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唐太宗昭陵 > 昭陵百谜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贞观时期的君臣关系如何

惠焕章,杨婧


  唐太宗开贞观盛世,创前无古人之业绩,堪称千古榜样人物,岂不知,他最负盛名的,不是其武功或治世之能,而是他对各种人际关系的协调和处理能力。贞观时期的君臣间至诚和亲如一体,可以说“自古而来,未之有也。”
  隋朝在炀帝统治时期,君臣关系极度紧张,人情冷酷,互不信任。动辄“诽谤朝政”之罪诛杀大臣,致使群臣人人钳口,不敢进谏忠言。谄谀之徒乘机而入,恃宠弄权,胡作非为,最终导致政权灭亡。
  唐太宗鉴于隋朝灭亡的严重教训,对各种人际关系进行了积极的调整,使朝廷上下出现一种宽松、和谐的气氛。对于如何处理好君臣关系,唐太宗倡导君臣之间坦诚相待,不妄加猜忌。贞观四年,太宗问隋文帝是个什么样的君主?回答说是勤劳于政的励精之主。唐太宗说:“这个人好察而心不明,好察则多疑,心不明则虑事不通。他趁北周孤儿寡母,无人辅佐之机而得天下,因此总是怀疑群臣对此不服,不肯信任百官,每事劳心费神,亲自决断,但却未必能把事情处理得合情合理。朝臣们知道皇帝的这种心思,都只是一味地顺从,朕和他不同,天下之广,四海之大,事情千头万绪,全都交给百官处理,大事由宰相筹划,岂有皇帝一人独断之理?朕只管委任贤才,严肃法令,谁还敢为非作歹?”可见,太宗这番话的主题是强调信任群臣,同时又对百官寄予殷切的希望。与此同时,太宗还真正认识到,即使君主自己贤明,但是,臣下不讲直言,同样会陷入危亡的境地,从而得出结论:“惟君臣相遇,又同鱼水,则海内可安。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匡救,翼凭直言鲠义,致天下太平。”
  基于这种认识,唐太宗竭力提倡诚信之风气,在实际行动中也能认真实施。贞观五年,有人密告长孙无忌权势过重,图谋不轨。太宗召来长孙无忌,拿出密信给他看,并说:“我与卿坦诚无疑,如果各自都把知道的事隐瞒起来不说,君臣之间必将难以互相沟通。”他还在朝堂上公然宣告:“我的诸子还都幼小,我对无忌如同爱子,并非别人所能离间得了的。”太宗对大臣的信任,简直达到偏爱的程度。在这里,君臣关系又被太宗视为父子关系,换一个角度说,既然是父子关系,当然应该亲密无间。正如贞观中后期唐太宗征伐高丽时,右卫大将军李思摩为箭所射中,太宗亲自用口为他吸出伤口残血,将士们无不感动。可见,唐太宗与臣子们相互相信,相互体贴,轻松、融洽的君臣气氛让人耳目一新。
  自古以来,历代都有一批人专以告密诬陷而获宠,使得君臣之间相互猜疑,不能同心同德治理国家。告密之风会直接导致政治风气败坏,直臣受屈,佞人得志,使得朝廷上下笼罩在一片恐怖气氛之中。然而,到了唐太宗时代,这股歪风邪气却并没有得逞。有一次,太宗外出洛阳,命房玄龄留守京师,授予便宜行事之权,不必事事奏请他。有人诬告房玄龄有密谋,房玄龄觉得所告对象是自己,本人不便自行处理,就把告状人送到太宗行宫。当太宗得知所告的是房玄龄时,便不再询问所告何事,就下令将告密者腰斩,还责备房玄龄不能自信,命他以后如再有类似的事发生,则可以自行裁决。君臣之间的诚信关系,由此可见一斑。
  在太宗这种重视君臣关系的思想影响下,贞观时期许多大臣大都非常注重协调好君臣关系,如魏征就多次强调:“凡欲致化,必在上下相亲,朝廷辑睦”,“圣化施化,上下同心”,其目的是共同治理好国家,开创一种共商国事的开明政局。当然,“共商国事”并没有意味着君臣平等,封建专制主义的君为臣纲、君尊臣卑、臣忠于君之类的教条,从根本上说,唐太宗不可能跳出这个窠臼。然而,他强调君王离不开臣下的匡正,把君臣之间比喻为鱼水关系、父子之情,倒是一种封建时代少有的开明政见。
  由于太宗注意调整君臣关系,使贞观时期朝廷中呈现出一种宽松、和谐的氛围。他时常把大臣召入寝宫,促膝交淡。每有庆典活动,君臣欢宴,谈笑风生,融洽无比,使人才济济的唐朝廷充满了盎然生机。
  光耀古今的“贞观之治”,使唐太宗融入臣民中,与他们坦诚相见,亲如一体,集众人之力去开创盛世伟业。其坦荡的君子之风和至情至性的亲和之力,是感召臣民为国、为君效命的泉源所在! 

唐太宗李世民百谜/惠焕章,杨婧编著.—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04.1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