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论著 >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2013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西安南郊潘家庄世家星城秦墓发掘简报(一)

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


  内容提要 本文公布了在西安南郊潘家庄发掘的8座秦墓的资料,较详细地报告了8座秦墓的墓葬形制、随葬品组合以及葬式,结论认为这8座墓应为平民墓,其时代可能在秦末汉初。
  关键词 秦墓 墓葬形制 随葬品 葬式
  2003年至2004年,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配合世家星城住宅小区建设项目,在西安市南郊丈八东路南侧的潘家庄村西和村南发掘了300余座古墓葬。2004年于《西安南郊秦墓》[1]报告中公布了62座秦墓资料,另有30余座秦墓资料尚未公布。本简报选择其中的8座予以公布,余20多座将陆续公布。
  此次发掘是在基坑内进行的,根据墓道在基坑壁上的墓葬可知,墓葬开口于扰土层下,扰土层距地表深1~1.2米(图一)。
  一、墓葬资料
  (一)M228
  1.墓葬形制
  该墓形制为长方形竖穴墓道土洞墓,方向270°,由墓道、墓室、墓室龛三部分组成。
  墓道位于墓室西端,宽于墓室,平面近长方形,口大底小。墓道内填五花土。墓道开口长4.4、宽3.2米,底长3.2、宽2米,底距开口深6.5米。墓室为土洞,平面呈长方形,拱顶。墓室长3、宽0.8、残高1.44米。墓室龛位于墓室北壁靠近封门处,平面近半圆形,顶部呈弧形。龛长1、进深0.8、高0.6米。
  葬具为一木棺,置于墓室中部,已朽,仅余棺灰痕迹,棺灰痕范围长2、宽0.76米。棺内有人骨1具,已朽成粉末状,葬式为直肢,头向西。
  随葬品置于龛内,有陶罐2件、陶甑1件、陶鼎1件、陶盒1件、单耳红陶鍪1件(图二)。
  2.出土器物(图三)
  该墓共出土器物6件,均为陶器,除陶鍪为夹砂红陶之外,余均为泥质灰陶。
  陶鼎 1件(M228:4)。器盖,浅覆钵形,顶有三乳突。器身,子口内敛,尖圆唇,腹较深,腹壁弧收,小平底,底边黏附三个矮柱足,足跟高鼓,两附耳略外撇。器表饰一层白衣,盖和口沿下有红、黑彩绘痕迹,图案脱落不清。口径14、底径5、通高14.4厘米。
  陶盒 1件(M228:5)。器盖,浅覆钵形、顶较平,顶上有矮圈足形捉手。器身,子口内敛、圆唇,浅腹,底近圜底。盖顶饰多道凹弦纹。口径10.8、底径4、通高6.6厘米。
  单耳红陶鍪 1件(M228:6)。侈口,圆唇,短颈微束,溜肩,圆鼓腹,圜底。肩附一半环耳。下腹及底部饰横蓝纹。口径13.2、腹径19.2、高14.5厘米。
  陶罐 1件(M228:2)。残。喇叭口,宽平沿内凹,双唇,矮束颈,圆肩鼓腹,肩部饰数道凹弦纹,下腹腹壁内收,平底。口径12.6、腹径22.5、底径9.9、高31.2厘米。
  陶罐 1(M228:1)。残。直口方唇,颈部略长,上细下粗,圆鼓腹,平底内凹,近底有两道折棱,下腹有刀削轮修痕。口径8、腹径17.4、底径9.6、高16.2厘米。
  陶甑 1件(M228:3)。敛口、方唇,浅腹,平底内凹,底部有由外向内敲打形成的大孔。口径16、底径8、高6.5厘米。
  (二)M229
  1.墓葬形制
  该墓形制为长方形竖穴墓道土洞墓,方向350°,由墓道、墓室、墓室龛三部分组成。
  墓道位于墓室北端,略宽于墓室,平面近长方形,口大底小。墓道内填五花土,北壁西端和西壁北端有上下交错的三角形脚窝,脚窝宽15、进深6、高10厘米。墓道开口长2.8、宽1.6~1.7米,底长2.2、宽1~1.14米,底距开口深3.6米。墓室为土洞,平面呈长方形,拱顶。墓室长2.8、宽0.9、残高1.1米。墓室龛位于墓室东壁靠近封门处,平面近半圆形,顶部呈弧形。龛宽0.4、进深0.2、高0.4米。
  葬具为一木棺,置于墓室中部,已朽,仅余棺灰痕迹,棺灰痕范围长2、宽0.7米。棺内有人骨1具,已朽成粉末状,葬式为直肢,头向北,其余不详。
  随葬品置于墓室口和龛内,墓室口有陶鼎1、陶盒1、陶鍪1、陶灶1、小陶盆1、小陶甑1件,龛内有陶罐1件(图四)。
  2.出土器物(图五)
  该墓共出土器物7件,均为陶器,除陶鍪为夹砂红陶之外,余均为泥质灰陶。
  陶鼎 1件(M229:7)。残,可复原。器身,子口内敛,尖唇,腹较深,腹壁弧收,圜底近平,底边黏附三蹄形足,断面呈半圆形,足跟高鼓,着地处有一周台棱,器身口沿下黏附双立耳曲向外撇,顶端外折。器盖,浅覆钵形,顶部等距离黏附三乳突。腹中部有一周凸棱,盖顶饰暗弦纹。口径16、底径8、通高15.4厘米。
  陶盒 1件(M229:3)。器身,子口内敛,尖唇,浅腹,上腹壁较直、下腹斜收成小平底。器盖,浅覆钵形,顶上有矮圈足形捉手。器腹饰两周凹弦纹。器壁较厚。底有粘砂痕口径15.6、底径7.2、通高12厘米。
  单耳红陶鍪 1件(M229:6)。残,可复原。侈口,圆唇,直领,圆鼓腹,圜底,底部夹砂较多。上腹有数道凸弦纹,下腹及底部饰蓝纹。口径8.8、腹径14.8、高12厘米。
  陶罐 1件(M229:1)。体瘦高,喇叭形侈口,宽平沿,沿面下凹,双唇,束颈,圆鼓腹,下腹腹壁内收,小平底略内凹。肩、腹饰绳纹,之间以暗弦纹间隔。底有粘砂痕。口径9、腹径27、底径10.2、高27.9厘米。
  陶灶 1件(M229:2)。灶体前方后圆,平面呈马蹄形,灶面上有两釜穴,前小后大,釜穴上黏附小陶釜,均为敛口、圆唇、直领、扁鼓腹、圜底,灶面后端黏附一壶形烟囱,顶部有五个小孔,灶前壁切割出拱形落地灶门。灶门周围模印菱形、三角形几何纹样。下空无底。长24.9、宽17.8、台面高8.4、通高10.5厘米。
  小陶盆 1件(M229:4)。与灶配套。敞口,平沿,沿面外斜,尖唇,中腹微折,小平底。近底处有修削痕。底有粘砂痕。腹中有一道凸棱。口径9.2、底径3、高6.4、沿宽0.8厘米。
  小陶甑 1件(M229:5)。敛口,窄平沿,尖唇,上腹腹壁微外弧,下腹腹壁斜直收,小平底,底部由外向内戳刺七个小箅孔。腹饰三周凹弦纹,近底处有修削痕。底有粘砂痕。口径10、底径2.6、高7.4厘米。
  (三)M230
  1.墓葬形制
  该墓形制为长方形竖穴土圹墓,方向90°。
  土圹平面呈长方形,口大底小,内有二、三层土台。土圹开口长3.72、宽2.62米,壁呈斜坡状,深2.3米时南北两壁各0.2米宽的生土二层台,东壁有入深5厘米的槽,西壁有入深2厘米的槽,台上与槽内均有木迹,推测应为椁室盖板。再向下0.7米时有一层生土台阶,台宽均为0.2米。再向下为墓室,墓室底长2.6、宽1.36、距地表深3.2米。土圹内填五花土,土质坚硬,经过夯打,夯层厚约0.3米。
  葬具为一木棺,已朽,仅发现木棺痕迹和棺下草木灰,测得棺痕范围长2.26、宽1.04米,草木灰厚约0.02米。人骨已无存,葬式不详。
  随葬品置于墓室东北角底部二层台上,部分器物因墓室坍塌或水淤有移位现象。陶鼎2、陶盒2、陶蒜头壶2、陶鍪1、陶盆1、陶盘1、陶罐4、铁锸1、料石器1(图六)。
  2.出土器物(图七)
  该墓共出土器物15件,有陶、铁、石三类。
  鼎 2件,大小不同,形制接近。标本M230:7,残,可复原。器身,子口内敛,尖唇,腹较深,口沿下腹壁竖直,下腹腹壁弧收,圜底,底边黏附三蹄形足,足跟较大,口沿下黏附双耳,耳微外撇,顶端外折。器盖,浅覆钵形,顶面等距离黏附三乳突。器身腹中部有一周凸棱。器表通体施白衣,白衣上有红黑彩绘装饰。口径14、通高17厘米。
  陶盒 2件(M230:5、6),形制大小基本相同。器身,子口内敛,鼓腹,口沿下腹壁竖直,下腹腹壁弧收,平底,底有粘砂痕。器盖,浅覆钵形,顶有矮圈足形捉手。器身口沿下饰两周凹弦纹。通体施白衣,白衣上有红黑彩绘装饰。标本M230:5,口径14.8、底径8.2、通高14厘米。
  蒜头壶 2件(M230:8、13),形制相同,大小略有差异。直口,方唇,蒜头扁鼓,周壁竖直,直颈上细下粗,斜直肩,上腹腹壁较直,下腹腹壁斜直收,大平底,底有粘砂痕。器表施白衣,上有红、黑彩绘痕。标本M230:8,口径2.8、蒜头径6.2、腹径15.8、底径9.6、高19.8厘米。
  红陶鍪 1件(M230:4)。残,红泥夹砂较多。侈口,方唇,矮领,鼓腹,圜底。底部饰蓝纹。口径8.4、腹径13.2、通高12.8厘米。
  陶罐 3件(M230:2、3、9)。其中M230:9残,可复原,形制均不相同。标本M230:2,敛口,方唇,直领,鼓腹略下垂,小平底。肩上黏附双系。底有粘砂痕。口径8、腹径18.8、底径9、高15.2厘米。
  标本M230:3,喇叭形侈口,圆唇,唇面有一周凹槽,短束颈,鼓腹,平底微内凹。腹饰凹弦纹。口径8.4、腹径13.2、底径9、高11厘米。
  标本M230:9,直口,尖唇,唇面外斜,矮直领,鼓腹,平底内凹。腹饰凹弦纹。口径8、腹径13.6、底径9.6、通高10厘米。
  大陶罐 1件。标本M230:12,直口,方唇,鼓肩,上腹腹壁较竖直,下腹腹壁斜直收,平底,肩饰暗弦纹和锯齿纹。口径20.1、腹径32.4、底径18.5、高22.9厘米。口径19.8、腹径35.4、底径18.6、通高22.8厘米。
  陶盆 1件(M230:10)。残,无法复原。侈口,窄平沿,尖唇,折腹,上腹腹壁斜直,下腹腹壁内收,平底。底部粘一层细砂。口径18、折腹径16、沿宽0.8、底径6、高8厘米。
  陶盘 1件(M230:11)。侈口,圆唇,浅折腹,矮圈足。口径12、腹径14、底径5.4、高3.8厘米。
  铁锸 1件(M230:14)。锈蚀严重,侧室呈三角形,刃端为齐刃,上方有镶木柄銎。
  料石片 1件(M230:1)。不规则形,外缘弧形,内缘直线,似器物残片。
  (四)M232
  1.墓葬形制
  该墓形制为长方形竖穴墓道土洞墓,方向80°,由墓道、墓室、墓室龛三部分组成。
  墓道位于墓室东端,略宽于墓室,平面呈梯形,壁面竖直,内填五花土。墓道长2.1、东宽1.2、西宽1.06米,底距开口深3.5米。墓室为土洞,平面近长方形,顶已塌。墓室长1.78、东宽0.88、西宽0.9米。墓室龛位于墓室南壁靠近封门处,平面呈三角形,龛宽0.5、进深0.3、高0.4米,墓室发现有漆片,龛内有陶器。
  葬具不详。人骨多已无存,仅于墓室口北侧发现一头骨朽末,葬式不详。
  随葬品均置于墓道龛内及龛附近,出土有陶鼎1(内有兽骨)、陶盒1、陶蒜头壶1、陶鍪1、陶罐1、陶钵1、陶甑1、陶釜1(图八)。
  2.出土器物(图九)
  该墓共出土器物8件,均为陶器。
  陶鼎 1件(M232:5)。器身,子口内敛,口沿下腹壁较直,下腹腹壁弧收,圜底,底边黏附三蹄形足,口沿下黏附双耳,耳微外撇。器盖,浅覆钵形,顶面黏附三乳突。口径12.6、通高14.1厘米。
  陶盒 1件(M232:2)。残,可复原。器身,子口内敛,鼓腹,平底。器盖,浅覆钵形,顶有圈足形捉手。口径12、底径7.8、通高12厘米。
  陶蒜头壶 1件(M232:3)。敛口,圆唇,蒜头扁鼓,短束颈,扁鼓腹,平底。口径4.2、蒜头径6.6、腹径18、底径9.6、高18厘米。
  陶鍪 1件(M232:7)。侈口,圆唇,短束颈,溜肩,圆鼓腹,圜底,肩部黏附一半环形耳。下腹及底部饰蓝纹。口径11.4、腹径18、高14.7厘米。
  陶罐 1件(M232:1)。直口,方唇,矮领,肩外弧,鼓腹,平底。肩饰一周米粒状绳纹。口径16.2、腹径31.2、底径15.6、高19.5厘米。
  陶钵 1件(M232:4)。敛口,方唇,浅弧腹,平底。近底处有修削痕。口径14.4、腹径15、底径7.5、高7.2厘米。
  陶甑 1件(M232:6)。敛口,尖唇,浅弧腹,小平底,底部由外向内敲打出一箅孔。近底处有修削痕。口径12.6、腹径13.8、底径6、高6.3厘米。
  小陶釜 1件(M232:8)。侈口,圆唇,短束颈,溜肩,圆鼓腹,圜底。下腹及底部饰蓝纹。口径7.2、腹径12、高13.2厘米。
  (五)M248
  1.墓葬形制
  该墓形制为长方形竖穴土圹墓,方向90°。
  土圹平面呈长方形,口大底小。土圹开口长3.6、宽2.4米,两侧壁距开口4.0米深处有一级生土二层台,二层台长3、宽0.3米,墓室底部距地表深6.4米,二层台以下为墓室,宽1.2,墓室底长2.4、宽1.2米;墓圹内填五花土,淤土。
  葬具为一木棺,已朽,仅发现木棺痕迹和棺下草木灰,棺痕范围长2.2、宽0.8米、厚约0.04米,棺板宽约0.04米。人骨仅存少许骨渣,葬式不详。
  随葬品置于墓室和墓龛内,有陶盒1、陶蒜头壶1、陶盆1、陶甑1、陶罐1(图十)。
  2.出土器物(图十一)
  该墓共出土陶器5件。
  陶盒 1件(M248:2)。不见器盖。器身,子口内敛,弧腹,上腹较直,下腹斜内收,小平底,底有粘砂痕。上腹饰2道凹弦纹。口径14、底径7.8、器身高8.8。
  蒜头壶 1件(M248:1)。蒜头:直口,圆唇,鼓腹。器身:短束颈,鼓肩,折腹,平底略内凹,底有粘砂痕。肩饰多道暗弦纹。口径4、蒜头径7.2、腹径18.2、底径9.4、高20.2厘米。
  陶罐 1件(M248:3)。敛口,圆唇,唇中间有一道凹线,鼓肩、折腹、小平底,底有粘砂痕。肩上饰多道暗弦纹,折腹处饰两道米粒状绳纹。口径13、腹径26、底径10.6、通高18厘米。
  陶盆 1件(M248:5)。敞口,窄平沿,尖唇,折腹,上腹腹壁斜直,下腹剧收且有刮削痕,小平底,底有粘砂痕。口径12.4、沿宽0.6、底径3.4、高6厘米。
  陶甑 1件(M248:4)。敞口,宽平沿,尖唇,深弧腹,小平底,底有11个由外向内戳成的小孔。口径15.2、底径3.6、高7.2厘米。
  (六)M251
  1.墓葬形制
  该墓形制为长方形竖穴墓道土洞墓,方向260°,由墓道、墓室、墓室龛三部分组成。
  墓道位于墓室西端,宽于墓室,平面近长方形,口大底小。墓道内填五花土,较硬。墓道开口长3.42、宽2.32米,底长2.7、宽1.6米,底距开口深4.6米。封门为木料封门。
  墓室为土洞,平面呈长方形,拱顶,残高1.3米。墓壁竖直,墓底平整。墓室龛位于墓室北壁靠近封门处,平面近半圆形,顶部呈弧形。龛宽0.6、进深0.3、高0.5米,龛内未见器物。清理时发现棺痕下有沟槽、有陶片。墓室内填土为花土和大量淤土。墓室上口长2.8、宽0.9米;下端口长2.9、宽0.85~0.95米;深度距地表4.6米。
  葬具为一木棺,置于墓室中部,已朽,仅余棺灰痕迹,棺灰痕范围长2、宽0.7米。棺内有人骨1具,已朽成粉末状,葬式不详。
  随葬品置于墓室靠近封门处,有陶罐1件、陶釜1件、陶钵1件、陶鼎1件、陶盒1件、单耳红陶鍪1件(图十二)。
  2.出土器物(图十三)
  该墓共出土器物6件,均为陶器,除陶鍪为夹砂红陶之外,余均为泥质灰陶。
  陶釜 1件(M251:1)。夹砂灰陶,质地坚硬。敛口卷沿,短束颈,圆肩,鼓腹,圜底,底部有烟熏痕迹。下腹至底部饰蓝纹。口径8.8、腹径13.4、高11.2厘米。
  陶罐 1件(M251:2)。泥质灰陶,质地坚硬。直口、尖唇、宽平沿,短束颈,溜肩,折腹、下腹内收,平底。中下腹饰三道短竖绳纹。口径8.8、腹径35.6、底径14.4、高32厘米。
  陶缶 1件(M251:3)。喇叭口、宽平沿,圆唇,短束颈,溜肩,折腹、下腹剧收,平底。肩部饰暗弦纹,折腹处饰两道绳纹,肩部有刻划符号。肩腹残。口径7.2、腹径39.2、底径16.8、高29.6厘米。
  陶甑 1件(M251:4)。喇叭口、宽平沿,短束颈,圆肩,折腹、下腹剧收,平底。肩部饰暗弦纹,折腹处饰两道绳纹,下腹饰直绳纹,口部微残。口径16、底径6、高8厘米。
  陶灶 1件(M251:5)。灶平面呈马蹄形,上有两个釜穴,釜穴分别有一釜,釜为直口方唇,溜肩,球形腹,小平底,灶后有一蒜头形烟囱且外撇,灶门为拱形灶门,灶下封底。通长23.1、宽20.4、通高12.6、台面高8.7厘米。
  (七)M257
  1.墓葬形制
  该墓形制为长方形竖穴土圹墓,方向80°。
  土圹平面呈长方形,墓壁竖直,无收分现象。墓室长2.8、宽1.0~1.2米,距地表深5米。墓圹内填五花土,较硬。
  葬具为一木棺,已朽,距墓底高60厘米处发现有棺痕,测得棺痕范围长2.1、宽0.75米、高约0.6米,棺底垫有草木灰。人骨仅存少量骨渣及下肢骨,为仰身直肢葬,头部向东。
  随葬品置于墓室东部,即墓主头部靠近东壁处。有陶鼎1、陶盒1、小陶罐1、陶缶1、红陶釜1、陶甑1(图十四)。
  2.出土器物(图十五)
  该墓共出土陶器6件。
  陶鼎(M257:2)。子口内敛,双附耳外折,浅弧腹,小平底,三蹄足粘在上腹凸棱下,蹄足较高且外撇。器壁较厚,制作粗糙。口径14、底径6、通高12厘米。
  陶盒(M257:4)。子口内敛,弧腹,小平底略内凹,底有粘砂痕。上腹有两道凹弦纹。口径15.2、底径7.8、通高8.2厘米。
  红陶釜(M257:5)。残,无法复原。侈口,圆唇,短领,圆鼓腹,圜底。下腹及底部饰横蓝纹,且夹砂较多。
  陶罐(M257:3)。敛口,方唇,圆鼓肩,折腹,下腹斜直收,小平底,底有粘砂痕。下腹有刮削痕。口径8.8、腹径16、底径8.2、高10.6厘米。
  陶缶 1件(M257:1)。敛口、宽平沿,圆唇,广斜肩,折腹,下腹斜直收,小平底,底有粘砂痕。折腹处饰两道米粒状绳纹,下腹有刮削痕。口径4.4、腹径20.8、底径9、通高15.3厘米。
  陶甑 1件(M257:6)。敞口,平沿,深弧腹,平底带圈足,底部由外向内扎出14个扁长形孔。其最大特点是带圈足,戳孔方法亦完全不同于该墓地其他墓所出陶甑。口径20、底径10.8、高11.6厘米。
  (八)M263
  1.墓葬形制
  该墓形制为长方形竖穴墓道土洞墓,方向265°。由墓道、墓室和封门三部分组成。
  墓道宽于墓室,位于墓室西端,平面呈长方形,长2.7米,宽1.7米,深4.5米。内填五花土。
  墓室为土洞,平面呈长方形,平顶,长2.8米,宽1.15米,高1米。内填五花土、淤土。
  封门为土坯封门,已塌,尺度不详。
  葬具为一木棺,置于墓室中部,已朽,仅存有棺木灰痕、铁钉和棺下草木灰,测得灰痕范围长1.84米,宽0.6米,棺下灰厚0.05米。人骨一具,保存较差,可辨其葬式为仰身直肢单人葬,头向朝西。
  该墓随葬品较丰富,均置于墓室西端,有陶鼎、陶盒、陶蒜头壶、陶缶、陶灶、陶奁器(图十六)。
  2.出土器物(图十七)
  该墓共出土器物6件。
  陶鼎 1件(M263:4)。器盖,浅覆钵形,顶面黏附三乳突。器身,子口内敛,双立耳外撇,深腹、腹壁较直,平底且有粘砂痕,底边黏附三矮蹄形足。器形古朴。口径13.8、底径9、通高17.4厘米。
  陶盒 1件(M263:3)。器盖,浅覆钵形,顶矮圈足形捉手。器身,子口内敛,圆唇,深腹、腹壁较直,平底。器形厚重。口径15、底径9、通高15厘米。
  陶蒜头壶 1件(M263:6)。敛口,圆唇,蒜头直腹;细直颈,斜肩,折腹、上腹较直、下腹斜收,平底有粘砂痕。肩上有数道暗弦纹,上腹有两道戳印纹。口径2.4、蒜头径6、腹径19.8、底径10.2、高24.6厘米。
  陶灶 1件(M263:2)。灶体前方后圆,平面呈马蹄形;灶面上有两釜穴,大小相同,釜穴上黏附小陶釜,均为敛口、圆唇、直领、扁鼓腹、圜底;灶面后端黏附一柱形烟囱、口部似一小罐;灶前壁切割出拱形落地灶门,灶门周围模印几何形及圆点纹样。下空无底。长26.7、宽18、灶台高7.5、通高13.2厘米。
  陶缶 1件(M263:1)。直口、宽平沿、广斜肩、折腹,下腹斜内收,小平底,底有粘砂痕。折腹处有两道戳印纹。口径8.8、腹径42、底径17.6、高29.6厘米。
  陶筒形器 1件(M263:5)。直口、平沿、尖唇,直筒形腹,平底、底有粘砂痕。口径12、腹径13.5、高6.6厘米。
  二、结语
  此次公布的这8座墓葬是潘家庄世家星城秦墓的一部分。从墓葬形制来看,5座为土洞墓,3座为竖穴墓,竖穴墓的M230和M248有生土二层台,从形制上看,时代可能相对早于其他几座洞室墓。
  8座墓墓向不一,其中东向4座、西向3座、北向1座;葬式以仰身直肢葬为主;葬具以一棺为主,似乎有洞室代替传统木椁的倾向;随葬品以仿铜陶礼器的鼎、盒、蒜头壶或罐加日用陶器的鍪、灶、钵、甑、缶等为主。
  综合墓葬形制、葬式、葬具及随葬品组合来看,墓葬时代比较集中,应在战国晚期到秦末汉初。
  这8座墓在形制、葬具、葬式及随葬品上虽有差别,但整体上“大同小异”。墓葬规模均比较小,随葬器物不多,推测应是一处平民墓地,墓主之间的身份地位并无明显差别。但是M228与M230随葬陶礼器均在器表饰有彩绘,且墓室面积相对较大,其墓主身份可能略高于其他墓主。
  这批秦墓总体上看与咸阳塔儿坡秦墓存在许多共性[2],但同时又有一些差异,反映了秦墓新的时代特征。其一,在墓葬形制上是洞室墓多于竖穴墓。其二在葬式上是直肢多于屈肢,葬式清楚的4座墓均为仰身直肢葬,与战国中晚期以前秦墓的典型特征之一“屈肢葬”有很大差别。其三,这8座墓中坐东朝西的墓葬仅有3座,与以往发现的秦墓以西向为主的特征有所不同。其四,在器物上有来自三晋两周文化和巴蜀文化的因素,随葬品组合以鼎、盒、蒜头壶为主,也有釜、鍪等器物。综合来看,可能是秦统一过程中秦人不断吸收外族文化的结果,也可能是外来人员吸收秦文化并最终埋葬于秦地的结果,无论是何种原因都显示出当时文化交流融合的历史背景。
  执笔:张小丽、武丽娜
  绘图:王 娥、呼安林
  照相:高 博
  注 释
  [1] 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西安南郊秦墓》第三编,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
  [2] 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塔儿坡秦墓》,三秦出版社,1998年。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2013/曹玮主编;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西安:陕西出版集团 三秦出版社,2011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