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唐太宗昭陵 > 昭陵百谜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昭陵为什么被视为神灵之地

惠焕章,杨婧


  昭陵陵地在千古名君唐太宗的光彩照耀之下,孕育了许多扑朔迷离的传说,在我国古代,昭陵被视为神灵之地。
  据说,在很久以前,九嵕山主峰半山腰绝壁的石洞里,栖息着一对苍鹰,双翅展开,足足有两米多长,经常在陵山上空盘旋翱翔。有时候,它也飞下山来,在有人居住的村庄寻觅食物,或蹲在岭濒、坎头,瞩目张望。每到夜间,陵山上常常出现两盏游弋的灯,时隐时现,忽明忽暗,当地居民都惊奇地称为“陵灯”,后来有胆子大的人上陵“侦察”,原来是双鹰夜飞时发射出的光芒。当地居民把这对鹰同昭陵联系起来看待,称之为“神鹰”,多少年来一直没有人敢去伤害它们。
  清朝末年,翰林学士宋伯鲁曾受光绪皇帝的差遣来祭奠昭陵,就曾写下“苍鹰终古镇幽宫”的著名诗句。但那对苍鹰究竟是什么时候开始栖于昭陵,谁也说不清楚。只知道1960年一只鹰遇害后,另一只也不知去向了。时隔几年,昭陵山上又神奇般出现了一对雏鹰,人们常常可以看到它们在陵山上空飞翔。
  关于这对苍鹰夜间飞行发光的原因,据现代人分析是因为鹰在岩洞里染上了含磷的物质,不过,在那个对磷火没有足够认识的年代里,“陵灯”的出现也够神秘、够离奇的了。 
  另一个美丽的传说发生在明朝末年,是民间流传的“金管随白兔”的故事。据说村民邬马儿在陵山附近偶然发现一只漂亮的白兔,于是穷追不舍,被白兔带进昭陵地宫。他站在富丽堂皇的地下宫殿里,不知所措。忽然看见有一盏灯闪闪欲灭,于是上前添上油,拨去灯花,顺手掐着拨灯棒溜出地宫。谁知,那个拨灯棒非同一般,竟是黄金做的。这件事很快被王知县知道了,于是勒令邬马儿领他去地宫。王知县是个财迷,看到那琳琅满目的金银玉器,又是拿,又是装,恨不得长出个三头六臂来。直到拿得实在没地方放了,才想着出去。但大红柱子上的龙张牙舞爪地挡住他,使他没办法走开,心里也有点害怕,于是把手里拿的,口袋装的全都放下,只顺手牵羊地把桌子上的一支笔藏在衣袖里,才没被阻拦。等出了地宫,仔细观察那根笔时,才发现是一支金管笔,并且笔杆上赫然写着10个字“邬马儿盗墓,王 知县窃笔”。
  在唐时的昭陵,还流传着昭陵石人石马显灵的神奇传说。据说,杜甫《次行昭陵》诗中的“石马汗长趋”和李商隐《复京》诗中的“可要昭陵石马来”一句,都渊于昭陵六骏潼关参战的一段故事。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十一月九日,安禄山在范阳(今北京城西南)发动叛乱,出动15万大军,直扑长安。第二年叛军兵临潼关,官军死守,双方在潼关对峙了近5个月。唐军将领哥舒翰跟叛将崔乾祐在潼关以东的灵宝西原会战,官军大败,潼关失守。 
  传说就在官军败绩的时候,崔乾祐领着一队白旗军,左冲右突,十分厉害。忽然,战场上又出现一队黄旗军,官兵还以为是叛军,不敢靠近。但却看见那支黄旗军跟崔乾祐的白旗军搏斗,威猛异常。无奈势单力薄,黄旗军不能取胜,只好退下来。然而,过一会儿又冲上去,这么反复激战好几次,黄旗军不见了,片刻间消失得无影无踪。
  后来,据陵令报告,那一天,昭陵祭坛上的石人石马大汗淋漓。显然是说,六骏显灵,参与了潼关大战。两个月之后,杜甫在他的诗中就引用了这一传说,搞得当时人人敬仰。 
  显然,昭陵上流传的这些美丽传说,染上迷信与神话的色彩,无疑给昭陵披上了威严与神圣的黄袍,千年以来,昭陵一直被看做是“神灵”之地。即使在四五十年代,昭陵祭坛前时常有村夫老妇乞神求雨,香火不断。 

唐太宗李世民百谜/惠焕章,杨婧编著.—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04.1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