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唐高宗乾陵 > 乾陵百谜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武则天为何罢黜中宗

惠焕章,吴俏


  中宗名显,是高宗的第七个儿子,在武则天所生诸子中排行为三。显庆元年(656年)十一月五日生于长安,次年二月二日即被封为周王,授洛州牧。仪凤二年(677年)十月三日,徙封英王,改名哲,授雍州牧。永隆元年(680年)八月受封为皇太子。弘道元年(683年)十二月高宗驾崩,两天后即位于柩前,年28岁。但刚刚过了两个月,就被武则天拉下了皇帝的宝座。
  关于中宗被废之事,史书一致作了这样的记载:中宗居高宗之丧,武则天以母后临朝,中宗册其妃韦氏为皇后,甚加宠爱,欲以岳父韦玄贞为侍中,并授给乳母的儿子五品高官。宰相裴炎面引廷争,以为不可。中宗大怒,说:“我难道不能把天下让给韦玄贞?给个侍中有什么可惜的!”裴炎就把这件事向武则天作了汇报。武则天听后认为中宗不堪为君。光宅元年(684年)二月六日,武则天在洛阳宫乾元殿召集文武百官议事。中宗高坐殿上,等候朝拜。这时,裴炎与中书侍郎刘祎之、羽林将军程务挺、张虔勖勒兵入殿,宣读了武则天废黜中宗的诏令。左右侍臣遵奉武太后的旨意,扶中宗下殿。中宗很不服气地问:“我有何罪?”武则天回答说:“你想把天下让给韦玄贞,怎么能说无罪!”就这样,唐中宗被废为庐陵王,幽于别所。四月,迁于均州(今湖北均县)濮王李泰故宅。这幕对中宗来说有些苦涩的闹剧,却也令人深思,事情的发端因他和大臣引起,可见他处事欠妥。凭心而论,中宗一亮相就露了彩。大臣们如此激烈反对,不见得不为社稷着想,岂可一错再错,以窝囊昏庸形容中宗,并不过分。
  对于这件事,自古迄今,曾有不少人认为,中宗要以天下让韦玄贞,只不过是在气头上说出的气话,武则天以此废黜中宗不过是个借口,其目的是为了独揽大权。我们认为,这种观点不能说没有道理,但问题在于武则天要独揽大权究竟对不对。
  唐中宗固然未必以天下让其岳父,但这并不等于说唐中宗就是一个好皇帝。种种迹象表明,唐中宗被废,不仅仅是因为他与裴炎的争执,还有更重要的原因:武则天之所以废中宗,并不完全是出于权势欲望,而主要是为了维护当时的政治局势。这一点只要我们认真考察一下当时的实际状况,就会看得十分清楚。
  在唐高宗统治时期,唐王朝仍然是朝着强盛的方向发展的,但这是就总体情况而言。高宗末年,疾病加重,几乎完全不能处理朝政。武则天也不得不抽出大量时间照顾高宗,从而程度不同地影响了对朝政的处理。在这种情况下,周边少数民族反叛、骚扰的事件常常发生。
  与此同时,自然灾害也特别严重。连年的自然灾害,不仅造成了“菽粟不稔”,严重地摧残了社会经济,使由少数民族贵族入侵引起的财政困难日益加深,而且造成了灾区人民的极端贫困。正当内外交困的时候,高宗皇帝又离开人世,使局势变得更加严峻。
  在这种情况下,要继续维护唐王朝的辽阔版图和稳定局面,战胜自然灾害,恢复和发展生产,同时办好唐高宗的丧事,是何等的艰难!这就要求最高统治者有非凡的才能和坚强的毅力。可是,代替高宗而为天子的中宗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呢?因为其兄太子弘死于疾病,太子贤以罪被废,其弟豫王旦年纪尚幼,且无特殊功绩。论“资”排辈,才将他推到了前台。论德行才艺,他都比不上李弘、李贤;就是与他的弟弟豫王旦相比,也差之甚远。
  高宗临死时之所以在遗诏中强调“军国大事有不决者,听天后处分”,正是在认真分析了当时政局形势和皇太子状况之后做出的重大决策,表现出对武则天的信任和对李显的担心。事实上,李显即位后的所作所为,比高宗担心的还坏。他不是想着如何改变当时的困难局势,如何埋葬高宗,而是独断专行,一心想着如何讨好韦皇后,给庸庸碌碌的岳父韦玄贞穿上三品紫衣,如何让自己奶妈的儿子当上五品官,平步青云。为了达到这一目的,甚至不顾“天子口中无戏言”的戒律,说出“我以天下与韦玄贞岂不可”的话语。像这样的人,怎么能够担负起扭转危局、埋葬高宗的重任?
  因此,我们认为,废黜中宗,在当时并不是武则天的过错,而是大势所趋。 

武则天百谜/惠焕章,吴俏编著.—西安:西安出版社,2002.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