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04.1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