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唐太宗昭陵 > 昭陵百谜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昭陵规模如何

惠焕章,杨婧


  陕西礼泉县的九峻山,气势雄伟,孤耸回绝,两侧山峦起伏,沟壑纵横。从古都长安向西北方向极目远眺,越过坦荡如砥的关中平原,就可以望见九嵕山巍峨挺拔的身影。唐太宗李世民与长孙皇后合葬的昭陵,就位于九嵕山的主峰上,为这一险峻绮丽的山峰增添了几分神秘的玄机。
  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一位很有作为的封建帝王,他的陵墓工程和总体设计思想,也充分体现了大唐帝国逐步走向繁荣昌盛这一时代的特点。为此,唐太宗的陵墓规模是相当庞大的。
  昭陵因山而置,封域60公里,总面积达20000公顷,是关中十八陵中规模最大的一座。这座陵园始建于贞观十年(公元636年),直到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葬太宗李世民后宣告建成,营建时间长达13年,由当时著名的艺术大师阎立德设计主持。
  昭陵陵园的规模是空前的,它北起九嵕山,南到今天的赵镇一带,南北长约15公里,东达今天的东页谷村,西至庄河,东西宽10公里多,气势十分浩荡。昭陵陵园的周围被大量葱茏的柏树占据,风景十分秀丽,在唐时,昭陵陵园有“柏城”之称。
  昭陵的墓室,也称“玄宫”或“寝宫”,凿于九嵕山主峰南侧山腰,它是陵园内最主要的建筑。据史书记载,唐太宗的寝宫建造得华美无比,“闳丽不异人间”。陵墓周围,设有 房舍、游殿,是供墓主灵魂游乐的地方,建在山势陡峭凸凹不平的山道上,为了便于行走,工匠们缘山凿石架有栈道,栈道绕山腰400多米,盘曲而上,直达元宫门。《唐会要》一书 就记载着昭陵“因九嵕层峰,凿山南面,深七十五丈为元宫,缘山傍岩架梁为栈道,悬绝百仞,缘山二百三十步,始达元宫门。顶上亦起游殿,……有五重石门。”杜甫也有“陵寝盘空曲”的诗句。描写当年架在九嵕山峭壁之上弯弯曲曲的栈道,守陵的宫女们可沿着栈道进入元宫,像平常在皇宫内一样供养、侍奉。后来,为了墓葬的隐秘安全,一些大臣建议拆除栈道,高宗皇帝舍不得而不许,经他的舅父长孙无忌的多次劝说,才算同意。栈道拆除后,“灵寝高悬,始与外界隔绝”,遂使昭陵成为“郁葱佳气望嵕山,百丈丹梯邈莫攀”的绝境。经历几千年的风雨剥蚀,陵山上的建筑今亦荡然无存。然而游殿的遗址仍在,当年栈孔和牛鼻形穿孔石遗迹也有几处可见。
  按史料记载,昭陵陵山有垣墙围绕,墙四隅建有角楼,正中各开1门,南曰“朱雀门”,北曰“玄武门”,东曰“青龙门”,西曰“白虎门”。4个门昂然耸立,守护着昭陵陵园。
  在九嵕山北麓有个祭坛,是当时举行重大祭奠仪式的场所。其平面略呈长方形,南高北低,南北长86.5米,东西宽53.5米,由五阶台地组成。自南向北有寝殿、阁楼、东西庑、大门等建筑遗迹。祭坛中陈列着贞观时期14个少数民族首领的雕像和著名的“昭陵六骏”石刻。
  献殿位于朱雀门内,正对山陵,是供上陵朝拜、祭献的地方。现存殿址约有40米见方,殿南有3门,殿内砖铺地面,残墙断垣上残留有壁画痕迹。近年在献殿遗址采集到一件安放在 屋脊上的鸱尾,高达1.5米,底长1米,宽0.65米,重约150公斤,以此件的高低推算献殿的屋脊,其高度应在10米以上,应该是9间重檐,由此可以想像当年献殿是多么高大雄伟。
  下宫是供唐太宗灵魂起居的场所,也是守陵官员和日常侍奉人员居住的地方,位于陵山垣墙外的西南角,其遗址南北长334米,东西宽237米,周围墙基厚约3.5米,是一个比较正规的矩形。当年大量的房屋建筑都集中于此,后昭陵下宫被野火焚毁严重。到了唐德宗李适贞元十四年(公元799年),曾由右谏议大夫崔损主持修葺过,整修后的下宫迁至昭陵西南18里的瑶台寺。据文献记载昭陵下宫“去陵十八里”,应该是后建的下宫,又说修葺后的房屋有378间,但仅仅只是“修葺”而已,可见,其规模远远达不到原来的建筑面积。
  此外,昭陵还有167座陪葬墓,以唐太宗的陵寝为基点,向南辐射排列成一个扇形。李世民的陵寝居高临下,“功臣密戚”和“德业佐时者”,作为一种无尚的荣耀陪葬在前方。
  可以说,昭陵是贞观时期历史的一个大缩影。站在充满帝王灵气的昭陵上,望着高耸入云的九嵕山,人们会自然地想到唐太宗,想起这位叱咤风云人物的所作所为。 

唐太宗李世民百谜/惠焕章,杨婧编著.—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04.1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