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唐太宗昭陵 > 昭陵百谜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玄奘是西天取经第一人吗

惠焕章,杨婧


  《西游记》中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西天取经曲折、荒诞的故事,很显然是虚构的。然而,唐僧跨过千山万水去西天取经的事在历史上确是真实的,据记载还是唐太宗亲自率领文武百官送行的呢。
  唐僧又名玄奘,俗名陈讳,自幼便对佛学产生了浓烈的兴趣,13岁时出家习经,由于性情聪颖,刻苦钻研,不几年就脱颖而出,成为佛学界的后起之秀,深得当时佛学权威法常和僧辨两位大法师的赏识,他们称赞玄奘为“释门千里之驹”。随着佛学上造诣的加深,玄奘深感国内佛教经典体系太混乱,过去翻译的佛经太过于直译,往往有失原意,造成佛教的宗派分歧。为了寻释迦之迹,求道于源,他觉得只有亲莅游学印度,才能取得真经。于是,玄奘于唐太宗贞观三年(公元629年),离别长安,踏上西游取经的艰难险途,历经两年的千辛万苦艰辛跋涉,终于到达了佛教的发源地印度。
  玄奘在异国专心致志地钻研佛学,虚心向当地高僧请教,熟读印度所有大乘、小乘经典,吠陀颂赞和天文、地理、医药等许多书籍,他的好学与品行在印度佛学界赢得很高的荣誉。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玄奘载誉而归,从印度带回来大批经典、佛学,深得佛学界推崇。
  玄奘回国之后,立即组织高僧百余人,开始翻译佛学经典和著书立说,这一工作异常艰苦,他“三更暂眠,五更又起”,工作夜以继日。在他的主持下,经过19个春秋,翻译出浩繁的佛经达1300多万字,共75部,1335卷。他还应太宗的要求,完成了闻名中外的《大唐西域记》一书,生动真实地记述了他亲自游历的110个国家的风俗、文化、地理、气候、水文、生物、矿产、历史、宗教等方面的详细情况。
  玄奘不畏险阻,周游印度,取经归国的故事感人至深,唐代以后的文人墨客纷纷以此为据,编写成各种剧本、杂剧、小说。特别是吴承恩的名作《西游记》,使得玄奘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著名人物。如此以来,在人们的普遍认识中,玄奘应该是西天取经的第一人了。然而,历史学界对此却表示怀疑,在西行取经求佛的众僧之中,首创先河的是否会另有其人呢?
  近代历史学家和文学专家认为东晋时代的法显(公元337—422年)是我国僧人西学取经的先驱者。法显在出家修行期间深感佛教“经律舛缺”,便于东晋安帝隆安三年(公元399年)从京城长安出发西行求法。他渡流沙,越葱岭,遍历北、西、中、东、天竺各地,历尽千辛万苦奔赴狮子国(今斯里兰卡),并到达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前后共用去14年时间,游历30佘国家,于义熙八年(公元412年)带回许多梵本佛经回到国内。回国之后,法显一边翻译佛教经律,一边撰著旅行传记,经过几年的辛勤笔耕,完成了《历游天竺记传》一书,又名《佛 国记》。书中全面记载了他所经历的30余国的山川、民俗、风物,成为四世纪的佛教史料,也是中国与东南亚各国的交通往来史料。
  文史界的有些专家学者却提出冒险西游取经的先行者是三国时期的朱士行。据说在曹魏时代,大乘佛教便由丝绸古道开始传入中国,当时最流行的译本是佛教经典《道行若经》。朱士行从少年时代起就深受佛教熏染,出家为僧后,更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他专心研读佛典经书,特别对《道行若经》爱不释书。但是《道行若经》一书删略颇多,脉络模糊,晦涩难懂,朱士行感叹这样重要的经典竟译得不彻底不确切,就决定西行求法,寻得佛经真迹。
  甘露五年(公元260年)朱士行从洛阳出发,向西穿越莽莽的大漠荒原和白雪皑皑的崇山峻岭,“视日以准东西,识人骨以标行路”,历尽艰辛,辗转奔波到了大乘经典的集中地闽国,搜集到了《道行若经》的梵本,共90章,60余万字。但由于种种阻挠,朱士行未能把经典很快送回国,直到太康三年(公元282年),才设法由他的弟弟送回故土洛阳,而朱士行自己 却滞留异国直到病逝。
  如此说来,在我国历史上,首创先河西天取经的僧人究竟是谁呢?是玄奘、或是法显、还是朱士行?亦或另有他人?看来,这一谜底还有待进一步揭晓了。 

唐太宗李世民百谜/惠焕章,杨婧编著.—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04.1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