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唐太宗昭陵 > 昭陵百谜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宋史专家眼中唐太宗的善”与“不善”所指何事

惠焕章,杨婧


  关于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在整个唐王朝掀起一场崇拜风暴,他的子子孙孙唐高宗、唐玄宗、唐宪宗、唐文宗等视他为自己治世的楷模。他的臣民吴兢编撰的《贞观政要》,第一次对太宗的历史地位做了这样的评价:“太宗时政化,良足可观,振古而来,未之有也。……可大之功尤著矣,岂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而已哉!”可见,把太宗的“仁政”跟尧舜之治、文武之治等同看齐。总之,在那个朝代,没有人敢于说出唐太宗不好的一面。
  有人说,在唐代要讲唐太宗的“恶”与“非”是“不可得而辨”的事。的确,哪有子孙愿说他老祖宗的坏话呢?到了宋代,北宋著名的治唐史专家范祖禹在《唐鉴》中第一次指出唐太宗的“不善”之处:“太宗以武拨乱,以仁胜残,其材略优于汉高,而规模不及也。恭俭不若孝文,而功烈过之矣。迹其性,本强悍勇,不顾亲,而能畏义而好贤,屈己以从谏,刻厉矫揉,力于为善,此所以致贞观之治也。”在这里,敢于指出唐太宗的“不善”之处,找到唐太宗的“善与不善”两个方面,也就避免了一味颂扬所造成的弊端。随后欧阳修、宋祁等撰《新唐书》也是这样做的,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也不例外。
  在宋史专家的眼中,唐太宗依然是值得歌颂的一位君主,首先,认为唐太宗是英明的君主。这一点,宋人所修的史籍中都有中肯的评价。南宋洪迈在《容斋随笔》中指出:唐太宗是“唐之明主,所言所行,足以垂训于后。”其次,歌颂“贞观之治”是儒家思想中的“仁政”。编《新唐书》的史臣们赞叹说:“盛哉,太宗之烈也!其除隋之乱,比迹汤、武;致治之美,庶几成、康。自古功德兼隆,由汉以来未之有也。”宋代苏辙同意此说,也认为“自三代以下,未见其比也。”此外,宋代曾巩评论说:“代隋者唐,更十八君,垂三百年,而其治莫盛于太宗之为君也。”又说“唐虞之治”五百年后有“成汤之治”,又五百年后有“文武之治”,又千余年后有“贞观之治”,“然而又以其未备也,不得与先王并而称极治之时,”也就是说,在曾巩看来,“贞观之治”要比先王之治略逊一筹。这种种评论,虽然有所差异,但是把“贞观之治”看成是儒家的理想政治,视唐太宗为治天下的圣君,则是完全一致的。
  至于唐太宗的“不善”方面,又是些什么呢?史学家司马光认为:“正嫡以长,礼之正也。”指质唐太宗杀兄弟,不知礼仪。范祖禹批评唐太宗“不顾亲”、“不知义”。说“秦王世民杀皇太子建成,……太宗之罪著矣。”朱熹以封建理论观念指责太宗说:“唐有天下,虽号治平,然亦有夷狄之风。三纲不正,无君臣父子夫妇,盖其源出于太宗。”可见,唐太宗通过玄武门之变,夺得皇位,是他光辉历史上的一个污点。
  宋史家批评唐太宗的第二个“不善”之处是指,太宗“好大喜功”,贪图享乐。这种意见,最早始于范祖禹所说的“恭俭不若孝文”。欧阳修、宋祁等人也随声附和。洪迈也认为:唐太宗的言行,“大要出于好名。”清康熙年间吴楚材等编辑《纲鉴易知录》,对唐太宗作了一番赞颂,遗憾地说:“惜其好尚功名,而不及礼乐,父子、兄弟之间渐德多矣。”
  由此可见,宋史家对唐太宗及其“贞观之治”的评价基本上是肯定的、歌颂的,同时开始对他的个人品行、政事得失都有所评论了。但是,他们无一例外地离开当时的历史条件和阶级关系,仅仅着眼于唐太宗的个人品质,孤立地进行评价,尽管有些意见符合历史实际,然而,就历史观来说,都属于历史唯心主义的范畴。 

唐太宗李世民百谜/惠焕章,杨婧编著.—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04.1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