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唐太宗昭陵 > 昭陵百谜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历代史家如何评价“玄武门政变”

惠焕章,杨婧


  关于“玄武门政变”,贞观时代的史官把太宗诛兄杀弟的行为说成是“遵周公之事,外宁区夏,内安宗社,申孝养之礼。”这无非是想证明诛杀兄弟是正义的事情,而并不是出于争权夺利。如此说来,唐太宗的光辉形象就会在历史篇章上闪烁光芒。直至五代,刘峋等编撰《旧唐书》也随声附和。史臣赞曰:“建成、元古,实为二凶:中外交构,人神不容。用晦而明,殷忧启圣。运属文皇(唐太宗),功成守正。善恶既分,社稷乃定。”可以说,称赞之声哗然一片。
  然而,到了宋代以后,随着封建伦理道德和忠孝观念的加强,对玄武门政变持否定态度的多起来了。司马光在编撰《资治通鉴》时特地加了按语:“立嫡以长,礼之正也。”又感叹若建成能“有泰伯之贤”,世民能有“子藏之节”,相互礼让,“则乱何自而生矣”。而对于世民之最后诉诸武力,则遗憾地表示“贻讥千古,惜哉!”宋人范祖禹也认为:“建成虽无功,太子也。太宗虽有功,藩正也。……立子以长不以功。”在他看来,建成为李渊所立之太子,是“父之统也”,世民杀他是“无君父也。”类似的议论不一而足,都是对世民在道德上的缺欠不无微词。明末清初的王夫之,更是痛骂唐太宗“不可复列于人类”,甚至说什么“太宗亲执弓以射杀其兄,疾呼以加刃其弟,斯时也,穷凶极惨,而人之心无毫发之存者也。……而太宗命直书其事,无畏于天,无惮于人而不掩,乃以自信其大恶之可以昭示万世。”当然,这些评论都是从封建伦理出发,从兄弟人情出发,不懂得封建统治集团内部争斗的残酷性,谁也不能为这件事找到一条出路。
  近年来,史学界关于玄武门之变提出了新的观点。一致认为,对封建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应当作历史的具体分析,不能笼统地加以完全否定。正如陈寅恪先生所指出的:“唐自开国时建成即号为皇太子,太宗以功业声望卓越之故,实有夺嫡之图谋,卒酿成武德九年六月四日玄武门之事变。”而李世民参与晋阳起兵的密谋,特别在唐初统一战争中功勋卓著,因而不能不产生夺嫡的贪欲。事实上,历代宫廷内“推刃同气”的事件,屡见不鲜,它们恰恰是封建专制主义包括皇位终身制、继位嫡长制的必然产物。但是,嫡长制所确定的人选,往往不是贤才,未必有治理国家的能力。当然,李建成也绝不是像旧史记载的那样残忍昏庸之徒,也不是无功勋无才能之辈,他为人宽简仁厚,善于物色人物,东宫僚属如王珪、魏征、韦挺、薛万彻等,都是杰出的能臣武将。在唐王朝统一战争中,他建立了一定的功勋,然而,与李世民相比较,无论是才能还是战功,都不能相提并论。
  太子建成长期留守京师,过着逍遥自在的宫廷生活,缺乏远见与进取精神。他自以为京城“兵备已严”,而恰恰在玄武门守卫上出现了一个大漏洞;他自以为皇太子一手遮天,秦王留京师不过是“一匹夫”,但最后却死在秦王世民的弓箭之下。至于李世民,他那种雄心勃发、积极向上的气概是其兄弟所不具备的。他战功显赫,凭借天策府和文学馆,尽力扩大政治影响,提高自己在朝臣们心目中的地位。正如一个东宫谋士所分析的:“秦王功盖天下,中外归心。”如此看来,如果以立贤的原则定太子,李世民无疑是最理想的人选。但是,在嫡长制的阴影下,李世民想做皇太子,就只能通过宫廷政变来解决。因此,玄武门之变一方面是剥削阶级自私本性的暴露;另一方面,也是对封建嫡长制的挑战。可见,玄武门之变还具有立嫡以长还是以功继位的意义。

唐太宗李世民百谜/惠焕章,杨婧编著.—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04.1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