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唐太宗昭陵 > 昭陵百谜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如何看待唐太宗优礼玄奘与支持译经

惠焕章,杨婧


  唐太宗基本上是一个较少迷信的封建帝王(除了他晚年寻求方术长生药外),无论是对待道教还是佛教,他都不可能算是一位虔诚的教徒。虽然在一段时间内他曾宣布尊崇道教,则带着明显的政治意图(后文有详细论述)。再说佛教,贞观初年宣布崇佛,后来却把佛教抛在—边又开始抑佛,但却热心地支持佛教高僧玄奘译经并给予优礼。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且说玄奘西天取经的时间是在唐太宗贞观三年(公元629年),此时的唐太宗即位不久,为了获取佛教信徒的支持,当然对佛教抱有相当大的热忱。所以,当玄奘提出要去西天取得真经时,唐太宗欣然同意,并率领文武百官为其送行。
  贞观十九年正月玄奘抵达长安,这时的唐太宗对佛教的态度已有些冷淡,但他还是热情地接待了这位高僧,并与其坦诚相谈,发现玄奘学识渊博,大有相见恨晚之感。甚至支持他翻译经书,承诺为他所作的译经文作序。唐太宗如此赏识佛教高僧,能不能视为是他对佛教的崇拜呢?
  据历史学家们的分析,唐太宗之所以对玄奘如此友好,井非是因为唐太宗热衷于佛典与佛法,恐怕是玄奘的人品、风采、学问使他动容的缘故。
  玄奘为一代高僧,出国深造多年,其佛学造诣无与伦比。唐太宗一统四海,力倡文治,凡海内宿儒名士多在罗致之列,不减当年礼待秦府十八学士之风。唐太宗表彰儒学,旁通释典,对学问僧视若学者。所以,唐太宗才会对“法门之领袖”的玄奘有相见恨晚之慨。他褒奖玄奘高风亮节,赞颂玄奘洞彻佛法,实出自对玄奘学问功底的倾倒。特别是对其真传“探陨妙门,精穷奥业”的佛学造诣更是叹为观止。如他颁布的《唐玄奘法师进〈西域记〉书诏》云:“省书具悉来意,法师夙标高行,早出尘衰,泛宝舟而登彼岸,搜妙道而辟法门,宏阐大酞,荡涤众罪。……舒朗之者,其唯法师采。朕学浅心拙,在物犹迷,况佛教幽微,岂能仰测。请为经题非己所闻,新撰《西域记》者当自披览。”唐太宗好学不辍,自知“至于内典尤所未闲”,故在学问僧面前,不摆九五之尊仍虚怀若谷。
  从上诏看出,唐太宗勉为其难进行经题一事,很难说是倡佛。其设立译场、翻译佛经也是如此。贞观十九年,玄奘载誉而归,即奏请搜罗贤俊立场译经,唐太宗初以不得其人为辞而不允其请:“法师唐梵俱瞻,词理通敏,将恐徒扬厌陋,终亏圣典”,后来玄奘固请,一个“固”字,可谓艰难之极。如此请求之下,唐太宗尚可答应。然而在人数、规模上与前秦、后秦、杨隋相比,均微不足道。对此,汤用彤先生评论说:“夫翻译佛典,六朝视为国之大事。逞论二秦之译,门徒三千,太宗知之已熟。而隋朝兴善,上称之规式,犹近在人耳目。太宗早有心提倡,必不至拒奘所谓。据此可知其对译经,非有热诚。”
  如此看来,唐太宗之所以优礼玄奘与支持译经,并非是因为对佛教的膜拜,而是为玄奘的渊博学识所折服,是对名士贤才的爱惜。 

唐太宗李世民百谜/惠焕章,杨婧编著.—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04.1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