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唐太宗昭陵 > 昭陵百谜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唐太宗何以恩宠妃子徐惠

惠焕章,杨婧


  新、旧《唐书》对太宗的爱妃徐氏均有记载,而且评价颇高。说她才思敏捷,聪慧贤德,善于作文弄诗,敢于向皇上进谏忠言,是继长孙皇后之后唐太宗最宠爱的一位妃嫔。
  徐氏,名惠,湖州长城人,《新唐书·后妃上》称赞她:“生五月能言,四岁通《论语》、《诗》,八岁自晓属文。” 可见天资聪颖,超乎寻常。其父发现她非同一般,就让她读一些经史子集方面的书籍,决定把她培养成知识渊博的才女。她曾拟《离骚》而作《小山篇》,据说几乎是脱口而出:“仰幽岩而流盼,抚桂枝以凝想。将千龄兮此遇,荃何为兮独往?”—时成为惊人之作,“于是所论著遂盛传。”
  贞观十年(公元636年),太宗正陷入失去结发妻子长孙皇后的痛苦中难以自拔,偶尔听说湖州长城有一个口齿伶俐、聪慧绝顶的才女,便下诏召其入宫,此时的徐惠才满11岁。太宗见到聪颖美丽的徐氏,那颗受损的心才稍稍有些安慰。然太宗更欣赏她“挥翰立成,词华绮赡”的才华,她的诗基调明快,艳丽之中透出自重自爱的情感,深讨太宗的欢心,于是很快就将她升为婕妤,不久又升至充容,按照唐制已入了九嫔之列。
  徐惠由于得到太宗的宠爱,所以她在宫中的生活是无忧无虑的,所做的诗作也多体现抒情、柔美的特点。如其中一首《赋得北方佳人》中的“纤腰宜宝株,红衫艳织成。”《长门怨》中“守分辞芳辇,含情泣团扇。”都反映的是此种风格,多为后人所传颂。
  徐惠妃还有与长孙皇后相似的地方,那就是贤德英明,深知治国的基本道理,她敢于向太宗进谏忠言,给予太宗很大的帮助。可以说,唐太宗统治时期出现的繁荣昌盛,与长孙皇后和徐妃这两个贤内助的支持密不可分。
  贞观末年,唐太宗多次调兵讨伐四夷,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深深地加重了百姓的负担。徐妃便利用一切时机规劝太宗,指出战争带给广大人民的危害。同时向太宗进谏说:“劳动人民的痛苦、疲劳是反叛起义的导火线,当人民承受的压力不堪重负时,必然会起兵反抗。”希望太宗能减少兵役、劳役,让人民休养生息,发展生产。
  唐太宗巡游天下时,她趁着太宗的高兴劲,上疏太宗,指出近几年来战争、劳役的双重压迫,东征高丽,西讨龟兹,加上兴建翠微玉花等宫殿,使士兵和马匹疲于战争,船只、车辆忙于运输,势必造成田园荒芜的凄凉局面。在给太宗的进谏中,她还劝诫太宗道:“有道之君,以逸逸人,无道之君,以乐乐身。”她认为,珍玩伎巧,是国家沦丧的根源,珠玉宝器,是迷人心窍的毒药,“侈丽纤美,不可以不遏。”她知识渊博,常常引经据典地为太宗进谏忠言:“做皇帝应提倡节俭,不能侈奢。像商纣王那样迷恋玉器,最终导致了国破家亡。”
  唐太宗对徐妃的进谏非常赞赏,在位之时,很少兴修离宫、别馆,并给予她丰厚的赏赐以作嘉奖,她的父亲也因教育子女有方而被提升加官。
  徐妃对唐太宗一生的功绩很是敬佩,从心里尊重爱戴太宗。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8年),唐太宗病逝,徐妃悲痛欲绝,终因思恋而患疾病,病情一天比一天加重,却拒绝让太医医治。她曾充满深情地对她亲近的人讲:“帝遇我厚,即使做牛马日夜侍奉于太宗身边,我也甘心情愿,也是我最大的心愿。”
  永徽元年(公元650年)徐妃告别人世,享年只有24岁。高宗李治念其贤德,下诏追谥号“贤妃”,并按她的遗愿陪葬昭陵,实现了她永远陪伴于唐太宗身边的愿望。 

唐太宗李世民百谜/惠焕章,杨婧编著.—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04.1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