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唐太宗昭陵 > 昭陵百谜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唐太宗“治世”由盛而衰的转折之谜

惠焕章,杨婧


  古今称颂的“贞观之治”是封建帝王最为理想的政治伟业,想当年,风华正茂的唐太宗励精图治,求贤若渴,引导唐王朝走向繁荣昌盛的太平盛世。然而,到了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却是唐太宗执政历史上多灾多难的一年,“一代谏臣”魏征病逝,宫廷中又发生了一起重大的谋反事件,引起了一系列连锁反应,极大地刺激了唐太宗心灵的扭曲,使他的统治策略掀起千般风浪。自此,成为唐太宗“治世”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贞观十七年正月,太宗的名臣魏征病逝了,这对唐太宗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打击,他亲自到永兴坊魏征的宅第去哭悼,并宣布罢朝五日,命朝廷文武百官和各地在京官员都去参加魏征的丧仪。出殡之日,唐太宗独自登上御院中的西楼,凝望着渐渐远去的灵车,悲痛无比,发出了“无复昔时人,芳春共谁遣”的哀叹。之后,他感伤地对群臣说:“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朕尝保此三鉴,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一鉴亡矣。”痛失魏征的哀伤还没有从唐太宗心中消逝,宫廷中又发生了一系列重大的谋反事件,参与者便是唐太宗的爱子和近臣,使得唐太宗的心灵上产生了剧烈的震动。
  齐王佑是唐太宗第五子,阴妃所生,武德八年(公元625年),封宜阳王,当年改封楚王。贞观十年(公元636年),改封齐王,领齐州都督。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因病留在京师。他的舅舅阴弘智为人凶险狡黠,煽动齐王李佑说:“王兄弟既多,即上百年之后,须得武士自助。”在其舅舅的鼓动下,齐王佑野心大增,企图用武力夺得不属于他的皇帝之位。阴弘智又把他的妻兄燕弘信引荐给齐王佑,史载:“佑接之甚厚,多赐金帛,令潜募剑士。”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齐王佑返回齐州,加紧了谋反的步伐。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三月,齐王李佑聚众拥城自立,设置官署,公开背叛唐廷。唐太宗闻讯,震惊万分,立即派兵部尚书李勣与刘威“便道发兵”前往平叛。齐王佑的手下大多乌合之众,齐州附近的青、淄等州兵又“并不从佑之命”,“佑又传檄诸县,亦不从。”在唐军的围攻之下,齐王佑陷入困境,孤立无援,只得束手待擒。齐王佑被解送京师,赐死于内侍省,同党44人被杀,其皆一概不究。
  与此同时,皇太子承乾也正欲谋反,当得知齐王佑谋反,便跃跃欲试,并得意洋洋地对纥干承基与其他几人说:“我宫西墙,去大内正可二十步耳,与卿为大事,岂比齐王乎!”然而,未及行动,齐王佑之乱已被平息。
  谁料治李佑谋反罪时,又牵连了这位纥干承基,他本是位专门参加别人谋反的杀手,于是他被逮捕入了大理狱。这位纥干承基架不住大理狱的严刑拷打,同时也想将功赎罪,便将皇太子企图造反的阴谋如实招供。唐太宗大惊,当即敕令长孙无忌、房玄龄、萧瑀、李勣与“大理、中书、门下参鞫之,反形已具”。
  此时唐太宗李世民的心里异常矛盾,宛如万箭攒心,自己最心爱的嫡长子,也已正式为皇储、太子,将来自然会由他来接位的,而他竟会谋起反来,想要抢班夺权,是可忍孰不可忍!而且,令太宗最为心痛的是,参与太子承乾谋反的有汉王李元昌、驸马都尉杜荷、吏部尚书侯君集、洋州刺史开化公赵节等一系列的人物,全是太宗的亲近之人,真是令太宗痛心疾首。
  太子承乾谋反未遂,虽保得一命,却被废为庶人,幽禁于右领军府。此后,在魏王李泰与晋王李治的争立中,唐太宗又一次陷入进退两难的困境。魏王李泰的险恶面孔暴露,张牙舞爪的跟随者却是重臣之后,这对唐太宗来说,无疑又是一个严重的创伤。
  一代诤臣谏官魏征病逝了,使太宗失掉了“以人为鉴”的一面镜子。齐王佑与太子承乾之乱,在唐太宗心中投下难以消失的阴影。尽管叛乱和政变没有酿成大祸,但唐太宗已深刻意识到,他的统治并非一潭死水,表面上温良恭俭,内中却隐含着不易觉察的怨怒之音。他为亲生儿子的不忠不孝而愤怒,也对那些鼓动和追随者憎恨不已。
  更不可忽视的是这两次叛乱、政变事件在他心灵上造成严重的扭曲。原本,他对大臣,特别是一些亲近的大臣是非常信任的,“使大信行于天下,不欲以诈道训俗。”然而,当李佑和承乾之乱后,他的猜忌心理便急剧膨胀起来。他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儿子和近臣也不可完全相信,他们也可能走到自己的对立面,小则动乱,大则失去江山。
  正由于唐太宗猜忌之心的加重,他与臣僚的关系明显地改变了。“看臣上下,各尽至公,共相切磋,以成治道”的局面不复存在,太宗对那些本来了如指掌的大臣们,开始陌生、疏远起来。从怀疑心理出发,对他们的能力、忠诚都开始重新检验。由此,在太宗这种病态心理的促使下,一桩桩冤假错案相继发生,造成痛心的人才损耗,成为太宗“治世”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唐太宗李世民百谜/惠焕章,杨婧编著.—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04.1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