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论著 > 兵马俑真相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一号坑《试掘简报》错误重重

陈景元


  “俑”不管怎样说,是古代遗留至今的大小不同的陶俑或者木俑,西杨村的秦俑,总是一种地下的出土文物,总是一个考古学士的重大发现!
  被西杨村农民挖出的,是一些铜镞、俑头、躯干和碎片,这些物品用任何仪器和设备,都不能测出它的精确年代。著名考古学家王学理在《中国文物报》上说:“打井得到的遗物,当时无论谁,也不足以认定其性质。”
  秦俑的出土地点,是在远离秦始皇陵的西杨村。在1975年7月12日《人民日报》首次向全世界发布的秦俑消息中,郑重其事地对外宣称:“根据现场清理和文献记载,这批陶俑大体是秦始皇在世时制作的,距今2100多年。”单从文字内容上看,是没有什么瑕疵的,因为认定秦俑为秦始皇生前制作,有“现场清理和文献记载”两个方面的可靠依据。既然报上都这么说,表述得又是如此的肯定、真切和具体,大多数人出于对考古事业的信赖和推崇,自然是会接受这一个报道材料的。
  秦始皇兵马俑的消息见报之后,受到了全世界的瞩目,国内外的宾客纷至沓来,其中当然也包括大批从事研究工作的专家和学者。他们有的要和考古同行座谈,更多的是要向现场的考古学家请教。他们不仅要了解一般性的宣传材料,还要得到更深层次的有关“现场清理和文献记载”的原始材料。因为从科学研究的角度看,只有“现场清理和文献记载”,才有资格作为考古论证中的可靠依据,除此之外的一切材料,都没有它们的立足之地。任何一位考古工作者,对这两种材料的收集和运用,一向是很规范、很严格的,不允许出现任何一点差错,考古学的真本事、真功夫,就都应该体现在这个“考”字上。
  没想到的是,后来真正呈现在人们面前的考古成果,却是让人大失所望的。1975年第11期《文物》杂志上,发表了秦俑考古队的《秦俑坑试掘第一号简报》,它说:“《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初即位,就穿治骊山……奇器珍怪,徙藏满之。始皇死于公元前210年7月,9月葬骊山,可见数千件兵马俑决非死后完成,当系生前制作……文献记载,秦始皇死后4年,项羽入关,即燔其宫室,掘其陵墓,看来秦俑坑有可能是被项羽焚毁的。”难道这就是“文献记载”的依据吗?人们哪里能够看得出来,它与秦俑的“定性”有着一种什么样的直接关系?
  有关“现场清理”的依据,它说:“秦俑坑的西端,西距秦始皇陵外城东墙1225米,和秦始皇陵内城的东北角成一直线;出土的铺地砖,其形制、质量、纹饰和文字,都与历年来秦始皇陵城内出土的秦砖一样;出土的武士俑和过去出土的跽坐俑的陶质、制作技法相似;出土的铜矛、铁工具等也与秦始皇陵城内出土的相同。根据俑坑底部普遍覆盖厚15~20厘米、可分为10~14层的淤泥,说明俑坑构筑后不久即被焚毁。因此,秦俑坑应当为秦始皇陵建筑的一部分。”应该说,从严格的考古论证角度看,所有这些材料,看不出来为什么能作为秦俑“定性”的凭证。
  中国秦汉史研究会会长、西北大学教授林剑鸣先生,在《秦俑之谜》中,对这些所谓“定性”材料,进行了严厉地批驳。他说“视兵马俑坑为秦始皇陵建筑一部分的这种看法,究竟能否站得住脚,则是大成问题的。这种看法唯一根据是秦俑坑的位置接近秦始皇陵,这种判断是值得推敲的。首先,陶俑与秦始皇陵内出土的俑有相同之处,不能证明它就是陵园的一部分,因为两者皆为秦物,制造的时间又很相近,当然有共同特征。其次,既明确指出秦俑坑距秦始皇陵外城东墙有1225米之远,就很难证明这组建筑必定为秦始皇陵的一部分,因为它已经在陵园之外。”
  “秦俑坑的西端,和秦始皇陵内城的东北角成一直线”,居然也成了秦俑“定性”的依据,实在让人不能理解。两点之间一条直线,这只是平面几何中的一条公理,怎么能胡乱地与秦俑“定性”挂上钩?“出土的武士俑和过去出土的跽坐俑的陶质、制作技法相似”,作为秦俑“定性”依据,也让人难以接受。因为,那些跽坐俑属于秦始皇的陪葬品,本来就是一种未经证实的假设,况且它和武士俑之间,无论是在尺寸、形体、发髻、服饰等方面,都可以说是截然不同的,没有任何一种理由能够说明它们都是出自于同一时代,并且都是作为秦始皇陪葬之用的。
  “出土的铺地砖,其形制、质量、纹饰和文字,都与历年来秦始皇陵城内出土的秦砖一样”的这种说法,如果能够作为证据的话,那么赵康民先生在1965年第5期《考古》的一个材料上说:临潼县城以北地区,发现一座民间小型秦墓,其出土的砖“大小、质量、纹饰、文字,和秦始皇陵附近出土的秦砖,完全一样”,又该作何解释?众多事实说明,秦始皇陵由于紧急施工,许多建筑材料来不及专门制作,就采取一种调集当地旧有建筑材料的办法,以解燃眉之急。秦俑坑中也有这种早年的砖,这充分地说明了:秦俑坑的实际建造年代,必须要大大地向前推移。
  将“俑坑底部普遍覆盖厚15~20厘米、可分为10~14层的淤泥”作为秦俑“定性”依据,更是令人生疑。因为,秦俑坑不是一个露天的、敞开式的大土坑,一场大雨袭来,附近地区的洪水,不可能立即涌进坑内,并在短时间内,形成20厘米厚的淤泥。从正式发表的资料来看,俑坑的结构是非常坚固、密封的,俑坑顶部的棚木密集地排列,厚实的封土又高出了地面2米,所以刚建好的秦俑坑,实际上是很难开口进水的。又有资料称,坑内有的地方淤泥厚0.70~1.50米,需要有几十年的淤积时间,由此可见:秦俑坑的建造,必然是在焚毁前的几十年。


兵马俑真相/陈景元著.—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6

兵马俑真相/陈景元著.—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6

您是第 位访客!