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论著 >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2013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秦始皇帝陵考古信息系统

张立莹,张卫星


  内容提要 秦始皇帝陵考古信息系统是秦陵博物院于2011年着手开发的一个基于ArcGIS的考古信息系统,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秦始皇帝陵地区考古资料的存储问题。本文简单介绍了该系统的基本功能模块,地理要素查询功能和系统的编码方案的制定。
  关键字:信息系统 GIS B/S架构 查询 编码
  秦始皇帝陵是目前中国规模最大、埋藏最为丰富的一座大型陵园。陵区已发现各类陪葬坑180余座,陪葬墓400余座。随着秦始皇帝陵区考古工作的逐步开展,获取的考古资料越来越多,使用原始的资料记录手段,已经使得各种遗迹遗物的空间信息和属性信息[1]之间的相互关系不能得到充分体现,另外,考古资料的逐步累积为资料的有序存储、整理和查询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为了解决秦陵考古工作中资料存储的各种问题,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于2011年开始着手研发秦始皇帝陵考古信息系统(QLKGGIS),该系统基于ArcGIS。
  一、系统结构
  秦始皇帝陵考古信息系统采用B/S(Browser/Server,浏览器/服务器模式)架构。利用B/S架构的优点,将数据库安装在服务器上,而客户机上只需要安装一个WEB浏览器,客户机通过Web Server同服务器上的数据库进行数据交互。这种方法简化了客户端电脑的负载,减轻了系统维护与升级的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方便数据共享和远程访问。系统数据运行环境要求如下表:
  依据秦始皇帝陵考古工作的流程和每个流程里所需要填写的记录,确定了系统的基本功能模块有工作记录表单管理、计划日志管理、通用记录表单管理、出土物管理模块等。系统的详细设计内容如图一。
  工作记录表单管理模块主要是管理秦陵考古调查、钻探和发掘过程中所生成的一系列表单,如遗址调查表、钻探登记表记录表,灰坑登记表、探方记录表、墓葬发掘登记表、器物登记表等,包括表单的建立、编辑、查看、打印输出等功能。
  计划日志管理模块主要是管理在考古的调查、钻探和发掘工作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考古工作日志,包括工作日志表单的建立、编辑、保存、查询等功能。
  通用记录管理模块管理考古工作过程中产生的照片、图纸等表单,包括海量照片的上传,查询、输出等功能。
  出土物管理:管理出土物的出入库、交接过程中涉及的报表,包括报表的建立、编辑、保存、查询、输出、删除等功能。
  系统维护管理模块包括用户角色管理、权限管理、编码管理等。角色及权限管理模块主要实现用户角色分配及权限的设置,不同的用户设有不同的权限,用户对系统的操作受其权限的影响。一个用户在同一时期可以拥有几个项目,在不同的项目中角色分配不同,其权限也不同。管理员角色拥有对整个系统的管理权,而普通用户只能查询和修改自己权限范围内的日志、记录等。
  二、地理要素查询
  基于GIS的秦始皇帝陵考古信息系统包含的数据有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空间数据是指各种遗迹遗物所处的空间位置。它包括地形图、全站仪测量数据、遥感影像等。属性数据指遗迹遗物的内容、说明等。本系统所选的地形图为陵园范围l:2000的地图和陵园内l:500的地图。对地形图采集的数据有:陪葬坑、墓葬、建筑、道路、古河流、地面高程等。以1:2000和1:500地形图为依据,配合航片解译结果和考古数据组成。
  地理要素查询以地理信息为线索,在地图上直观地反映出考古工作的成果。系统采用不同的图标表示不同的遗迹单位,在信息采集时,将这些图标一一标注在地图上每个遗迹遗物所对应的地理位置上。地理要素查询时通过点击相应的图标,定位需要的地址,获取该遗迹遗物的详细信息。如图二。
  地理要素查询基于ArcGIS Viewer for Flex。这种查询方式改变了传统的查询模式,它将遗迹或遗物地理位置定位到地形图上,给出遗迹遗物的空间位置,使用户能够直观地看到秦始皇帝陵范围所有的文物在地图上的分布情况。方便了用户对陵区文物统计和管理。
  三、系统编码方案的确定
  为了解决后期考古工作中文物统一命名的问题,系统为此制定了一个编码方案,将考古遗迹、遗存与遗物的分类编码按需要分为三类,以表示考古物件的唯一性。编码的原则尽可能参照现有的秦始皇帝陵考古编码工作习惯,以保持编码的持续性。
  任何一个遗迹、遗存或遗物单位在数据库中编码由四个分类代码组成:位置代码、要素代码、时代代码和发现时间代码。
  1.位置代码。系统以秦陵地区1:2000地形图为底图,以秦陵为中心点,分为A、B、C、D四个象限,每一个象限从内到外依次分为0到9九个大区,每一个大区分成16个500分区,编码从0l到16,每一个500分区分为25个50米分区,编码从A到Y,每一个50米分区分成25个10米分区,编码从A到Y,所以组成的位置代码如A1103DF。图三为影像图上A象限基本分区。
  2.要素代码。要素代码采用7位字母与4位十进制数字(4位十进制数字为随机生成的流水号)组成(见图四)。这里的7位字母包括一位遗址类别代码(Z)或遗物类别代码(W),两位遗址(遗物)大类代码(如器物代码为QW),两位遗址(遗物)小类代码(如礼器代码为LQ),两位子类名称代码(如鼎的代码为DI)。如鼎的要素代码显示为WLQDI4783。
  3.年代编码。年代编码由两位年代的首位拼音字母组成(如秦代编码为QD)。
  4.时间代码。时间代码指发现此遗迹或遗物的时间,时间代码由8为十进制数字组成,分别代表年月日如,20080705。
  四、结语
  基于GIS的秦始皇帝陵考古信息系统的建立,有效地支持了秦陵考古发掘、资料整理和研究工作的系统化,且能够方便快捷、精确地对田野考古勘探、发掘现场及文物的空间信息和属性信息进行采集、处理、存储、查询、分析、输出。提高了田野考古勘探、发掘的质量及效率。为后期资料的整理工作带来便利。同时,秦始皇帝陵考古信息系统中首次使用的编码方案,为以后的文物管理带来新模式。
  (本系统为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科研课题)
  注 释
  [1] 刘建国:《考古与地理信息系统》,科学出版社,2007年。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2013/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西安:陕西出版集团 三秦出版社,2011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