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唐太宗昭陵 > 昭陵百谜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唐太宗为什么要“因山为陵”

惠焕章,杨婧


  所谓“因山为陵”,就是选择自然山峰从旁凿石洞埏道,在山峰的底部修造地下宫殿。这种做法,古已有之,如汉文帝的霸陵,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墓等都是“依山为陵,不复起坟。”然而,这种葬制被定为制度,并诏令子孙后代“永以为法”者,乃创始于唐太宗。
  在唐太宗看来,采取“因山为陵”的制度是大有裨益的:一是“今先为此制,务从俭约”,二是“殉葬之物不要金玉珠宝,以土木为之。”木棺陶人“不为世用”,因而可使“奸盗息心”。
  太宗的愿望显然是很美好的,只可惜事与愿违,并没有让他得以安慰。说起“俭约”,在山中开凿陵墓工程浩大,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而且,从史籍的记载来看,他的子孙后代都尽显侈奢豪华。说起“奸盗息心”,据考古界推测:唐陵地宫多次遭受过人为的破坏,“唐十八陵”就有17座被盗。
  当然,这些都是太宗始料不及的事,但其初衷却是虔诚的。贞观十年,长孙皇后病故,太宗下诏因九嵕山层峰而造昭陵石宫,这是唐帝陵“因山为陵”的开始。
  唐太宗的昭陵共营建了13年,在陵山周围建成了规模宏大的建筑群。在九嵕山主峰之内设置地宫,山之南有献殿和朱雀门;山之北麓有祭坛和司马门;西南面有下宫。墓室内“宏丽不异人间”,就是说,墓室内宽敞富丽,几乎跟长安城的宫殿没有差别。此外,这种陵墓利用了自然山岳,看上去高大、雄伟,很能展现出帝王的宏大气派。大概,这种种的好处,正是太宗所想要的,也是他“因山为陵”的最终目的吧!
  北宋人游师雄在《题唐太宗昭陵图》中大为赞扬了唐代“因山为陵”的好处。他评价说“自古帝王陵奢侈厚葬莫若秦皇汉武,徒役至60万,天下赋税1/3奉陵寝,骊山陵才高50丈,茂陵14丈而已,固不若唐代之因山也。昭陵之因九嵕,乾陵之因梁山,泰陵之因金粟,皆中峰特起,上摩烟霄,冈阜环抱,有龙蟠凤翥之状。民力省而形势雄,何秦汉之足道哉。”可见,唐制的“因山为陵”,依靠险峻山势,埋葬于此,尽显帝王陵的雄伟气势。 

唐太宗李世民百谜/惠焕章,杨婧编著.—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04.1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