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唐高宗乾陵 > 乾陵百谜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六十一尊石像都是谁

惠焕章,吴俏


  在陵园朱雀门外的东西两侧,列置有61尊石人群像,其中东群29尊,西群32尊,分东西四行站立。石人像皆圆雕,与真人一般大小,高约150厘米至170厘米,胸宽56厘米。石人多数身穿圆领紧袖右衽或左衽武士袍,双手拢袖作抱笏或双手作持笏于胸前状,皆腰束带,脚穿靴。东群石人头全部被毁。西群石人中仅两尊头残存者,皆身穿翻领紧袖左衽武士袍,上尊头梳小辫十三条;一尊头卷发,八字胡须。石人像背部原刻有族别、官职、姓名和衔爵。长年的风雨和人为的破坏,使石像铭刻的文字绝大多数早已模糊不清,今可辨者仅七尊,他们是:
  一、朱俱半国王斯*(左阝右也)勒;
  二、于阗王尉迟璥;
  三、吐火罗王子特勒羯达犍;
  四、吐火罗叶护咄伽十姓大首领盐泊都督阿史那忠节;
  五、默啜使移力贪汗达干;
  六、播仙城主何伏帝延;
  七、故大可汗骡骑大将军行左卫大将军昆陵都护阿史那弥射; 余皆漫漶。因而对这些石人的来历、身份和作用,引起了种种的推测。
  关于乾陵石群像,掘《陕西通志》卷71载,论者谓“高宗之葬,诸蕃酋来助者甚众,武后不知太宗之余威遗烈,乃欲张大其事,刻之以夸耀后世也。”因此,一般认为,乾陵石人群像是前来参加高宗葬礼的诸少数民族首领或特使,武则天为纪念这件事,因刻石像列乾陵朱雀门外两侧,象征唐王朝的国威以及和这些边境民族、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称为“六十一王宾石像”。日本学者足立喜六研究后,认为“是乾陵营造之际来助工役的人”。也有人据章怀太子李贤墓壁画《客使图》认为是“谒陵吊唁客使。”
  《资治通鉴》卷一九九载,唐太宗葬昭陵时,高宗为再现太宗生前“四夷宾服”的状况,“蛮夷君长为先帝所擒伏者颉利等十四人,皆琢石为其像,刻名列于北司马门内。”唐人《封氏闻见记》卷六“羊虎”条说:太宗下葬后“陵后司马门内又有蕃臣曾侍轩禁者一十四人石像,皆刻其官名。”历史上称这14尊刻具衔名的太宗朝周边各民族首领或酋长石雕像为“蕃臣像”或“蕃酋像”。因而,唐高宗死后,武则天亦仿昭陵制度。唐人封演既然认为昭陵石像是“高宗为了阐扬其父徽烈”,那么,乾陵石像当然也有“夸耀后世”,以宣扬高宗、武则天朝的国威之意。
  乾陵石像背刻的衔名,历经千百年风雨的剥蚀,大部分已漫泐不清。现存的唐代史籍里也无任何记载。史学者根据元人李好文《长安志图》和清人叶奕苞《金石录补》等史料,考证出了其中的36尊石人衔名,有些人的生平事迹在唐代史籍里都有记载。从现存的36条衔名来看,这些石人并非是参加高宗葬礼者,他们中真正的客使和侨居长安的王宾不过五六人,绝大多数是唐王朝属下的各族官员或质宿京师的诸属国国王、王子,其中绝大多数又是被唐朝廷敕封的大将军、十二卫将军,并且同时受命兼任唐安北、北庭、安西等都护府属下的地方官员和民族首领。
  石人像中,真正的客使只有三名,他们是武则天朝东突厥族可汗默啜派到长安来的使臣移力贪汗达干、莫贺达干和吐蕃使大宰相悉曩热,他们都是为了求婚和亲而来的民族特使。
  他们在陵前双足并立,两手前拱的仪态,表现了蕃臣归命中央,拱卫天子,侍卫宫城所特有的气质,也反映了作为地方官或部落首领,到长安来朝觐皇帝,听命召唤的历史史实。这恰是太宗、高宗和武则天朝“统制四夷”的最生动写照。它既体现了朝廷笼络优待蕃将的政策,也表现了蕃将“依唐如父母”的动人情景。 

武则天百谜/惠焕章,吴俏编著.—西安:西安出版社,2002.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