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论著 > 兵马俑真相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三百丈”之说大有问题

陈景元


  《秦俑坑试掘第一号简报》中提到“秦俑坑的西端,西距秦始皇陵外城东墙1225米”的这句话,和1988年10月由文物出版社出版的《秦俑一号坑发掘报告》的说法,是完全一致的。但是,应该明确地指出,这一个“1225米”的尺寸数字,并不一定是真实的。在1980年1月由秦俑馆主编的《秦俑》画册中,就明确无误地说:“兵马俑坑,位于陵园外城东门外,距陵墓1.5公里。”而从它的位置示意图上看,这1.5公里的起点在外城东墙,另一端在俑坑西侧。袁仲一在《秦始皇兵马俑研究》一书中说:“兵马俑坑位于秦始皇陵东侧1.5公里的西杨村南。”
  大家不要以为这是一个无关紧要的数字,正是由于这个“秦始皇陵外城东墙与俑坑西端”距离的是非,在已经过去的30多年时间里,引发了一场空前激烈的学术大争论。有人或许会感到不解:事情真的会有这么严重吗?回答是非常肯定的。原来,当《秦俑坑试掘第一号简报》正式发表之后,国内外大批的专家学者,带着研究中发现的许多问题,纷纷来到俑坑现场临时搭建的帐篷里,向那里的考古学家们“请教”,但他们除了一般性的问题能够对答如流之外,凡是碰到有关秦俑“定性”的核心问题时,总会用各种各样主观的或者客观的理由加以回避。
  出现这种尴尬、无奈的场面,意味着所谓“现场清理和文献记载”材料,已经遭到国内外学术界人士的普遍质疑,在这种被动状态之下,又应该采取一种什么办法,去进行必要的疏通和弥补呢?经过一些人的努力,终于找到了新的“可靠”证据。这个材料是发表在1981年第6期《青年一代》的一篇题为《考古队里的年轻人》的文章。文章说道:“袁仲一凭着广博的历史知识,猛然地想到,古书上有记载‘臣斯率七十余万人,穿治骊山,下及三泉,旁及三百丈乃止。’三百丈,不正是西杨村掘井址离秦陵的距离!”是什么“古书”?没有透露出半个字来。
  其实,袁仲一先生在1981年第1期《旅游》杂志的一篇文章里,早就已经披露过这个“三百丈”的材料,他说:“古书中提到一件事,宰相李斯负责主持秦始皇陵的修建,有一次他向秦始皇汇报,说陵墓工程已经深大博极,意思是想结束了。秦始皇听了下令说,再向外扩展三百丈,然后停工。经钻探测量,兵马俑坑在陵墓外城以东,正好在这个范围之内。”乍看起来,袁先生这个论证过程,是非常精确、科学、严谨的,人们相信:一是作为考古队队长,他不大可能发表不实的意见;二是他有古书上“三百丈”记载的准确尺寸;三是他有钻探测量结果的“验证”。
  直到2002年11月,在他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秦始皇陵考古发现与研究》一书中,仍然坚持自己的说法,以此说明自己使用“三百丈”作为秦俑“定性”的论证依据,是以相当可靠的“文献记载”为背景的,而且这一重要古籍材料,也是有其真实出处的。袁先生书中称道:“《汉旧仪》说,使丞相斯将天下刑人徒隶七十二万人,凿以章程三十七岁。……制曰‘凿之不入,烧之不燃,其旁行三百丈乃止’。”原来,有关“三百丈”史料,作为俑坑“定性”依据,在各种媒体、专著中出现的频率是很高的,因此它自然而然也就成了当时一种被广泛认可的主流观点。
  令人遗憾的是,在查阅了各种版本的《汉旧仪》后,在书中根本就找不到有“三百丈”的记载,既然“三百丈”的真正源头出了大问题,那么袁先生还要以它作为秦俑“定性”的依据,作为一种论证的基础,也就失去意义了,而失去坚实的学术基础,就会出现一系列学术上的新问题。其实,袁先生在自己的著作中就说过,李斯只是在秦始皇死前4年才担任秦朝的左丞相。而且在最后的一整年,都跟随着秦始皇东巡在外,他在秦都咸阳当丞相的时间,只有短短的3年。所以,要说李斯以丞相的身份,主持过37年的秦始皇陵修建工作,根本就是一种“失实之论”。
  另外,就“旁行三百丈”的真实含义,众多考古学家的解读是很不相同的。秦俑考古队原队长、著名考古学家王学理先生认为,“三百丈”的本意是:秦始皇陵地宫原来选在封土以南700米处,后因为“凿之不入”,而向北“旁行三百丈”,移到现在的位置上。秦陵考古队长段清波也说,秦陵地宫最初选在地质异常区,因土中含有砾石而不得不向北移到了目前的位置。应该说,历史上留下来的文字太多了,人们分不清哪些是文学作品,哪些是真实的历史记载。如果,我们的考古论证材料,不加分析地使用古书作品的话,秦俑考古就要变成“戏说秦俑”了。
  退一步说,即使真有“三百丈”的记载,袁先生用它来认定秦俑坑与秦始皇陵存在一种主属关系,也是很不恰当的。这是因为:秦时的一尺,折合现在的尺寸,只有0.231米,“三百丈”就是693米,请大家不要忘记在《秦俑坑试掘第一号简报》或者其他著作中,“秦始皇陵外城东墙与秦俑坑西端”的距离,不是1225米就是1500米,如果要计算到发现陶俑掘井地,另外还要再加上俑坑本身的长度230米。在此,就要请教秦俑馆的考古学家,到底有些什么理由,能够把位于西杨村的掘井地,包囊在只有693米的“三百丈”范围之内?
  袁仲一的回应是:“三百丈,那是古人的‘约数’,是不能用今天长度标准来换算的。秦兵马俑坑在秦始皇陵的千米之外,应该是正常的,合乎逻辑的。”有支持者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为依据,宣称“谁还要真的去量一量,庐山瀑布有没有3000尺?”可是,当初袁先生正是把“三百丈”作为一个精确的里程数值,又是通过“钻探测量”的方法,得出掘井地在“三百丈”范围之内的结论的。难道说,这现代科技的“钻探测量”,也只是一句玩笑话?至于用古代文人作品中的夸张描述,以“约数”这一类模糊的概念,去作为一个重大考古论证的依据,这在严肃的学术研究中是不允许的吧!


兵马俑真相/陈景元著.—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6

兵马俑真相/陈景元著.—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6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