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唐太宗昭陵 > 昭陵百谜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玄武门政变”之后李渊因何退位

惠焕章,杨婧


  在六月四日的玄武门政变中,太子建成被杀。唐高祖李渊于六月七日下诏,册立李世民为皇太子。诏文中肯定了秦王世民的“文德武功”,规定今后凡军国庶事,不分大小,一律先由皇太子处决,然后闻奏。
  过了几天,高祖又下诏:“朕当加尊号为太上皇”,表示了要早点退位的意愿。到了八月癸亥,高祖李渊传位于皇太子,让李世民在东宫里德殿正式即位,是为唐太宗。
  关于唐高祖李渊闪电般退位的原因,几千年来一直议论纷纷。到底高祖是自愿让位的呢?还是他被迫退位?长期以来,史学界对此问题争论不休。
  有一种观点认为:高祖李渊在武德前期,尚能以亡隋为戒,拨乱反正,虚心求谏,勤于务政。但是,他很快就丧失锐气,生活上变得贪图享乐,政治上暮气上升,晚年几乎被众多妃嫔所包围。甚至轻信宠妃谗言,政事也多数委之裴寂。武德六年,高祖任命裴寂为尚书左仆射,赐宴于含章殿,高兴地对裴寂说:“公为台司,我为太上,逍遥一代,岂不快哉!”正由于这种懒惰心理,当李渊看到新皇太子李世民雄才大略,众望所归时,就毫不犹豫地把皇位让给李世民,自己则退出了政治舞台。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李渊对于武德后期皇位的争夺问题,并没有妥善地解决。他清楚地知道李世民有“削平海内”之功,能力与功勋都在李建成之上,决不甘心居于李建成之下,却妄图使太子、秦王、齐王,各谋其位,相安无事,这一良苦用心反倒加剧了儿子们的相互争斗。直到政变发生,李渊才惊恐地说:“不图今日乃见此事。”李渊对这一矛盾的失败处理,恰恰反映了他晚年的昏庸与失察,正如萧瑀所批评地:“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然而,李渊还算有自知之明的,他深感自己的精神状态已经不能继续处理好军国庶事了,于是主动让位,此后直至贞观九年五月病逝,李渊基本上没有干预政治,也没有出现新的争权纠葛,维护了唐王朝的统治与发展。对于李渊这一让贤举动,毛新宇高度赞扬他深明大义,明智果断。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李渊面对儿子李世民咄咄逼人的气势,自己也无计可施。手握大权的李世民,杀死了李渊的两个亲生儿子和几个亲孙子,让李渊措手不及,眼睁睁地看着这一幕幕惨剧的发生,却无力相救。清人赵翼说:“……太宗为秦王时,杀建成、元吉,不过兄弟间互相屠害,其时太宗尚未为帝,不可以反论也。乃建成子安陆王承道……元吉子梁郡王承业……俱坐诛,除其属籍。是时商祖尚在帝位,而坐视其孙之以反律伏诛,而不能一救,高祖亦危极矣。”可见,高祖当时的处境一点也不好过。
  “是时,(高祖)下诏赦天下。凶逆之罪,止于建成、元吉,自余党与,一无所问。其僧、尼、道士、女冠并宜依旧。国家庶事,皆取秦王处分。”高祖下诏“赦天下”,言行已经不能自作主张了。否则他为什么不下诏制止其孙被杀呢?四月份才刚刚下诏“命有司沙汰天下僧、尼、道士、女冠,其精勤练行者,迁居大寺观,给其衣食,毋令阙乏。庸猥粗秽者,悉令罢道,勤还乡里。京师留寺三所,观二所,诸州各留一所,余皆罢之。”而这时又下诏“其僧、尼、道士、女冠并宜依旧。”显然是针锋相对,后者否定前者,这绝对不是高祖自己的主张。至于“国家庶事,皆取秦王处分”更是迫使高祖交出权力,既然事无大小皆由秦王处理,高祖自然就是有名无实的皇帝了。
  六月七日,李世民被立为太子后,就逐渐利用手中的权力任用自己的亲信在朝廷做官,进而组成了以秦王集团为核心的新政府。如以高士廉为侍中,房玄龄为中书令,萧瑀为左仆射,长孙无忌为吏部尚书,杜如晦为兵部尚书……如此一来,李世民集团全面掌握了国家权力,高祖李渊则成了名副其实的孤家寡人。既然失去了皇帝的实际权力和地位,让位也就成为别无选择的惟一途径了。
  而且,从高祖李渊做了太上皇生活的悲惨状况也出可看出,高祖是出于无奈才退位的。李渊做了太上皇,不仅丧失了皇帝拥有的一切,而且在生活上也失去了至高无上的享受,被迫迁出太极宫,门前冷冷清清,自己不能自由出入,同时,还屡遭太宗李世民的谴责。当裴寂因罪被驱逐他乡时,李世民对高祖李渊指桑骂槐,毫不客气地斥责裴寂道:“计公勋庸,安得至此!直以恩泽为天下第一。武德之际,货贿公行,纪纲紊乱,皆公之由也,但以故归不忍尽法。”指责武德政事是“货贿公行,纪纲紊乱”,无疑是对高祖政绩的贬低。敢于这样明目张胆地抨击高祖,显然丝毫不把高祖放在眼里。李世民对做了太上皇的李渊敢于处处压榨,当然也有勇气将做皇帝的李渊拉下皇位了。
  所以,说李世民用武力迫使高祖退位,一点也不为过了。
  如此说来,对于高祖李渊退位之谜,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了。 

唐太宗李世民百谜/惠焕章,杨婧编著.—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04.1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